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八章 雲裡霧裡(2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9656 字 10個月前

而列在名單首位的,就是至元道師。

“請研究組簡述成果過程。”太醫令按流程宣布道。

沈清猗起身陳述。

“這個成果重要的是發現。首先要感謝我的師尊對牛痘的發現,再經藥殿幾位長者持續不懈的研究和實驗,才最終有了這樣可行的、安全的成果……”

言語很謙遜,絲毫沒有提及自己。

雖然她的氣質清冷,眸光冷冽,看起來不是溫謙的人,但她的致詞立即讓大家轉變態度,生出好感。

這位年輕的丹師,還是很謙虛的嘛。

事實上,沈清猗說的是實話,新的種痘術跟她沒關係。

但藥殿將這個首功冠到了她的頭上。

負責研究牛痘術的四名藥師都沒有異議。

因為最先發現牛痘的是道玄子殿主,他們是根據他留下的筆劄做的研究,首功是殿主,作為他的唯一親傳弟子,沈至元繼承其師的功勞沒什麼可說的,何況這是藥殿長老們的決議reads;。當然四名主研藥師也沒被虧待,得到了藥殿給的豐厚獎賞,名利都無損,誰還會有異議呢?即使還有意見的,也不吐出半個字,誰知道惹惱了長老們會不會無聲無息的成為神農峰的藥肥?……外殿無故消失的藥師不是沒有。

沈清猗很平靜的接受了這個功勞。

天下沒有白給的功勞。

道門需要她成為人間的“藥神”,需要千千萬萬民眾的信仰力集聚在她身上。

那她就成為“神”。

白得的好處往往需要更大的付出。

她隻需清楚,自己將來要付出什麼。

然後,堅定的走下去。

隱於世外的丹師一向是高傲的,沈清猗的謙遜獲得了所有人的好感,沒有人因為她年輕而質疑她不是主創人,因為她是孫先生的弟子,也因為她已經做出的成就:在庭州鼠疫中做出的貢獻,在霍亂瘟疫中的突出表現,新型霍亂的命名,起源、傳播途徑,都是她的發現,更重要的是霍亂檢疫劑的發明,杜絕了這種瘟疫再大規模發生的可能性——這些成就已經讓她脫去了“年輕”的身份。

再者這是藥殿承認的,同席四位藥師都是謙遜真誠的表情,外人還有什麼可懷疑的?

何況大家更關心這個成果,誰有家裡沒有小孩子呢?……這可是立即能造福自家後代的事,如果成果論證通過,全國推廣,他們的子孫以後都不用擔心痘瘡這個惡魔了。

之後是答疑,沈清猗為主,四名藥師為輔。

大家幾案上都有擴音器,不需高聲就能全場聽聞,問與答都很便利。

沈清猗隻回答關重點,具體細節則由四位藥師輪流回答,這也是給他們表現的機會。

提問很熱烈也很激烈,因為攸關自家孩子性命,誰都不敢馬虎,提的問題巨細無遺……整整兩天都是在論證這個成果,直到第三天下午宣布通過,眾人都不由得鬆了口氣,笑逐顏開,頭一回迫不及待的希望交流會立即結束,接受太醫署的種痘培訓後立即回去施行。

會期是十五天,不可能現在結束,但太醫署種痘推廣的章程已經製定好了,拿到會議上征集意見,通過後便立即施行,下發公函給地方,通告各地布告民間,宣傳新的種痘術,製定計劃分片執行,待京都的全國交流會結束後,與會醫者接受培訓回歸,各道、各直轄府就立即按製定的計劃組織百姓種痘。

太醫署的行動不提,會議按流程進入下一議題。

這一議題是太醫令親自做陳述,輔以字幕說明。

太醫令前麵做了很長的鋪墊,對大唐的主流醫道,也就是承繼《黃帝內經》發展起來的中原正統醫道,做了一個全麵說明,重點是講缺陷……眾人越聽越疑惑,太醫署這是要推出什麼?

