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中國古代的酒器:
(1)尊(zun):古代盛酒禮器,用於祭祀或宴享賓客之禮,後泛指盛酒器皿。喜歡網就上。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說文》:“尊,酒器也。《周禮》六尊: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賓客之禮。”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資於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王國維《說》:“尊彝皆禮器之總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禮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壺卣罍等總稱),又有專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彝則為共名而非專名。”《詩·魯頌·閟宮》:“白牡騂(xing,赤色馬)剛,犧尊將將。”
(2)壺(hu):器名。古代用以盛酒漿或糧食,後也用於盛其他液體,如酒壺、茶壺、油壺、噴壺;也指某些盛固體的容器,如冰壺、鼻煙壺。用作酒器,多為長頸、大腹、圓足。
《周禮·秋官·掌客》:“壺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陳。”鄭玄注:“壺,酒器也。”
《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何休注:“壺,禮器。腹方圓口曰壺,反之曰方壺。有爵飾。”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3)爵(jue):古代酒器,青銅製,有流、鋬(pan)、兩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溫酒,盛行於商代和周初。《說文》:“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g,黑黍)酒,又持之也,所以飲。”段玉裁注:“古說今說皆雲爵一升。《韓詩》說爵、觚、觶(zhi)、角、散,總名曰爵。”
《禮記·禮器》:“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鄭玄注:“凡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4)觚(gu):青銅製。喇叭形,細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
盛行於殷代及周初。陶製的多為隨葬器物。
《說文·角部》:“觚,鄉飲酒之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
(5)觶(zhi):用陶、木、獸角或青銅等質料製成。形狀最多,通行者多為圓腹侈口,圈足有蓋。容三升,一說容四升。
盛行於殷代及周初。
《說文·角部》:“觶,鄉飲酒角也。觶受四升。”
(6)角(jue):青銅製,容四升,形似爵而無柱與流,兩尾對稱,有蓋。用以溫酒和盛酒,出現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角部》:“疑古酒器之始,以角為之,故觚、觶、觴、觥等字多從角。”角由盛酒器發展為飲酒器。
早期的角,細腰、平底、圓足有圓孔,寬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後兩隻尖角形,前角略高,後角稍低,下有一個帶附飾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飲。其整體形狀與爵相似,但無柱,也無便於吸飲的流。角用於盛酒、溫酒和飲酒,同時它又是一種量器。
(7)散(san):容量為五升,除以漆塗麵外,不用彆物裝飾。
《周禮·春官·鬯人》:“廟用脩,凡山川四方用蜃,凡裸事用概,凡副事用散。”鄭玄注:“脩、蜃、概、散皆漆尊也……概尊以朱帶者,無飾曰散。”
(8)觥(gong):即觵。酒器。《說文》:“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從角,黃聲。”王國維《說觥》:“是於飲器中為最大……”。古代酒器。初用獸角,後亦多用銅、玉、木、陶等製作。青銅製品器腹橢圓,有流及鋬,底有圈足。有獸頭形器蓋,也有整器作獸形的,並附有小勺。容五升,一說容七升。盛行於商代及西周初期。
後世用指酒器。常被用作罰酒。如《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9)杯(bei):桮的簡化字。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
(10)卮zhi:巵的簡化字,一種圓筒狀的有把手和三個小腳的飲酒器。
《玉篇·巵部》:“巵,酒漿器也,受四升。”《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巵酒。”《史記·項羽本紀》:“卮酒安足辭”。
(11)彝yi:古代青銅祭器的通稱,“皆盛酒尊,彝其總名”(郭璞語)。杜預注《左傳》:“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其形狀長方有蓋,器身有觚陵。
(12)卣you:古代專門用以盛放祭祀用香酒“秬鬯”(jug)的青銅酒器。器形一般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有的上下一樣大,像個直筒。卣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
****
這個資料章是講唐人的跪拜禮和行禮(作者:森林鹿)
從一大早起床說起。
古代講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早晨和晚上您都要去向父母問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門外,先隔著門問一聲可不可以進去,或者讓侍候的奴仆轉達,得到允許以後,才能進門。
見了父母,下跪,一邊問著“大人夜來可曾好睡”之類的話,一邊彎腰輕輕磕個頭——您不要覺得這麼彆扭,那啥“男兒膝下有黃金”之類的論調,是近古以來才有的,中古時代人們都很習慣動不動就下跪,真的。
正因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態位置差彆不大,大家對於“跪”這個禮節並沒有太多屈辱感。您進朋友或者長輩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禮不答禮、還拜不還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著,模樣跟您差不多。等發展到後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您進門跪在地上磕頭,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蹺著二郎腿剔牙,居高臨下地問話,這樣的情形才讓人感覺很屈辱,那個時候人們也就不再隨便輕易地行跪拜禮了。
而且,跪拜禮和跪拜禮也不一樣。您平常日子去向父母問安,跪倒以後快速地用額頭碰一下地麵就直起腰,這樣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點,花點力氣讓額頭在地麵上碰出響聲,這個禮叫“頓首”,近代俗稱“磕響頭”,在唐朝是卑幼對尊長的日常性禮節。平輩也可以行這個禮,您去朋友家拜訪,對朋友叩個頭,朋友也叩個頭回禮,然後大家跪坐著說話,誰也不欠誰。
比“頓首”禮節輕一點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隨便一點兒的場合。比如您跟父母聊著天,老爺子誇了您一句“昨天寫的字有進步”,乖寶寶您需要謙虛遜讓一下,嘴裡說著“承蒙大人誇獎誠惶誠恐愧不敢當”之類的話,兩手在胸前拱抱,頭也低下去,腦門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簡稱為“拜”,是所有跪地禮裡最輕的一種,應用也比較廣泛。
小孩子六歲就開始學習“叉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