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琰。就愛上網 。。”
李毓禎輕輕叫了一聲。
蕭琰沒有應聲,她的眼皮垂闔,沉入在武道的思索中,已進入無識入定了,眼耳口鼻舌觸覺這些識感均閉,隻有靈台不昧,對周遭事物沒有反應。晉陽公主的輕喚,她根本沒有聽見。
這種入定是悟道的最佳狀態,因為心神完全集中;但這種狀態也很危險,因識感皆閉,如果遭受攻擊,隻有在傷痛及身的刹那才會清醒過來,一般是在靜室或安全的環境,或有信任的人護著,才會進入這種入定,當然如果是進入頓悟就沒法了,誰讓頓悟來得不是時候呢?
蕭琰此刻能進入無識入定,表明她從心底裡認為“晉陽公主是安全的,是可以信任的”——這讓李毓禎的心情極好,薄冰質的眼眸仿佛融了水般,漾出漣漪來。
她又輕輕叫了一聲:“阿琰。”清涼無瑕的音質因為帶著情意,如絲繞般柔滑纏指。
但蕭琰的聽識已閉,感受不到這悅耳聲音裡蕩生出的柔綿纏繞。
李毓禎唇角一勾,頭側過去,絳唇貼到了蕭琰如玉珠般的耳垂旁,唇瓣輕輕碰了碰,然後伸出粉紅舌尖舔了一下。
蕭琰一個顫粟,卻是身體出自本能的敏感反應,而這種輕舔還遠遠沒有達到身體判定的“危險”程度,觸識還是關閉的。
李毓禎眼中掠過狡黠,頭傾前去,色澤光潤的丹唇如羽毛般落在蕭琰的唇上,隻是唇瓣輕輕相觸,然後輕吻,舌尖舔舐,又勾勒描摩著那柔軟如花瓣的唇……她呼吸微促,想深入進去,啟開她的唇,和她唇舌交纏……那該是,怎樣的滋味?
李毓禎覺得喉嚨微微發緊,唇舌有些燥。
果然,因情才生欲,帶著□□的肌膚相親才能讓人生出這般美妙滋味和渴望;完全不是前兩次她帶著調笑心情親觸蕭琰嘴唇的感覺,那時隻覺柔和軟,除此再無多的感覺,更彆提什麼電閃雷鳴,腦子被白光劈過,腹下生熱等等,統統沒有。
此刻她也不至於心鼓如雷、渾身酥麻什麼的,卻湧出了一股陌生的躁動——她當然懂得這是什麼:即使她年二十還沒有過**,但對這事不陌生,皇族子女十五歲起就要接受“春宮”教育,她看的是描繪最精美的春宮,人物交合的動作表情都栩栩如生,是聖人給的“禦春圖”,但了解了這檔事也就不過如此了,她自詡不是愛好美色貪歡喜欲的人,這會卻生出了想和這人纏綿的**。
李毓禎克製住了自己的**。
在不確定她對蕭琰的心動有多深之前,李毓禎不想放縱自己的**。
再者,打擾彆人入定是要遭雷劈的——公主殿下調侃自己。
她唇邊溢笑起身,又彎腰傾下唇在蕭琰的朱唇上輕輕一點,便從後門回了朝議殿——宮殿樓下將軍們的腳步聲已經近了。
她親了蕭琰卻沒覺得自己是“趁人之危”占了蕭琰的便宜,肌膚之親是相互的,她又不比蕭琰差,難道兩唇相親蕭琰還吃虧了不成?
所以,公主殿下親得心安理得,沒有一絲負疚心理,在朝議殿聽將軍們稟事時唇邊還帶著一絲笑容,讓人感覺公主殿下的心情極好——這是肯定的,大軍已經占領了邏些城,吐蕃王朝宣告覆滅,大唐百年謀蕃今朝奏功,去除了一大邊患,怎麼能不高興?
將軍們也很高興,這是滅國之功呀,軍功之頭等,多少年沒有這樣的功勳出現了?!
