蕭琰起箸,雖然食不言,但從她微揚的眉色來看,還是很滿意的。
她心裡想,七姑母應該也是口叼的,養的這個趙廚真心要讚,比起承和院膳上的廚技也差不離了,不過比起綺娘做的還差了一點。
雖然兩人共案,但還是分食,各色菜都一式兩樣,分彆用小碟子盛著,共有十道菜,兩份湯,分碟後份量都不多――世家用食講究的是精而量少。
也幸而是量少,蕭琰每一碟都用儘了,即使她不喜歡的菜也吃乾淨了。如果是在世家宴上,每碟菜都吃乾淨那是丟臉的表現,但這是軍營。她手下的兵有好些是貧窮農戶出身的,能吃一頓飽飯就是天大的恩賜了,她到了軍中,才知道食物的可貴,而飯食吃不完在軍中是要嚴懲的。
清川郡主顯然也是知曉軍中這個規矩的,並且身體力行,每一道菜的份量比起世家宴上更少,她麵前的菜碟也是光光的,兩份湯也被兩人分淨,湯碗裡沒有剩下一點湯。
蕭琰覺得這個郡主很不錯,雖然某些方麵有點無恥,但為人處事是很好的,沒有太子嫡女的傲慢和氣勢淩人,還能放下.身段,遵守軍中規則,便對清川郡主多了幾分好感。
“晚食很合意,多謝郡主。”蕭琰放箸拭唇後,答謝道。
清川郡主想起她最後吃的那幾道菜,顯然是不喜歡的,也微攏著眉頭吃乾淨了,便笑了一聲,“你放心,下次沒有過門香了,也沒有通花軟牛腸、升平炙……”
蕭琰聽她說出的都是自己不喜歡的那幾道菜,神色有些微赧道:“廚子的手藝是很好的,隻是我不太喜歡吃炸肉、牛腸、羊舌頭、鹿舌頭這些。”
清川郡主看著她眼神柔和,聲音也柔和,“嗯,我知道了。”
四個侍女臉色都僵了,她們習慣了郡主漫不經心的眼色、薄涼如秋的語氣,突然這麼溫柔是鬨哪樣啊?――要是回去太子妃問她們,郡主有沒有對誰假以辭色,她們是說呢還是不說呢?對方可是蕭氏的郎君啊,這個……好生難辦。
四個侍女糾結中,還是很麻利的服侍兩人漱口淨手,撤了食案,上了茶湯。這回的茶湯不是乳茶了,而是消食的橘皮茶。
用完一碗橘皮茶,蕭琰覺得是時候了,伸手入衣袋將那平安玉瓶取了出來,放到幾案上道:“這是郡主上回落下的,物歸原主。”
清川郡主見她從衣袋中取出玉瓶而不是從頸上拿出來眉毛就揚了一下,聽了她的話眼神又冷了。
蕭悅之,真是回回都要拂逆她的人情啊!
她的人情,就這麼不願意要嗎?
清川郡主心裡積怒,聲音冷峭如冰珠子迸出,“蕭悅之,我說過,這是送你的。”
連城心道,原來郡主上次讓她拿個平安寶瓶是送給這位蕭十七郎君啊。以前郡主也有送人平安寶瓶的,但太子妃送她的平安瓶她很少送人,除非是極親近的――這位蕭十七郎君難道在郡主心裡也是“極親近的”了?這可是蕭氏的郎君啊,郡主您換個人行不?
蕭琰這回不管清川郡主是否生氣了,道:“這瓶底刻著郡主的名,是給郡主佑平安的,還是郡主戴著為好。”
四個侍女嘴角都抽了下,這是表達“刻了你名的,我不要”這個意思嗎,是這個意思吧?
清川郡主眼眸幽黑,盯著蕭琰。
溫暖的氈帳內仿佛置了寒冰,溫度颼颼直降。
四個侍女默默打哆嗦,心道:蕭十七郎君,你可得挺住啊,拒絕郡主不要動搖!――讓郡主對你生出惡感從此拋諸腦外那是最好的了。最強妖師
蕭琰純黑的眸子迎著清川郡主蘊怒的眼神,無畏無懼,清澈無垢。
清川郡主頓然想起她在橫馬山河穀時,麵臨可能死亡的境地時,也是這樣的眼神,不惶不懼,清澈平靜。
她心情一時複雜,有怒,也有欣賞,還有一種懊喪,一種不知如何對待這人的無奈――她如何對她,恐怕都不是蕭悅之在意的。這種認知,更讓清川郡主懊惱。
要不,直接打暈她揍一頓?
清川郡主覺得心裡憋著一口氣,蕭悅之幾次三番拒絕她,真是太不知好歹了!
蕭琰直覺清川郡主的眼神變得危險,她當機立斷起身,向郡主行禮道:“郡主若沒有其他吩咐,蕭琰先回營了。”
清川郡主半眯著眼,眼神冷峭。
蕭琰又抬手行了一禮,“郡主,蕭琰告退。”退後三步,轉身走了。
清川郡主看著她的背影,眼眸眯了又眯。
蕭琰穿靴出帳。
帳內冷如冰窟,連燭台上的燈火似乎都蒙了層薄藍的寒氣。
四個侍女低垂著頭,噤若寒蟬,心裡卻在讚:蕭十七郎君,乾得好!
蕭琰出帳,見天色已經全黑了,帳篷外的立柱上點著鬆脂火把,不像火油火把,有股味道,郡主的帳區,還是與一般兵營不同的。她向帳外侍立的尉遲亭點了下頭,才走出幾步,忽然想起自己不知道今晚的口令,回營路上肯定是不放行的,便停了步子,躊躇著是否回帳內問清川郡主。想了想,還是先問這個尉遲侍衛吧。
她才轉身走回,便聽清川郡主的聲音從帳內傳出:“尉遲亭,你送蕭校尉回營。”
尉遲亭應了一聲,“是,郡主。”
蕭琰舒了口氣,心想,郡主還是講道理的。抬手向帳門一禮道:“謝郡主。”轉身與尉遲亭行去。
步聲遠去。
清川郡主抬手將案上那玉瓶扔了出去。
四個侍女眼皮子都跳了下。
地上是厚軟的長毛地毯,玉瓶沒有摔碎。
清川郡主惱怒道:“將它摔了,彆給我看見。”
連城應一聲,上前將玉瓶拾了,退回原位,心道:這平安瓶是太子妃送的,可不能摔了。
她還是收撿回去,反正匣子裡那麼多寶瓶,郡主也不知道是哪隻。
連城為自己的機智點了個讚。
作者有話要說:備注:
1、銀生茶: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朝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以雲南普洱的地名命名)。
2、石蜜:漢朝至唐朝對蔗糖的稱呼,不過那時的蔗糖沒有今天這麼白,大概是淺黃色的。
3、吐蕃人是喝酥油茶,就是將犛牛奶或羊奶煉出脂,將牛脂或羊脂與熬煮濾出的茶水抽打煮溶,再加入鹽(以前是很少放糖的)。
4、過門香(各種肉相配炸熟)、通花軟牛腸(羊油烹製)、升平炙(用羊舌配鹿舌拌食)。
------------------------------------
補充內容+捉蟲,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