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知道,唐朝即使是首都和皇宮裡,硬化的路麵也很少,絕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黃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種情況下,如果兩個熟人在大街上遇見了,要求雙方必須下跪叩頭打招呼,那真是對衣服的摧殘啊!所以從實際需要出發,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禮的情況就不太多。
您正常騎著馬出了家門,在路上遇見個平輩或者晚輩的熟人,如果您急著去辦事,不想耽誤太多時間,那麼在馬上抱拳拱拱手,問個好擦身過去,這也算是打過招呼了。不過這種方式是最簡便輕慢的禮節,如果對方是個很計較的人,那麼很可能會因此對您心生不滿,覺得您看不起他。
有教養有禮貌的士人,哪怕是麵對晚輩,也應該停住馬,至少做個要下馬的姿態(對方這時候一般會上來扶住您不讓下來),再客氣一點兒就真下了馬,站著跟對方拱個手,或者更親熱地拉著他的手,說上幾句客氣話,再上馬各自走開,這是比較穩妥的禮節。
再恭敬一點兒,比如遇見了長輩,那麼不但要趕緊下馬,還要“長揖”。站著雙手高舉過頭交握,深深地彎腰撅屁股,握在一起的手儘量接近地麵,腰也彎成至少九十度,低頭看地,聽到對方發話再直起腰站好。“長揖”比“拱手抱拳”的分量重多了。
要是在室內,您跪坐著聽尊長說話,那好辦,並腿跪地,屁股壓在小腿上“正襟危坐”,雙手放在自己大腿上,挺直腰,這就是一種很標準很有禮貌的日常姿態。如果尊長正在很生氣地罵您,或者您要表達自己戰戰兢兢謙卑待罪的心情,那麼往前一拱,雙手撐地,彎腰低頭成跪姿,時不時再叩個頭表示謝罪,這也就可以了。
但要是站立著聽人說話呢?那麼我就得跟您講一講唐朝十分流行,但現在已經沒多少人知道的“叉手禮”了。
您站在街邊,向偶遇的長輩長揖,對方拱手還禮,雙方直起腰,長輩開始八卦:“聽聞白樂天……”這時候您臉上保持恭敬的微笑,抬起雙手,以左手緊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大拇指向上,右手四指伸直,手掌虛掩住自己胸口,但不能實按在胸上,要懸空著,保持姿勢不準動——這個就是標準的“叉手禮”了,長輩看到您一直在行這個禮聽他說話,估計會挺高興的繼續說下去,然後您就可以發揮上課聽講時練出來的功夫神遊太虛了……
“叉手”的簡單形式其實就是雙手交握,虛按在胸前心口上,所以有“叉手不離方寸(古人對心臟的彆稱)”的說法。至於手指的擺布,是比較細致的要求了,可以握起來再慢慢調整到位。當然對於從小接受嚴格禮儀訓練的士族家庭來說,小孩子六歲一開始入學學禮,就要教他們正確的叉手姿勢,那麼他們長大後一行叉手禮,手指就會自然而然地握對位置了。
上朝不必“三跪九叩”要表忠心請原地跳舞
譬如說您穿越成的這位是個官員,一大早跑進皇宮去上朝了吧。您覺得上朝的時候肯定要行最隆重的禮節,大家一起對著皇帝三跪九叩是嗎?那咱們就來看看。
負責指揮行禮的官員一聲號令,殿內殿外的上朝官員同時雙膝跪倒,您“咚、咚、咚”地連磕三個響頭,直起身來,第二次跪倒,又“咚咚咚”磕頭三次,再起身,第三次跪倒,“咚咚咚”,好,這算完成“三跪九叩”了。您抬頭看看?
前後左右一大群官員已經不圍觀皇帝,改來圍觀您這個奇異生物了。還有幾個急赤白臉拿著朝笏走出隊伍仿佛要揍您的,八成是要彈劾您“亂朝”的禦史。
既然唐朝人上朝不對皇帝“三跪九叩”,那麼應該怎樣行禮呢?
