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羌塘會戰(五)(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10318 字 10個月前

馬蹄聲如鼓點敲打在草地上。

蕭琰帶著馬隊向前馳出十幾裡,草原的坡地漸高,右邊的紮勒雪山也越來越清晰,高大的雪峰仿佛就在他們的頭頂,事實上雪峰還在幾十裡外。

羌塘草原並不是一望無際的平地,它東西橫貫三千裡,有著高低起伏的草地丘陵,也有大大小小的雪山,每座雪山都有延綿的雪嶺和雪峰,蕭琰他們這一帶的三百裡戰場都在紮勒雪山以北,它從西北向東南延伸,那曲河就是從紮勒雪山其中一座雪峰流出。

蕭琰他們已經能夠看見南邊的那曲河,宛如編織在黃綠草坪上的寬闊白帶,而在他們前方兩三裡外有一個高坡,唐軍正憑著高坡地勢,以弓弩阻擊往坡上衝鋒的吐蕃騎兵。

蕭琰看清唐軍的軍旗是麒武軍的旗幟,數營旗約摸有四五千步兵,在山坡上排成弓弩橫陣,兩邊各有數百輕騎兵,也是麒武軍的旗幟。吐蕃騎兵約有六七千人,其中重騎兵一千人左右,其餘五六千都是輕騎兵。

蕭琰一看地形,就知道唐軍為何在這裡阻截吐蕃軍。

因為高坡的西南麵就是那曲河,而高坡的東北麵是一個很大的湖,唐軍步兵陣就據守在高坡上,而那片高坡長不到一裡,吐蕃軍如果不想繞湖或蹚河而過,就必須從高坡或左右兩側的緩坡衝過去,而高坡和兩翼,就是唐軍的步陣。

坡下的那曲河不是很寬,隻有十幾丈,河水或許不深,但吐蕃騎兵若蹚河而過,就成了唐軍箭射的靶子,還不如從坡上衝過去。而高坡另一邊的大湖很大,青藍的湖水一片,可能有幾十裡寬,繞湖往北去那就繞得遠了。以吐蕃人粗獷蠻勇的性子,十個主將大概有八個都會選擇衝過去而不會繞道。如果吐蕃援軍的主將有智謀,他也要考慮,敗退的吐蕃軍是不是正朝這個方向撤退過來,萬一他們繞道的時候,吐蕃軍就撤過來了,豈不是被追擊的唐軍和在這裡阻擊的唐軍前後包了肉餡?在這種顧慮下,吐蕃援軍的主將也不能選擇繞道,他們必須擊潰這些阻截的唐軍,否則衝過去救援也會形成被唐軍前後夾擊的局麵。

此時,雙方廝殺正酣。

唐軍有四百陌刀陣,用來對付吐蕃援軍中的重騎兵。

重騎兵的最大優勢是衝擊力,但吐蕃兵是從坡下衝往坡上,那衝鋒速度就得減下來,而重騎兵因為自身負重在平原衝鋒時加成的衝擊力用到衝擊高坡時就成了阻力,當然也就沒了那種碾壓的衝擊力,並且因為負甲不靈活,在坡上奔跑反而顯得遲鈍。

而唐軍的陌刀陣步兵沒有穿重甲,隻戴鐵盔護頭臉,身上穿皮甲,在坡地上來回衝殺縱橫,並不比吐蕃重騎兵的移動速度慢,反而三人一小隊、六人一中隊、九人一大隊的組合十分靈活,而且吐蕃重騎兵的鎧甲是鎖子甲,比不上唐軍重騎的鐵甲厚,唐軍鋒利的陌刀無論是戳刺,還是劈砍,都能對披甲的吐蕃騎兵和戰馬造成傷害,因此四百人的陌刀步陣硬是將一千重騎給擋了下來。

陌刀步陣與吐蕃重騎交戰的地方是高坡的左麵——相對於唐軍來講——坡底就是大湖,在臨近大湖的斜緩坡地上,是唐軍的輕騎兵,充當陌刀陣的側翼護衛,與護衛吐蕃重騎兵側翼的吐蕃輕騎廝殺在一起。

因為河水與湖水夾著的這片高坡地帶並不長,吐蕃人的六千多騎沒辦法鋪展開來,隻能以每排三百騎的縱陣往坡上衝,所以唐軍的四千弓弩兵能夠以密集的箭矢將吐蕃騎兵的衝鋒一次又一次打退。

而在弓弩營陣的右邊,也就是臨近那曲河的斜坡上,是唐軍另外五百輕騎,阻擊吐蕃輕騎從側麵攻打弓弩陣。

雙方戰鬥很激烈,隻是廝殺半個時辰,吐蕃騎兵就損失了七百多人,唐軍也死傷四百多人,但唐軍還是穩穩的守著坡地。

吐蕃主將心裡急躁,決心渡河,他命令坡下的兩千輕騎蹚過河水去南岸,往前馳奔一段距離,過了唐軍弩箭的射程再渡河回北岸,從後方殺向唐軍。

蕭琰他們遠遠看見高坡上的戰鬥時,吐蕃軍已經在渡河。

蕭琰他們馳奔的正前方是高坡右麵,距離大湖更近,而左側方向是那曲河,橫向距河邊還有三裡,如果要馳援高坡,當然是直奔最近。

這時吐蕃騎兵已有千騎渡河到南岸,隔著河向唐軍的後方奔馳。

蕭琰立刻明白吐蕃人的打算,果斷撥轉馬頭奔向那曲河,口中喝令:“河水方向,兩裡半,上弩,準備戰鬥!”