大殿內議得高興,各軍先後稟報戰果,請示待決事項,李毓禎隻說方針大略,具體由參軍帳討論、布置。她分了一絲神識在側殿這邊,蕭琰才從入定中醒來,就接到她的傳音:【阿琰,你在側殿用些茶食,等議事結束後,和你父親、蕭七將軍一起回營。】
蕭琰應了一聲【是】,這對她來說更方便。按軍規她回軍中後先要去中軍帳向蕭曈稟報歸營了,如果和蕭曈一起回去,就省了這個步驟,直接回十一營後向許都尉報到就可以了。
蕭琰舔了下自己的嘴唇,總覺得有些異樣的感覺,卻也沒有多想——也不可能想到公主親吻了她。
李毓禎那分還沒收回的神識“看見”她這動作,心口一漾,唇內舌尖輕舐,仿佛還有那份柔軟的不可思議的感覺,神色間卻還是那種舉重若輕的隨意模樣,沒有流露出任何異樣表情。
殿內議了一個時辰,將軍們魚貫出來。
蕭琰戴著擦洗乾淨的麵具身姿筆直的候立在殿廊下,看見父親過來行了個軍禮,道:“大都督。”又向父親身後的軍主蕭曈行軍禮,道,“將軍。”
蕭曈淺棕色的眸中異彩掠過,“哈哈”一聲笑,伸手一拍她肩,道:“進階了?好樣的!”
蕭昡微笑道了聲“不錯”,見女兒安然無恙,這才放下了懸著的心,跟著就驕傲起來,雖不像蕭曈那般張揚顯露,帶著世家之主的穩重和矜持,但眉梢眼角的笑意和帶著驕傲的眼神卻顯露出了他的心情。
幾位登極境的將軍也“咦”了一聲,記得上回在都元帥帳見著這位蕭家十七還是登極境初期吧,這才幾天不見啊,居然就登極境中期了?幾位將軍心裡嘀咕一聲:果真天賦出眾,難怪公主對其青睞有加了。
一群人策馬出了宮,道彆後各回軍中。
蕭琰騎馬跟隨在蕭曈在身後,先去了大都督的中軍帳——臨時設在北城一位戰死的吐蕃領主府裡——與父親和七姑母一起用了簡單的午食。其實這會已經過了申時了,打起仗來錯過膳時是常有的事,從上午辰正造飯到現在,唐軍才用了乾糧當午食,而將軍們因為入王宮稟事,用食還在兵士們後麵。
但蕭琰隻用了一碗汁澆菘菜飯,便擱了箸,不再添碗。蕭昡看她一眼,放下食箸關問:“從早上到現在,隻用這一點?”
蕭琰說在王宮側殿等候時用過乳茶、青稞團子和乾肉鋌,這會不怎麼餓了。
蕭曈向她擠了下眼,擱箸說話道:“公主待你不錯嘛,還關心你在側殿肚子餓。”
蕭琰想了想道:“公主真是好人。”
蕭昡目光抽搐,晉陽公主是……好人?
這真是讓人無語的回答。
蕭曈“噗”一聲笑,拍著食案哈哈大笑起來,一邊笑一邊道:“不錯,晉陽公主真是個好人,哈哈哈!”她侄女怎麼這麼可愛呢?
蕭昡有些發愁,十七這孩子聰明是聰明,就是對人沒防心,這世上哪有無緣無故對你好的?
蕭琰其實覺得自己可能是合了晉陽公主的眼緣,公主才對她這麼好;母親說“摯友難得,合眼又合心的,得遇是緣分”,她跟公主可能就有這樣的緣分。但她感覺到父親對公主心存忌憚,而且不希望她和公主接近,四哥也是這樣吩咐的,蕭琰便不能說“和公主有朋友緣分”這種想法,隻能說“公主是好人”了。
用過午食,侍從上了茶。蕭昡屏退侍人,細問起紅山戰鬥的情形。
蕭琰將戰況和去王宮的事都說了,包括拜見三位先天宗師,受了重禮,都一一講了,隻隱下了晉陽公主給她換褲子的事,以及公主的劍道——她既將公主視為朋友,就不能未經她允許,將個人的武道秘密泄露。
蕭曈帶著蕭琰離開後,蕭昡麵上才露出凝重的表情,他心裡想道,道門、佛門、天策書院,三位先天,都送了阿琰禮物,雖說先天宗師給看上眼的小輩送見麵禮是應有之義,但送出這麼厚的禮就令人犯嘀咕了:這是他們個人的心意,還是代表了他們宗門或書院的意思?
蕭昡的眼色深晦,雖然族中長輩們早就猜測那位尊者撫養阿琰必定是有深圖,但現今再看來,恐怕道門和佛門也是有關係的——阿琰身上到底牽扯了什麼?
至於天策書院,卻不知是因了阿琰那一半皇室血統,還是與道門、佛門一樣,為了那不可知的原因?——天策符啊,還真舍得送出!這是要搶他女兒嗎?