首先要說“三跪九叩”這個禮節出現的時間很晚,有說是到了清朝才見記載。中古時代最隆重的拜君禮儀,以“再拜稽首”為主,唐朝的更加有特色,是在兩次“再拜”之間,加入一段“舞蹈”。
兩遍稽首禮拜完,大臣們爬起來站好,當朝的宰相之一“侍中”(三省之一門下省首長)要上前到皇帝那裡接受詔旨,然後回來走到官員們的東北位置,麵朝西,大聲宣布“有製”(皇上有旨)。
這時候您一看官員們又開始下跪行禮了,得,又是一次“再拜”。折騰完了,侍中才宣布剛從皇帝那裡領受的旨意,說的是什麼呢?“履新之慶,與公等同之。”(新的一年來到了,我和大家一起慶賀。)
就說這一句話,你們這些官員又開始折騰“再拜”啦!這回稽首兩次還不算完,等您爬起來,發現莊嚴神聖金碧輝煌的大明宮含元殿上,開始了一番……天魔亂舞的景象……
我說您,不要傻呆呆站著呀!禦座上那個天子正注視著你們呢,大過年的,各位官員都在比誰跳舞跳得賣力,爭取給皇帝陛下留個好印象,您僵立著賣呆是不想乾了?您說不知道該怎麼跳?老辦法,緊跟著前麵那個官員同事,他揚臂您也揚臂,他跺腳您也跺腳,人家來個原地轉體1080度,您至少得跟著轉個720度吧?
光跳舞還不成,大家揮胳膊蹬腿地揚塵舞蹈一番,又同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隨後又一次“再拜”,稽首兩次,把歡慶氣氛推向□□,這才算結束了一年裡最隆重的一次拜君禮,侍中也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這個對著皇帝跳舞的“蹈舞”“舞蹈”“拜舞”禮呢,其實也不是上古中原文化流傳下來的禮俗,而是跟“五胡亂華”後北方遊牧民的風俗有那麼點兒不遠不近的關係。“舞蹈”作為大臣對皇帝行的禮第一次見諸史書,是在隋朝,到了唐朝就大大盛行,然後宋朝也還沿襲著,不僅是元旦大朝,凡是要表達激動興奮情緒的時候,大臣都要對著皇帝開跳,而且一般是邊跳舞邊叩頭邊喊萬歲,難度還不小呢。
中原漢人都被感染得熱情奔放到這程度了,遊牧民族一看,也不甘示弱。你們不是對著天可汗老大跳舞嘛,不稀罕了,我們不但跳舞,還要行“捧足嗅靴”禮。
這個禮,用現代流行語來講,就是“捧臭腳”。
先跳舞,跳到皇帝或者可汗身邊,跪下雙手抱住他的靴子,低頭去嗅吻他的靴鼻。這是唐朝遊牧民族致敬的最高方式,有草原政權首領使節對李唐皇族行過這個禮,也有長安派出去的軟骨頭使節對草原可汗行這個禮(然後以喪權辱國的罪名被族誅了)。
披頭散發那是“謝罪待死”的裝扮!
說了半天,講的都是唐朝男人行的禮。那邊有穿越女問了,唐朝的婦女常用的禮節都有哪些?姐要穿成個大家閨秀,也得講究這些,不然會被笑話吧?
這個,很簡單。跟男人相比,唐穿女是比較幸福的,因為日常用到的身體性禮節隻有一種,就是“肅拜”。
傳統的“肅拜”禮是這樣:先雙膝跪地,然後在胸前抱拳拱手或者合十,如果袖子長,那其實就是搭住袖子,向前作揖,身體和頭部也跟著微微向前低伏一下,動作幅度不用很大,更不用至地。基本上,這種“肅拜”適用於任何場合,就算麵對皇帝皇後,也沒人要求婦女磕頭。到了武則天時代之後,唐朝婦女的“肅拜”禮比以前更加簡便了,之前還要求美女們屈膝跪個地,武周以後,妹子們乾脆就大剌剌站著,往前彎腰一拱手,就算“肅拜”過了。
即使是在她們一生中最要緊的場合——婚禮上,新郎新娘小兩口並肩在一起拜父母賓客,穿著大紅喜服的新郎五體投地行“稽首”大禮,滿頭花釵的新娘也隻需要一彎腰一拱手做個“肅拜”或者叫“女人拜”而已。估計這時候趴地的新郎們都在默默流淚呐喊,要求男女平等吧。
雖然一般情況下婦女不用叩頭,但也有少數“特殊情況”,那就是要表示“謝罪待死”心情的時候。
其實這種時候男女要行的禮基本上一樣,男子要“免冠頓首”,就是摘下帽子或者裹頭發的襆頭,把發髻披散開,叩頭謝罪。而女子則要“脫簪叩首”,就是自己主動把固定發髻的釵簪拔掉,讓長發垂落下來,磕頭待罪。
所以,中古社會的成年人,無論男女,正常狀態下頭發都一定是要以各種形態梳綁固定在腦後的,隻有犯人或者半瘋癲狀態的“出家人”才會披頭散發的。您在所謂“古裝劇”裡經常看見的那種梳一半披散一半的發型,純屬品味低俗的現代人的發明創造。
——摘自《法製日報》,作者:森林鹿。
作者有話要說:這是資料章,請在正文更新替換後再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