第四團的驍騎兵也看見了河對岸的吐蕃騎兵,約有千騎之多,後麵還不斷有騎兵加入,他們都嗷嗷的叫起來,聲音裡沒有迎擊數倍敵人的害怕,反而因為敵人多戰意更瘋狂。他們夾馬奔馳,取下擘張弩,從右腰斜挎的弩箭壺中取出弩箭,安入弩槽中。左手擎弩,右手執韁,半俯著身子以最大的速度衝向那曲河。

河對岸的吐蕃騎兵前鋒已經馳出兩裡遠,然後再次渡河往北岸。

戰馬蹚入河中,河水隻淹過吐蕃馬的肚皮。

他們遠遠的看見河對岸一隊舉著唐軍旗幟的騎兵向著他們馳奔過來,馬蹄疾響如驟雨,呼喝著殺氣騰騰而來。

“快渡河!快渡河!”吐蕃人的百夫長催促道。

蕭琰的赤風跑得最快,她沒有用弩,還是射箭,因為她射箭的射程超過擘張弩。

蕭琰在距離河水二百五十步的時候就射箭,蹚在河水最前方的吐蕃騎兵應弦而倒,一個,兩個,三個……個個都是一箭穿喉,不需要爆裂,貫喉便是死亡。

後麵的吐蕃騎兵啊啊的叫起來,紛紛舉起圓形的盾牌護住頸部。

但是沒有用,蕭琰的鐵箭貫穿盾牌射入他們的咽喉。

一名融合境的百夫長揮矛擊箭,但他揮矛的速度沒有箭的速度快,手才抬起來,箭尖已洞入他的咽喉。

“趴下!趴下!”另一名百夫長喝令道。

河水中的吐蕃預兵都趴在馬背上,但蕭琰的箭貫穿馬頸從他們戴著鐵盔或翻毛氈帽的頭頂貫入。

吐蕃兵都驚恐的叫起來。

蕭琰射死第二十個吐蕃兵時,驍騎兵也已馳近到距河二百步的距離,擘張弩射擊,每一支弩箭都準確的命中吐蕃騎兵或他們的戰馬。

吐蕃千夫長此時不敢渡河,在後麵大聲喝令:“快!快!”

二百四十五名驍騎兵在河邊拉開橫陣,弩箭不停。

吐蕃騎兵的弓箭射程不及,隻能拚命渡河,沒法反擊。

但吐蕃騎兵勝在人數多,拉開長達一裡的渡河線,在驍騎兵弩箭覆蓋不及的地方,漸漸有吐蕃騎兵涉水過岸,往驍騎軍這邊衝殺過來。

蕭琰率領一部分驍騎軍迎敵,另一部分驍騎軍仍然往河中射弩。

漸漸的吐蕃人渡河多起來,蕭琰喝令道:“列錐陣,鑿穿。我和曹校尉各居頭尾。”

對河射弩的驍騎兵收了弩,使用上箭更快的弓,一邊射箭一向往蕭琰的方向列陣,形成前窄後寬的錐陣,蕭琰為錐頭,曹光宗在隊尾。

蕭琰射出一支鳴鏑箭,尖銳的呼嘯聲中,對麵的吐蕃騎兵最前方的旗杆從中斷落,她喝出一聲:“鑿穿!”

驍騎軍都瘋狂應聲:“鑿穿!”

蕭琰領著錐陣衝向吐蕃騎兵,疾馳中羽箭嗖嗖不停,她身後的安葉禧和一眾驍騎兵也是射箭不停,當與最前方的吐蕃騎兵相距十步時,蕭琰才收弓,從右大腿下摘下陌刀,如同最鋒利的劍尖插入吐蕃隊伍中。

驍騎兵在距離吐蕃軍三十步時已經收弓,馬槊掣在手中。

吐蕃騎兵也收了弓箭,雙手舉著長矛。他們的長矛矛尖細長,幾乎占整個長矛的三分之一,但論鋒利和殺傷力還是不如唐軍的馬槊。

驍騎軍的錐陣如楔子般鑿入吐蕃軍陣中。

蕭琰的陌刀在前方錐進,沒有複雜的招式,隻有左劈右砍,但因為出刀的速度快,每刀下去就是一顆人頭飛起,無頭的吐蕃騎士被戰馬馱著從錐陣的空隙衝了過去,一直衝出十幾丈屍體才摔落下來。在蕭琰的後方,吐蕃人的矛杆與驍騎兵的槊矟碰撞,往往是矛杆折斷,三年才製成的馬槊其槊杆的堅韌不是吐蕃人的長矛可比。

此時吐蕃人的隊形還很散,蕭琰的錐陣以長虹貫日的氣勢穿出吐蕃陣,往前衝出幾百步,向東跑出一個大的回旋弧度,這才掉過頭來,這次是背西向東。他們的前方是吐蕃軍,而吐蕃軍的前方就是麒武軍據守的高坡。

這時吐蕃人的騎陣也已經回過了頭,於是雙方再次跑馬對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