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鮮卑:北海(2 / 2)

美洲日不落 道士仗劍行 10383 字 7個月前

山城外圍是大片互相聯通的碉堡,暗哨,以上層運兵道,乃至下層的運兵道。

甚至還有單獨的糧道,可謂十分“豐富”。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火力點,這些火力點,大部分處於俯視的位置,方便打擊外圍開闊地帶的敵軍。

在某些地區,還設立相互抵角的射擊角,形成特殊的三角火力。

從外城的布局看,這哪裡是城防,根本就是一座巨大的要塞。

而內城又分為幾個區域,除了中間的大街,乃至商業區,左邊的是居民區,右邊則是辦公的地方。

說是辦公,實際就是一個大號的倉庫,裡麵儲存了大量武器彈藥,以及糧食,凍肉。

一切的一切都更像一座巨大的兵庫,糧庫,而不是辦公的地點。

整個山城,就像一座充滿軍事風格的城市,甚至在修建之初,就連居民區,都要進行軍事化改造,隻不過後來被放棄了。

放棄的原因也很簡單,你願意住兵營,自己家當炮塔嗎??

哪怕是如此,山城也是漢國有史以來修的最“變態”的一座城市,甚至就連漢美邊境的壽春都沒有這樣瘋狂。

畢竟漢美兩國邊境綿延上千裡,中間都有一塊開闊地帶,在哪打不是打,不一定非要在壽春死磕。

但是山城,或者說北海地區就不一樣了,這裡人煙稀少,遠離漢國的主要核心區域,再加上地處鮮卑地區最適宜是少數區域,有耕地,有糧食,甚至可以搞重工業,天生就是重鎮。

(後世伊爾庫茲克地區,也是整個俄國遠東,工業最好的地區)

這樣的重鎮,一旦打起仗來,就是“眾矢之的”,是戰場的核心。

甚至就連周邊地區發生戰爭,都需要靠著北海道財力物力,甚至是人力去救援,此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也是因為北海地區的需要性,在去年底,鮮卑都督府上報內閣,請求設立北海行署,統領整個北海地區。

目前這個北海行署已經被內閣審議通過,最近剛剛在山城設立。

整個北海行署,主要是負責北海地區的發展以及物資的調配,甚至包括一部分民事權利。

其成立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將鮮卑都督府從繁雜的北海事物中脫離出來,用於鮮卑的其他地方。

…………

一棟剛剛立起沒一個月的大樓上,掛著“北海行署”的招牌,過路的行人路過的時候,都要抬頭看上幾眼。

而在這棟四層大樓的內部,其實也沒有外麵的那些人想象的那麼忙,畢竟北海行署最近管理的很多內容,就是和基建有關。

而基建工程,除了招標,以及審核圖紙時期比較忙,多數時候,都是在“開會”中度過。

雖然這種開會文化,在漢國遭到很多人抨擊,諸如“怠政”“浪費時間”等不好聽的詞,都和開會相連。

但這就是“秩序”的一部分,哪怕是號稱高效的調查局,日常也是要開會的。

而今天,恰恰又是開會的日子。

“我認為,我們必須要吸取當初建城的教訓,將整個北海地區重新劃分,目前這種華蠻雜居的日子,一定要結束!!”

會上,負責民事的官員,大談他對目前北海地區“民事”的反感。

周圍的人紛紛附和。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土著!!

目前整個北海地區,因為那些土著部落,經常會出現一種文明和野蠻並存的感覺。

甚至在修路的時候,還會有當地土著部落出來阻止,美其名曰“神靈”!!

對於當地土著的“迷信”,北海行署內部有不少人是十分反感的,如此,有關華土分離的政策就被提了出來。

對於這樣的情況,實際就連北海行署的署長高占長也是很“煩躁”的。

畢竟上麵給的命令,是安撫土著,教化為主,這要是分離了,到時候打起仗來,還能用這些土人嗎??

所以對於會上那些“反對聲”,他就說了一句:

“土著,雖有頑疾,但畢竟也算我大漢治下之民,還是要以撫為上,用強,恐失人心!!”

對於這種近乎“和稀泥”的說法,底下的人自然不同意,如此,新的一輪爭論頓起。

高占長看著“不可開交”的兩派人,歎了口氣。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也隻能以一句“奏請都督大人”,結束了這場沒有任何“結果”的會議。

回到辦公室,高長興想起剛剛所發生的事情,臉色瞬間“垮”了下來。

這樣的事情,他已經遇到了幾次了,但終究很難完全解決。

本地土著因為漁獵習俗,很多都是山林野人,想要教化,怕是艱難。

雖然已經組織人手去“教授”他們耕種,但畢竟需要時間,再加上當地部落多居住在深山老林,那就更加大了雙方的隔閡。

當初俄國人在此地,也隻是築城,根本沒有深入內陸的想法。

但是漢國不同,漢國的統治模式和俄國人那種近乎“殖民地”的粗礦統治大相徑庭。

在漢國的戰略中,鮮卑地區,是未來乾涉亞歐大陸最重要的抓手,其地位,甚至比蘭芳還高,要不然也不會設立都督,而不是蘭芳那樣的總督。

但是此地又十分複雜,寒冷的天氣,廣闊的麵積,以及“茹毛飲血”的生活,鍛煉出了數十上百個土著民族。

想很快同化這些遍布各地的土著,談何容易。

而如今,剛剛開始沒幾年,華土矛盾就已經凸現。

高長占沒有辦法,也隻能寫了份公文向都督府求助。

而都督府那邊倒是有一個計劃,隻不過這種事情太大,他們做不了主,最後也隻能打回漢國本土。

………

劉鵬如往常一樣批閱的各地送來的奏折,當翻到有關鮮卑地區的奏折的時候,他都會多看幾眼,今天也不例外。

嘩啦!!

一份奏折在劉鵬的大手上攤開,露出了工整的文字:

“北海行署報,土人蠻荒,不通教化,華土雜處,以生嫌隙……”

“故臣懇請將鮮卑土著,悉數轉為軍戶,分土置地,習漢文,曆代為兵,當地部落頭人可加封土爵,以安其心……”

“土軍若立,一可充實兵員,二可緩解矛盾,三可分化當地部族族老統治,假以時日,十數年後,鮮卑之地,可提數十萬軍,入西西伯利亞,直抵中亞!!”

看著手中趙龍勝寫的有關將鮮卑土著通通化為軍戶,給部落頭人封爵削權的做法,劉鵬望了很久,最後在下方“畫”了個“準”。

而當劉鵬允許的旨意來到鮮卑後,鮮卑都督府和北海行署,也就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土軍。

一時間,整個鮮卑地,二百萬土著,都被在官方層麵打上了“軍戶”的標簽,哪怕是那些躲在“深山老林”的土人,也被冠以“土兵”的稱呼。

而對於那些部落族長,族老們來說,一頂所謂的鮮卑公士的帽子,從天而降,扣在了他們頭上。

然後再他們的“歡迎”下,失去了權利。

至於有沒有“流血”,那就不知道了,最起碼鮮卑的曆史中記載的都是“歡天喜地”“以迎聖恩”“皇恩浩蕩”!!

月票,打賞,衝衝衝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