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喜歡拿這事跟朋友吹牛,年紀大了就懶得提了,何況跟你說什麼,你又理解不了,這種事隻有和同齡人吹牛才快樂,不然跟年輕人,吃一扁擔窩頭,隻贏了幾個醃雞蛋,有什麼可驕傲的?最多讓你們覺得真能吃,純飯桶。
或者跟你說,你老叔自己去找了個四川媳婦,你可能也覺得不奇怪,但那時候的人就會覺得厲害,現在人聽到我去過特區,他會覺得去就去唄,有什麼值得說的,高鐵發達,去哪都方便,理解不了那時候去一趟特區有什麼可拿出來當談資的。
我現在覺得挺有意思,要不,爸,你跟我聊聊咱家過去的那些事?
從哪聊?
你想從哪聊就從哪聊,先聊開心的吧,你最開心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最開心的事有幾件,你出生就算一件,要是最早說,第一件應該是五六歲吧,那時候已經記事了,我記得那時候,每天我爺爺早上一手拄著拐棍,一手牽著我去咱鎮上的街上吃早飯,我吃一塊炸油餅和一碗豆腐腦,他比我多吃半個鹹鴨蛋,外加二兩酒,那時候覺得太好吃了,後來再怎麼吃也感覺不如那時候的香。
太爺爺挺有錢啊?你五六歲應該是六五年六六年吧?那時候吃得和我現在早飯吃的居然一樣,我今天早上就吃的這些。
要看怎麼說了,那時候雖然在農村,但你太爺爺那時候是咱們這的小學校長,國家給他開工資,那工資夠他天天在農村吃炸油餅,那時候也便宜,幾分錢幾毛錢就能吃的非常好。再說炸油餅一直都有,隻不過那時沒有個人經營的,那時候叫做農村副業,你可以理解為生產隊開了個早點攤,雇人賣早點,賺到錢算生產隊集體收入,給賣早點的人發工資。
他還當過小學校長?文化人?
你太爺爺是那時候舉全家之力供出來的讀書種子,他爸和三個兄弟,一共四個農村家庭供他一個人念書,那時候念書貴,好在你太爺爺不負家族眾望,考入咱們這塊當時最好的學校,南開中學,現在叫南開大學,畢業後,被老師寫信推薦到了老蔣政府的無線電學校當文化教員,年輕時跟著學校到處搬家,後來搬到重慶才算有了安穩生活,老蔣給他們這些老師開的工資應該不少,也是那時候才有底氣娶了你太奶奶,你太奶奶當時帶著你爺爺和姑奶奶兩個拖油瓶,尋常人可養不起。
太爺爺娶了個帶倆孩子的太奶奶?也就是說,我爺爺跟太爺爺沒血緣關係?
你太爺爺之前有個媳婦,也是老師,跟著學校四處搬家累壞了,生病去世了,但兩人沒有孩子,你太奶奶是丈夫去世,帶倆孩子,從弘農到重慶投親,你太爺爺那時候剛租下重慶的房子,喜歡整天招呼朋友同事來家裡喝酒增加人氣兒,可家裡沒女人,一片狼藉需要找人幫忙收拾,他又不喜歡粗手大腳的鄉下婦女,因為他有一大堆藏書,怕鄉下婦女不懂書的價值,給他收拾壞了。
那時他托朋友尋摸一個在大戶人家當過丫鬟之類,至少幫人收拾過書房,懂得怎麼晾曬書籍的女人來當保姆,你太奶奶那時投親,不能老吃親戚的白飯,就應了這個差事,她是弘農一戶地主給兒子從小挑選買來的童養媳,自幼就照顧地主兒子,跟他一起長大,彆說地主兒子讀書,就是地主兒子穿衣服都是她陪著教著,兩人長大結婚有了兩個孩子,就是你大姑奶和你爺爺,但男人早在城裡讀書時被同學帶著先是染上了大煙,後來又抽上了白麵兒,就這麼著,家裡那點產業都慢慢都換成白麵兒抽沒了,你爺爺還沒學會走路時,他生父就抽死了,就剩她們孤兒寡母,你太奶奶乾脆一狠心,把僅剩的那套破房子賣掉,去重慶投丈夫的堂姐,當時那個堂姐嫁到了重慶,丈夫是開飯館的,你太奶奶在廚房幫廚乾雜活,你太爺爺他們那些教員朋友老去飯館喝酒,聽說要找保姆,老板娘就推薦了你太奶奶,就這麼遇到了你太爺爺。
沒等我繼續追問太爺爺的後續故事,有父親的徒弟來探望父親,這也讓我們父子之間難得的長談草草結束,但從那天之後,我總忍不住想起酒桌上父輩們那些麵紅耳赤酣暢淋漓的回憶,想起茶桌前父親的輕描淡寫,想起太爺爺,太奶奶的往事,想起父親那次奇幻的長途旅程,想起他曾經與港島隻有一步之遙,想起他們說起的關於這座城,這個鎮,這個村,這些家族,這些麵孔的變遷。
