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軍出動三萬軍隊攻城,采用圍三闕一的戰術,包圍東、北、西三麵城,留出南城不攻,給了吐蕃人“守不下去還可從南門逃出”的希望,便沒了那種逼到絕路、誓死守城的氣概。而且,因之前邏些軍連續六日攻城不止,守城的青唐軍民都很疲憊了,與此相反,河西軍卻是吃得好,睡得香,精神養得足足的,這城上城下一看,士氣就不一樣。
決定戰鬥勝負的,頭一樁就是士氣。河西軍還未開打前,就已占了上風。如今這拋石車的“冰雹”和弩機箭雨一下,城上的士氣更是頹墮。河西軍投射了兩輪石彈一輪箭雨,騎兵開始出動,邊馳馬邊往城上拋枝箭枝,掩護步兵攻城。
穿著皮甲的步兵喊著“嘿喲!嘿喲”的號子推拉拽著巢車前進,後麵的步兵推,前方和左右的步兵用長繩拉拽,每架巢車要出動一百步卒,因為很高很重,比那曲城的城牆還高一丈,這種雄偉的高度讓守兵臉上都籠上了陰影,還未近城,就覺得胸口像有石壓一樣。
事實上攻城的巢車隻有九架,每麵城下三架,並不多,主要是威懾——這個目的達到了。步兵前進的速度並不快,配合著“嘿喲!嘿喲”的號子聲,將這種威懾慢慢的放大、延長,使守兵心中的恐懼一點點蔓延開來,最終籠罩整個身心。
守兵慌亂的往巢車下麵射箭,想擋住這個龐然巨物的前進,但他們被河西軍的騎兵拋射箭枝壓製住,而且還有拋石車的輪番投石,雖然填石、投石的速度慢,間隔時間長,但每一輪石彈如冰雹般的下來,對士氣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在這種壓力下,格桑達瑪隻能下令騎兵出擊,否則城上的守兵很可能會被唐軍的攻城威勢壓垮。
青唐軍的騎兵從南門衝出城——其他三麵城門都對著唐軍的大型弩機,出城就會被射——分三支攻向三麵攻城唐軍的後背。
河西軍早有準備,鼓點聲疾響,馳出三支騎兵迎戰。
蕭琰的騎兵團在北城外,配合驍騎軍一個營,阻擊襲北麵的騎兵。她身後二百名騎兵緊緊跟隨她,如遊龍般在吐蕃騎兵陣中穿插盤旋,紅底青色的大雁旗幟已經成了吐蕃騎兵的噩夢,旗之所至,如利刀割帛,將他們撕裂。很多吐蕃兵其實並沒有與這支大雁騎對上,但不知怎麼的,他們的隊伍就亂了。驍騎軍衝進被扯裂的陣中,馬槊揮舞,奪去他們或戰馬的性命。
“啊……真是神之手指呀。”北麵城外的指揮望樓上,蕭昡身邊的一位幕僚捋須讚歎道。
蕭昡嗬嗬笑,“還是少年郎,需要磨礪。”嘴裡說著謙虛的話,但那語氣神態表情,讓周圍的僚屬都側目,要不要這麼得意啊!還有僚屬心裡淚流,這樣的兒子都需要“磨礪”,那他們的兒子隻能抽打了。
聽探馬回報騎兵出擊不利,格桑達瑪在城樓內轉圈。因為連續幾晚都沒睡好,他的眼裡布滿了血絲,“德貢大上師還是不出手嗎?”
隻要在戰場上殺了河西大都督,河西軍就會不戰而敗。
親兵侍衛長顧不得抹汗,“大上師說,梵因寺住持很可能在唐軍中。……他們一戰,可能會引發遠山雪崩,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出手。”
格桑達瑪暴躁無比,“現在就是萬不得已了!”
左右僚屬麵麵相覷。
格桑達瑪的謀主桑日頓珠心想,德貢大上師顧忌的應該不僅僅是梵音寺住持,更忌憚的是那位住持身後的“聖僧”——梵因。梵因寺的曆代聖僧都名梵因。這代梵因不知是從何時起接替的,誰知道活了多少年呢?沒準是老祖級的人物。雖說後天之上隻有先天,但先天也是分層次的吧?想必修煉年月越久,武道修為越精深。而德貢大上師據說才六十多歲,這個年齡在吐蕃絕對是高壽了,但與那個不知道年歲的梵因寺聖僧相比……沒準人家已是百歲“神僧”了,這勝負不敢期望啊。唐人有句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德貢大上師沒準就是這樣想的。隻要他在,僧門就在,如果大上師戰敗死了,那吐蕃僧門就完了,至少也是一蹶不振。
桑日頓珠想到這裡,便對青唐王道:“佛僧與大王雖是一榮俱榮,卻不是一死俱死。”
這話點醒了格桑達瑪,讓他眼神一凜。
另一位幕僚跟著道:“大王不能將希望全放在大昭寺上。佛門有佛門的考量,未必會為了大王拚死力搏。”
又一位萬戶領主道:“大王要早做打算呀。唐人擅攻堅城,咱們多日困守,城牆已破損,越守下去,死的人越多。我青唐勇士,是高原上的鷹,這牆裡不是咱們的戰場啊。”
格桑達瑪信任的妻弟也勸他,“大王,還是棄城吧。羌塘這麼遼闊,往西儘可以有地方去。隻要有部族有人口,養個十幾年,咱們又能卷土重來。何必在這那曲城內困死?隻要有大王在,咱們青唐就在。”
格桑達瑪臉色青白不定,時而躊躇,時而眼冒凶光,心中難決。
此時出城的吐蕃騎兵已經被唐軍三麵騎兵殺得損傷過半,不得不退回南門。
攻城的步兵也已經逼近城下,從巢車橫架踏板到城垛上,一個接一個躍上城頭,與守兵肉搏廝殺。唐軍個個如虎似狼,而城上的守兵卻士氣低落,全靠著一股韌勁支撐著,但這股韌勁不知道何時就會崩斷,到那時或許就會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般,崩塌下去。
眼見情況危急,僚屬們又紛紛勸說起來:“大王,不能猶豫了!”“再拖下去就遲了!”“大王,快下決斷吧!”
還是桑日頓珠一句話擊中格桑達瑪心坎,“唐軍大舉進攻,邏些那邊肯定不輕鬆,或許過不了多久,就與大王難兄難弟了。大王若早據了西邊,以後複興,就占了優勢。”
他說的“西邊”是指象雄。青唐和邏些都在吐蕃偏東部,它們的西邊是更廣闊的高原,占了吐蕃大半的地方。從那曲西去一千裡,翻過聳立在羌塘草原上的大羌雪山,就是象雄的地域。因為地形和氣候比不上東部,部族和人口要少得多,還有很多地方是無人區,對於躲避唐軍卻是極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