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是沒有防備、措手不及?
戰報來得急,並不詳細,樞密都參很快讀完戰報,向禦座後的皇太子行了一禮,轉身大步走到閣南的輿圖下,說起樞密參謀司的分析:
“按照靖安司獲得的燕周軍隊前三個月的調動情況:中央台軍有一個都統軍調往霍嶺軍鎮,有三個都統軍分彆調往東部三個軍鎮。按兩國曆年邊境開戰的時間,一般是發生在九、十月,夏麥已經收割,而燕周東部邊境的科爾舒河也結了冰層。”裹著紅色綢頭的指圖棍劃過那條粗藍色的縱向河流,“但在春夏之交的四月,科爾舒河上遊的冰層剛剛解凍,河水挾著冰塊而下,即使船隻過河也會有危險,何況對岸還會有密集箭射和投石機,剛渡河就會遭到對方騎兵的高速衝擊……”烏古斯軍隊如果明智都不會選擇在春夏季渡河強攻。
但燕周王朝為何會在這個時候調動中央軍增加邊鎮軍力?
而且北方的霍嶺軍鎮也增加了一個都統軍reads;。
這說明什麼?說明燕周朝廷對烏古斯的進襲是有準備的。
“燕周是有準備。”
李毓禎薄冰似清涼的聲音突然響起,眾樞密大臣立即回身坐正,凝目側耳傾聽。
“烏古斯去年的內戰,在對內對外的說辭上,都是新帝對兩位前皇子殘餘軍隊和勢力的清剿。但就算燕周人的諜報被蒙蔽,烏古斯內部的清剿也不可能做到一無漏失,先天不是那麼容易滅殺的,隻要有一個逃到燕周,烏古斯的西進計劃就不可能瞞得下來。”
眾樞臣都點頭,神色卻變得更加嚴峻。
資曆最老的樞臣道:“殿下,在燕周軍隊早有準備的情況下,烏古斯軍隊還能做到一日破軍鎮,五日下一州的戰績,著實讓臣等吃驚啊。”
另一位年老持重的樞臣道:“燕周已經有五年沒有與我大唐發生戰爭,樞密參謀司對他們的實力必須重新評估。烏古斯取得這般令人駭異的戰績——是燕周軍隊如今戰鬥力大幅下滑,還是指揮上的過失、不得力?是因為烏古斯發起突襲的軍隊是精銳中的精銳,還是烏古斯軍隊的戰鬥力上升,或者軍中擁有了更強大的武器?這些,樞密參謀司都必須得到更新的情報,進行分析……”
樞密掌書記走筆如飛的記錄著。
李毓禎“嗯”一聲,樞密掌書記就立即將這段話勾圈,納入會議決策中。
更新軍事情報這是靖安司和樞密參謀司要做的事,但對曾經都是大將軍的樞密大臣們來說,根據戰鬥結果推理出戰鬥過程才是他們最熱衷的事,因為這是戰術的交鋒,就算不能在戰場上實戰,通過這種戰術推演也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指揮交鋒。
當然樞密會議不僅僅是為了推演戰役過程,更主要的是,通過戰役推演,更加準確的把握交戰兩國的軍事戰鬥力,從而推測後麵的戰爭,以及預測烏古斯軍隊的進軍方向,並為大唐的出兵做出決策。
戰略和戰略目標將在樞密閣臣會議上形成確定的方案。
最終,它將變成大唐軍隊前進的洪流。
***
四月十七,樞密軍事會議後,蓋有禦璽和樞密大臣簽署的朝廷軍事諭旨立即下發。
明麵上的旨令是烏古斯與燕周二國爆發戰爭,諭令安北大都護府與河西道整備軍事,嚴戒邊防;暗地裡則命令兩地軍隊準備出戰;而中央禁軍的龍武右軍、虎賁左軍兩軍共十萬兵力也通過兵道和鐵軌馬車道,開赴河內道,無數輜重糧草也通過鐵軌馬車道更加快捷的運輸,並且沒有抽調大量的民夫徭役。
李毓禎在暗發安北、河西、龍武、虎賁各軍的諭旨中寫道:
“這場戰爭,不是一國、兩國的交戰,也不是爭奪土地、資源、人口的戰爭,它是推翻落後與腐朽,開辟新天地的戰爭,它是朝陽的、前進的勢力,必定與落後的、保守的勢力一戰的戰爭!”
……
五月十五,大唐帝國對燕周王朝宣戰。
六月二十四,歐羅頓帝國對大唐帝國和烏古斯汗國宣戰。
七月二十七,大食帝國和突厥汗國聯合對大唐帝國宣戰。
被後世稱為“啟明之戰”,席卷整個世界的大戰就在這一年全麵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