那個在我腦海中本來灰蒙蒙泛著黃的年代,隨著他們的講述好像一瞬間生動鮮活起來,讓我覺得那些我沒經曆過的歲月,不是沒意思,而是很有意思,讓我想要有種去走近它的衝動。
於是我開始增加回老家的頻率,抽空就跑回老家,父親有空就和父親聊,父親沒空就和那些父輩們聊天,甚至發展到去村口坐下,跟在牆邊曬太陽的老人們聊天,再從村裡跑去城裡見其他老人,從本市再到鄰市,就這麼慢慢的收集著這些五六十歲,六七十歲老者的人生經曆,他們之中有農民,有工人,有老師,有醫生,有乾部,有孤苦終老的鰥夫,有兒孫滿堂的伉儷……
很慶幸,我聽的時候,他們還願意對我說,讓我能聽到一段又一段作為後人,無法憑想象力去模擬的精彩往事,很多事,如果不是他們說起,我甚至無法想象。
真的,他們中很多人的經曆如果不是親耳聽他們訴說,我根本無法想象。
舉個例子,我經一名退休老師介紹,特意去拜訪過一個老者,1941年生人,家住津門,如今退休安度晚年,住處不大,但裝點彆致,院裡種了很多蔬果綠植,客廳擺放著一個小巧的偉人半身瓷像和一些國旗國徽紀念幣等擺件,給人第一印象怎麼看都像是很守舊傳統的革命家庭出身,可這位年紀足夠做我爺爺的老人開口和我聊天,說出來的卻是:我祖籍寧波,一歲隨母乘船赴英國,十歲之前隨父母在英國倫敦置業定居,十歲那年隨家人回國,祖父曾與李叔同先生在臨安共事。
要不是我看到老人給我展示相冊內他媽媽抱著三四歲的他在倫敦大本鐘前的合影,他父母回國受到歡迎時的照片,真的,我一準當老人跟我在這吹牛皮……
畢竟我無法想象,舊社會能出國定居,能與曆史書上的知名人物為友,這種人的家境該是什麼樣的豪奢。
問照片有沒有特殊的意義,他搖搖頭,就是他媽媽覺得那時德國經常對倫敦搞轟炸,擔心有一天大本鐘被德國人炸毀,所以特意去合了張影,免得以後想合照都沒了風景。
關於老人的父母1944年就能抱著剛滿四歲的他在倫敦大本鐘前合影留念這件事,我的感想是,哪怕現在已經是交通便利的2024年,我爸我媽卻依然沒能力抱著他們剛滿四十歲的兒子去倫敦大本鐘拍照留念。
更彆說在倫敦置業定居。
這要沒解放的話,怎麼也得是地方豪族士紳那個級彆,我什麼身份,能有資格麵對麵坐著跟這種家世的老人聊天……
我想就算是現在,很多國內中產家庭移居英國,可能都無法輕易實現倫敦買房置業,可早在八十年多前,這位老人的家庭就已經輕鬆達成。
我更想不出這個家庭回國之後都經曆了什麼,會不會生活質量落差太大之類,甚至一時不知該如何繼續發問,好在他看出我的疑惑,坦然說他的父母回國後在特殊歲月那些年幾乎沒受影響,而且當年回國固然是因為想要建設新中國,但其實還有另一個因素,在倫敦吃不好,也吃不飽。
看,誰能想到他家都在倫敦買房子定居了,居然吃不飽?
剛開始聊的那幾句話,甚至已經讓我產生一種創作衝動,我都準備按照《浴血黑幫》的風格,以老人為主角,加一些YY情節,寫個華人闊少在二戰後的倫敦大殺四方的故事了,結果最後吃不飽這幾個字,直接把我剛萌生的倫敦故事思路乾稀碎,再也粘不上,因為這不符合故事發展邏輯。
這就是我說的,他們的經曆總是讓我無法想象,不聽他們親口聊起,單憑自己發散思路,完全想象不出來。
吃不飽聽起來不符合邏輯,可它是老人真實的切身體會。
現在,我想試試,把那些人的經曆儘可能放到我這一段故事中,他們本不該僅有現在我看到的模樣,沉默,寡言,淡然,人生隻剩下安靜老去,在他們年輕時,他們也曾生動,開朗,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對人生滿懷希望。
當然,它終歸是一本網絡小說,爽快的閱讀感最重要,嗯,沒錯,隻是一本儘可能看起來像回事,但實際上還是YY的架空年代文。
沒錯,這是一本架空年代小說,這一點很重要,書中發生一切都與現實無關,地名也無現實參考。
最後,這個架空故事該從哪說起呢?
就從1978年的仲夏說起吧,那時,七月流火,蛙唱蟬鳴,有風乍起。
而故事的主角,穿越而來的謝虎山,正在夏夜乍起的晚風中,構思他的逃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