終於,太醫令提到了報告的主題。

那就是成立一個新的醫學體係,有效補益正統醫道。

太醫署命名為微觀醫學。

“微觀醫學……?”

什麼是微觀醫學?

“這是相對於宏觀而言……”太醫令闡述道,“人體是一個宇宙,由氣和五行組成,建立這個理論基礎上的,即宏觀醫學,針對的不是單一的病,而是人的所有臟腑,調理的是整體,宗旨是五氣的平衡。”

通俗的講,就是頭痛不能隻醫頭,腳痛不能隻醫腳,因為根源可能不是在痛的地方,而是身體臟腑出了問題,要從整體調理,不能隻治局部reads;。

這個道理醫家們都是懂的。

所以宏觀醫學就是指大唐的正統醫道。

至於巫咒、巫祝、巫蠱這類醫術,是驅逐、調理體內的暗物質,被很多醫家俗稱為“暗醫道”,太醫令的報告中也將之歸類到宏觀醫學,因為暗物質就是隱物質,是看不見的,氣和五行那都是看不見的,隻有高明的醫家用“內證”的方式才能在人體內觀察到,“從這個層麵講,微觀醫學又可稱之為明醫學,是可以利用儀器觀察到人體內的病變的醫學,譬如,顯微鏡……”

幕布上投影出了太醫令說的顯微鏡。

低倍數顯微鏡太醫署很早以前就造出來了,但近年來才造出高倍數的顯微鏡,能看到很多病邪毒穢是各種各樣微小的蟲子,太醫署稱為微細病原蟲。幕布上便展示了幾種微細病原蟲的投影,其中就有沈清猗發現的霍亂病原蟲。

“太醫署通過顯微鏡檢測發現,目前能夠引起傳染的疾病,都是有這種微細病原蟲存在。……帝國醫學院已經在考慮,設立一門新的學科進行研究,命名為微生物學。”太醫令咳一聲道,“病原蟲聽著比較駭人,命名為細菌。當然,跟蘑菇菌類沒什麼親戚關係。”總比叫蟲子好聽嘛。

廳內發出一陣哄笑聲。

嶺南片區的巫蠱醫們翻白眼,叫蟲子多好聽,他們就愛蟲子。

“不過,跟蘑菇這類食用菌也扯得上一些關係,”太醫令道,“都是單細胞。”

這又是一個新術語。

太醫令闡述道:“以新的微觀醫學論,人的身體就是由多種細胞組成。”

幕布上一一顯示出高倍顯微鏡下清晰觀測到的人體肌肉細胞、皮膚細胞、骨細胞,看起來就是一個個梭形、圓形、橢圓形,表明是多種不同的細胞。

眾位醫者聽到這裡已經有了模糊的概念了。

微觀醫學就是顯微。

這是有好處的,有些腦筋轉得快的醫者立即想到,可以用來顯微病人的吐痢物,如果瘟疫都是由那個什麼細菌引起,那就能檢測有沒有得瘟疫,避免大規模疫病的發生。……但隻有這一個好處,還不足以單獨列為一個新醫學體係吧?在醫道中增加一個微生物科的分科不就行了?

當然不行。

沈清猗聽見周圍的竊竊私語,清淡的眼神撩了撩,不微觀,如何分子?

太醫署的主要目的,是以微觀醫學引出一個藥學體係。

完全不同的新藥學。

這是沈清猗參加交流會的第二個原因。

這個新藥學是什麼呢?

太醫令經過漫長的鋪墊後,終於引出來了。

幕布上顯出四個字:分子藥學。

連續被砸下來一堆新發現新術語後,眾人都有些昏頭昏腦的,頗有雲裡霧裡的感覺,這也正常,大家都是講五行和氣,講寒熱溫涼等等,猛地來個微觀生物什麼的,需要好好消化嘛,這會聽到太醫令又引出一個新的藥學術語,眾人眼睛都是懵的……

這又是什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