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古代軍隊的進軍速度,取決於牛車或馬車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裡。如果是輕騎兵的快速突進,那麼在三天之內前進240公裡是可能的。
接下來談談軍隊需要的補給品。
古代軍隊所需要的補給品有糧食、柴禾、衣物、備用武器、備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擊武器、帳篷、挖掘和建築工具、備用樂器,等等。
軍隊攜帶糧食根據不同的戰術需求,其備量不一。有的為了輕裝前進,僅備三日糧;有的又帶上夠吃三個月的糧食。有的情況下,軍隊帶著大批牲畜作為肉食來源。如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進攻敘利亞的阿拉伯軍在沙漠中曾吃駱駝肉。
特彆要提到的是:戰馬需要飼料。雖然在補給不暢的情況下,馬匹也可以隻吃青草,但這會導致氣力的衰減――自然,粗放飼養的馬匹,習慣了吃青草,但這樣的馬匹體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馬匹的(所以漢人的戰馬一般都喂豆料)。而到了冬天則非準備乾草不可。
一般來說,軍隊隻攜帶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損了的士兵更換,以及及時修複損壞了的旗子。加上沒有洗澡的條件(如果駐營地沒有河流),所以古代軍隊幾乎都是臭不可聞的,全身爬滿了跳蚤。備用武器也隻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則供那些較易損壞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於一次性消耗的射擊武器,則是箭,古代歐洲還有標槍、石塊等。一般一名射擊兵攜帶箭數從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築工具,因國而異。較落後的軍隊一般沒有什麼建築工具,如凱爾特和日耳曼軍隊。
軍隊的工事和營盤是防止敵人襲擊的保障和軍隊失敗時依托的屏障。漢人軍隊的工事體係,一般都是難以攻破的。
一個比較完整的營盤工事是:
寬近7米的第一道壕溝,5米寬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溝,第三道壕溝中灌滿了水。後麵是4米高的護堤,上麵再加上胸牆和雉堞,胸牆和護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護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並布置弩炮;
護堤和第一道壕溝之間相距130米。為了增加敵人穿越的難度,在這130米內又有如下防禦設施:把樹枝頂端的皮剝去以後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2米深的連亙不斷的壕溝之後,把這些木樁直立著排在溝內,把它們的底部釘牢(可以用鐵釘,也可以是埋在土裡夯實),使敵人無法拔掉,隻有樹乾的尖端伸出在地麵上。它們一共有五行,一層一層地連在一起,互相銜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衝進它們,必然會使自己被這些極尖銳的木樁戳穿。在這前麵,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對角的坑,深一米,逐漸向坑底收縮傾斜。裡麵安放著大腿粗細的圓木樁,頂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麵,高度不超過四指。為了使它們堅韌和牢固,在它們底下墊有一尺厚(大概是30厘米左右),夯實的土。坑的其餘部分放著樹枝和柴草,用以掩蓋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這樣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這些工程前麵,又有一尺長的木材,頂上釘著堅固的鐵鉤,彼此相隔不遠地整個埋在土中,布滿各地。整個工事分對內(對著要圍攻的城)、對外(對著敵人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兩部分。
再講作戰:
在戰鬥開始之前,任何軍隊都需要進行偵察。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偵察兵就由輕騎兵擔任。為了保證快速,偵察騎兵都是輕裝,甚至不穿任何防護用具的。因此馬力是決定偵察兵能否擺脫敵人的追擊,及時將情報送回的唯一保障。
一般來說,軍隊要作戰,就必須排成陣型。
古代基本的陣型,是方陣和圓陣。方陣適用於進攻,而圓陣適用於防禦,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下麵是一些比較有用的陣法:
華夏國家的陣法,依《孫臏兵法》,有方、圓、錐形、雁形、鉤形、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八種陣法,後兩種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進攻時的錐形陣、方陣和防禦時的圓陣。疏陣適合散兵作戰,雁形陣適合發揮弩兵的射擊力量。
騎兵由於其機動性,難以排列較複雜的陣型。在輕裝騎射手隊形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蒙古的戰術了:在這種戰術中,輕裝騎射手在敵陣外射箭,不與敵人接觸;而重裝騎兵在遠離戰場的地方,直到敵人崩潰或者忍不住胡亂衝鋒,他們才投入戰鬥,一舉成功。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
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就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麵是兩軍麵對麵的對壘。
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裡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多數是騎兵,作戰範圍會更大)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後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後雙方的肉搏戰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於求戰――不經過射擊戰就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鬥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紀初。
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鬥的勝負。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
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後,通常敵人的崩潰就開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
古代軍隊戰鬥失敗後,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於敗者――儘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其中一個原因:將領虛報數據領功)。由於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情況,即使是殲滅戰也如此(除非敵人很少,或者特殊情況)。
作者有話要說:這是資料章,請在正文更新替換後再重看:)
---------------------------------------------------------------------
估計錯誤,還需要一章(或許2章?)寫完吐蕃卷,所以,下麵的資料章先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