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繁亂(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6121 字 10個月前

皇帝為什麼穿黃袍(一)?(這是資料章,請在正文更新替換後再回看。喜歡網就上。)

以服飾體現等級,在古代是一種尤為重要的手段,用以區分社會階層身份貴賤、官位高低。曆代建國之後都持續不斷地對其反複詳加厘定,以“辨貴賤、明尊卑”,形成發達繁複的服製係統。服飾等級可通過樣式、配件、紋樣的不同加以區彆,形成了完備規範的“品色服”製度。

那麼,皇帝為什麼穿黃袍?

要真正解答這個問題,可能還是得先從這種品服顏色次序的形成過程說起。

南北朝之前的傳統漢晉禮服,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服色”排列製度,更多地通過冠、印、綬、佩等部分的差異加以區分。

北周首次在侍衛服飾中出現“品色衣”的提法,《周書·宣帝紀》:“大象二年詔天台侍衛之官,皆著五色及紅紫綠衣,以雜色為緣,名曰品色衣。有大事,與公服間服之。”但製度未詳。

數十年後的隋大業六年,第一次明確地製定了品官服色等級,《隋書·禮儀七》:“詔從駕步遠者,文武官等皆戎衣。貴賤異等,雜用五色。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上,兼用緋綠,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正式把紫袍確定為五品以上文武官的一等服色,以下緋綠青白依次排列。

初唐武德四年,頒布衣服令,繼承其製並逐漸調整完善,“尋常服飾,未為差等,今已詳定,具如彆式,宜即頒下,鹹使聞知,於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以下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黃”。

有唐一朝,經過六七次的微調,基本確定了紫、緋(朱)、綠、青(碧)、黃(白)的五級服色製度,並基本為後世所沿用。

在南北朝末期至隋代出現這種顏色序列的成因是多方麵的,但其深層原因,也許還和當時各種顏色染製的難易程度關係比較大。

首先是位居首位的紫色。

紫是間色,在傳統中國黑、白、赤、黃、青五正色之外,漢劉熙《釋名》:“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早期在理論上並不是高貴的顏色,在魏晉之前也很少進入正統服製,除綬帶外,基本多是非正式的普通使用。但其色彩頗招人喜歡,能“惑人”,是時尚的顏色,戰國至兩漢以來穿著越來越多。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曾記載一則“齊桓公好紫服”的故事,因為齊桓公喜好服紫衣,“一國儘服紫”,導致當時紫絹價格是素絹的數倍以上,後來又因齊桓公主動不服紫而流行消退。但這裡說的僅是一時一地流行顏色的消長,並未改變紫色的色彩地位。《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雖然流行,卻還是把紫看做不正統的顏色。

我們在漢代壁畫、陶俑中,也時常能見到淺紫色外衣的使用,但穿著者的身份和他人並無等級高下之分,奴仆、侍衛均有,隻是雜色之一而已。

魏晉南北朝以來,紫色的地位迅速上升,在隋代正式超越朱色,躍升為百官常服的一等服色,常有說法認為與道教崇紫以及唐代推崇道教有關,但或許這也和當時紫色染料的難以獲取有更大的關係。

可以提提西方以紫為貴的概念影響。

在古代西方,優質的紫色染料主要從一種產於地中海東岸的骨螺所分泌的液體中提煉而得,稱為骨螺紫。腓尼基城邦推羅城所產的紫色染料最為有名,所以又稱為“推羅紫”,“腓尼基”本身也源自希臘語“紫紅”之意。骨螺本身產地有限,並且據說幾千個海螺才能提煉出幾克紫色染料,導致其價值極其高昂,有時甚至十克黃金僅能購買一克染料。古希臘、埃及、巴比倫、羅馬都視紫色為尊貴的顏色,羅馬普通市民穿著白色托加,而高級官員托加上則可有紫色鑲邊,羅馬元老院規定隻允許皇族穿用紫袍,4-6世紀的西奧多西婭法典和東羅馬帝國帝王法典都詳細記錄了皇室對於骨螺紫絲綢的壟斷,所以紫色又被稱為“帝王紫”。

魏晉以後,西北各民族大規模進入中原,西域粟特胡商也活動頻繁,同時帶來東西間的文化交流。自北齊鮮卑化的貴族重新反對漢化,崇尚西胡文化,西胡粟特定居或封王開府者數不勝數,胡人的鑲邊圓領袍衫逐漸在中原上下流行開,從北魏之後的中原墓葬陶俑與佛教供養人形象中也可以看出,西胡裝束的比例越來越大,最後甚至超越了鮮卑服和漢服的比例,如沈括所言“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

到了隋代,胡服已然完全融入中原,成為人們日常最常穿著的服飾。而同在此時,恰好形成了以圓領胡服為基礎的官員常服製度,色彩等級的概念正是在其中得以體現,而沒有觸及同時存在的中原漢晉傳統祭服、朝服顏色係統,與之並行。那麼紫色在此時成為胡式常服的一等服色,似乎也不能排除會有受到傳入西方觀念影響的可能。

同時在中國,雖然紫色並不需要從昂貴的骨螺紫中獲取,但染製也很不容易。

中國傳統紫色染料基本隻有紫草的根,製取複雜,其色素紫草醌難溶於水,並且不甚穩定,一次隻能吸附少量色素,需要十數次反複染著,僅在絲綢上著色相對較易,而在平民化的麻、葛上較難染色,在技術上也適合成為高級顏色。先秦紫草染色多集中在齊國東部,這也是前文提到“齊桓公好紫”得以出現的基礎。《管子》中還有一篇“纂茈(紫)之謀”:“昔萊人善染。練茈之於萊純錙。其周中十金。萊人知之,聞纂茈空。”山東的萊人所染的紫色絲綢一純在周地可值十金,萊人便大量收購之販至周地欲獲取暴利。這也可見當時染紫並不是一件普及容易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晉綬帶中,除了皇族、諸侯相國的各種赤黃(纁)綬和綠綬外,紫綬幾乎是其餘官員綬中最高者,也體現了紫色地位的不斷上升。

自隋代定紫色為一等服色以來,在唐宋“紫”都是身份和尊貴的代名詞,能夠獲取一身紫袍金帶,是無數世人終生的追求,還形成了“借紫”、“賜紫”製度。有意思的是,到了明代,或許是因為“惡紫奪朱”與國姓“朱”衝突的關係,紫色的地位一落千丈,又被取消一等服色而代之以朱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