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子悅無央(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4997 字 10個月前

次日便是正旦大朝會。

大明宮含元殿冠蓋雲集,四方國家使節來朝,上殿獻禮,敬賀大唐陛下萬福永安,含元殿內聲響如洪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唐氣象,在這一日,展現得特彆深刻。

當然這與蕭琰無關,至少大朝會距離現在的她還很遙遠。她上午辰時起榻後,便心血來潮的去音廊練刀。她覺得,將練武的步法與音聲的節奏相和,是一件相當考驗人的事。而節奏在武道上很重要,她曾經幾次以箭技越階殺敵,就是因為掌控了節奏。而音道與武道,誰說就沒有相通的呢?或許做到節奏相和後能有收獲也不定——蕭琰在武道上的想法向來是天馬行空,敢想敢嘗試的。

她記得兩歲的時候,母親教她做畫,就是讓她拿著筆和宣紙,在景苑裡四處溜達,看見什麼畫什麼,想到什麼畫什麼,真個是群鴉亂舞,回來後一張張的給母親講這是畫的什麼什麼,就算紙上隻有一團烏糟糟的墨團,母親也從不批她,總是用那清淡的語調讚揚她:“想法不錯”;“畫得不錯”;“很好”;“有想象”……七歲時,母親教她:“不要為前人的窠臼所縛。你學武,也是如此。以前人為師,尊敬他們,吸取他們的經驗、方法,但不能將自己束縛在他們的圈子裡。因為,你會飛得更高、更遠。”

蕭琰想到母親墨尊,胸口就湧動著熱血。

我不會讓您失望!

我會飛得很高,很遠,高到能與您匹肩的地步,遠到前人都未踏足的地域。

蕭琰的白襪在音木上動如疾風,拳隨步法,因為太快,在空中拖曳出道道殘影。踏步的音聲最初是很亂的,高低中音此起彼伏,不成和諧。漸漸的,不再那麼刺耳,雖然還稱不上和諧,但至少不會讓人聽著就有掩耳的衝動了。

當侍女過來通報時,遠遠聽到的就是稱不上悅耳但還能忍受的音聲。

蕭琰收了刀,因為母親已經起榻了。

她回到玉照院沐浴更衣,便與母親一起用朝食。

朝食後,她和母親學刻章。

她在邏些長樂殿看到母親的屏風畫時,就知道母親的篆刻是極好的,從畫下的鈐印就可看出來,李毓禎說那是母親自己篆刻的。擅書畫者多半都擅刻印,雖然可以請篆匠雕刻,但最好是自刻,讓印的神韻與書畫相對應,更能增色。蕭琰當然也是會刻印的,但看過母親的鈐印後,便深覺不如。

上午母親送她的壓年禮就是十二枚印章,用十二種刀法筆法刻了她的名印,還有兩枚閒印。蕭琰尤其喜歡“子悅無央”這枚閒印,拇指圓的碧玉綠意瑩翠,“子悅無央”四個篆字飄逸灑脫,構圖也優美悅目,刀法更是生動神韻。蕭琰覺得母親的刻印才是真體現了“方寸之間,氣象萬千”,而且這枚印的玉刻本身就是珍品,鏤空浮雕的辟邪印鈕活靈活現,柱體上雕琢的寶樹瓊軒纖毫畢現。蕭琰愛不釋手,讓母親的侍女做了佩繩掛在腰帶下方,作為玉飾。又和母親說這十二枚印都是極好的佩飾,她以後按衣袍服色不同輪換著配戴。李翊浵歡喜不勝,攬過女兒就親了一口,“寶樹真會讓阿娘開心。”

和母親相處時間的過得很快,午膳後,蕭琰與母親擁抱告彆,仍然從來時的側門出府。蕭季思和安葉禧已經駐馬候在門口。

蕭琰回了蕭府,便立即換了衣服,參加府中正在舉行的春宴,直到傍晚時分才回金粟院。

次日至初七,蕭琰都隨著大伯父蕭晀拜訪世家,或者與堂兄們分頭招呼前來蕭府參加春宴的賓客。到初八上午,送走幾位伯父,她與堂兄們就各有各的行止安排了。

幾位伯父雖然離去,但京中蕭府是有負責人的,再者蕭氏在京中的產業也需要有就近的掌舵人,負責京中事務的就是三支的郎主蕭頌,一位臉上常年帶笑的溫和老者,但蕭琰聽九哥蕭瑢說“咱們這位頌伯父在京中可是被那些世家稱作笑麵虎的”。如今,她正在向這位笑麵虎伯父請假。

大伯父蕭晀走之前交待過她,說蕭頌不會管她的行蹤,隻要報備就可以了,但有疑難事或有需要求助之事,皆可找他。意思是,涉及她身世的事可以不告訴頌伯父,但頌伯父可以信任。

蕭琰便頌伯父直言說,需要去秦國公主府小住一段時日,“還請伯父代為遮掩。”

蕭頌團團臉上帶笑,“悅之但去無妨。就說你去母親的故人處小住了。”

他說的母親,是說安平公主。

蕭琰覺得這個理由極好,萬一她隨阿娘出門偶遇哪位堂兄,這個理由也說得過去。

謝過頌伯父,她回金粟交待菘藍後,便帶了蕭季思和安葉禧去長樂坊,仍是從北曲公主府的西側門入府。她隻帶了安葉禧入府,讓蕭季思回金粟院去,這段時日沒有隨侍在她身邊可以在長安城自由行動,又交待他多去轉轉那些有趣的小地方,回來後給她講軼聞趣事。蕭季思恭敬應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