蕭昡目光泛冷,背著手在房內踱來踱去,心想看來要及早告訴阿琰“商清”的事,還有她的身世,若從彆人口中得知——比如晉陽公主、道真子,還有度因……蕭昡想起度因就想起和長樂有牽扯的某個人,心裡頓時像塞了綿絮般……還不如自己親口告訴阿琰,省得被人添油加料,甚至歪曲事實,將阿琰帶到溝裡去。
蕭昡打定了主意,又回到書案後,給族中武閣長老——四堂叔蕭勰寫信,說了三位先天宗師麵見蕭琰之事,寫了自己的懷疑和判斷,認為度因、道真子和申王應該是特意去見阿琰,並不是晉陽公主引見的機緣。
蕭琰並不知道父親的思慮和懷疑,她隨蕭曈和親兵們馳馬出城,回到了北城外三十裡的河西軍大營。因為中軍已經駐入城中,大營就空了一部分,但靜南軍的營地還是原樣。蕭琰回十一營後,先去許都尉帳內報到,然後才回了自己營帳。
“啊,副都尉你回來了!”安葉禧歡喜的衝過來,差點沒掛她身上,漂亮的眼睛左看右看她,嘴裡不歇氣的叨念一串,“副都尉,你沒事吧?和什麼高手作戰了?那些吐蕃人沒傷著你吧?”
蕭琰抬手在她頭頂拍了一記,“你看我像是有事的樣子麼?”
安葉禧笑哈哈,“副都尉神勇無敵。”說著倒了水遞給蕭琰,又問,“副都尉用過午食了麼?我給你留了青稞團子。”
蕭琰道“已經用過了”,便吩咐安葉禧傳一團和五團的校尉、旅帥過來,詢問入城的戰況,兩團人員的傷亡情況等,然後就去醫帳營看望傷兵,再回來時已經是酉正二三刻了。
安葉禧已給她打回了晚食。
蕭琰用過晚食,便沐浴。
浴桶周圍還是用幔子圍著,蕭琰並不擔心安葉禧闖進來,軍令如山,如果她的親兵連這點紀律都不能遵守,就沒有必要留在她身邊了,安葉禧不會犯這種錯。
她沐浴後換上了自己的裡褲,就著桶中的水洗了公主那條素綾褲子,又讓安葉禧換了半桶水,將褲子清水後掛在帳篷外的晾衣架上。
安葉禧眼神有些疑惑,她給蕭琰洗的裡褲中沒見過這種淡黃色的。
蕭琰白她一眼道:“我的裡褲多了,你都見過?”
安葉禧眨了下眼,哦了一聲,覺得也是。
隻是,她還是覺得有些疑惑:這條裡褲是半舊的,應該是經常穿的,她聽說過世家內裡的衣衫褲都是穿半舊的,因為舊的比新的舒適,但副都尉這條半舊裡褲怎麼就幾個月沒穿過?要知道蕭琰換裡褲比換軍外褲頻繁,畢竟是貼身穿的,沒道理這條褲子幾個月都壓箱底吧。
蕭琰暗抹一把冷汗,有個太過細心的親兵也不是好事呀。不由慶幸公主這條裡褲不是赭黃色的,那是皇族專用色,她可就糊弄不過去了。倒不覺得這事有什麼,隻是省了安葉禧知道後露出一臉的“你和公主有□□”,這種表情看多了也傷眼啊。
第二天下午,蕭琰被父親叫入城中。
蕭琰和許衝默報備說可能要晚一些回營,用軍官挎袋裝了那條褲子,心想見過父親後,去趟王宮,將褲子還給公主。
蕭昡在臨時安置的書房見了女兒。
他遣退了侍人,表情顯得凝重,歎了口氣,才道:“這事本應該早告訴你,但前期一直打仗,恐怕亂了你心緒,所以……現在,大的仗應該沒有了,這封信也該給你了。”
他從書案上拿起一封信函,“這是你母親——姑且稱之為你母親吧,給你留下的信。”
蕭琰神色驚訝,“母親給我的信?”母親竟給她寫了信?蕭琰來不及歡喜,因為父親的表情和語氣都讓她覺得恐怕要發生不好的事。
她起身接過信,去了火漆,取出信紙。
隻有一頁紙,上麵寥寥淡淡的幾行字:
“吾非汝母。汝入洞真,可為吾徒。入先天,師徒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