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麼鬼,現在這個時候不合格,要召會,早乾嘛去了!!”
“這不是胡搞嗎??”
教導師的辦公室內,董子秦看著手中有關於第七批機槍出現射擊卡頓問題的原因,以及所謂的“報告”,就氣不打一處來。
在董子秦看來,這完全就是軍工企業的失誤,是一種“不負責任”。
這幫人為了求快,把次品送進了軍隊,現在出事了,好家夥,所謂的報告也就出來了。
雖然明白這裡麵的“門道”,但董子秦還真不好說什麼,畢竟現在不是“戰時”,很難抓住這幫家夥的把柄。
(漢國後勤部規定,戰時一但出現軍工產品質量問題,除了少部分之外,一但超過某個界線,就會被罰款,甚至調查,最後坐牢,嚴重的,還會槍斃)
以上都是戰時,和平時期,有些事,大家自然心照不宣的乾下去了。
董子秦搖了搖頭,最後還是在這個所謂的報告簽了字。
隨後又埋頭查看其他文件。
現在的董子秦因為軍改有功,不止負責教導師內部的工作,還負責陸軍的包括改編在內,武器更新迭代的一部分工作。
之所以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規模實在太大了,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人的改編,光靠董子秦一個人,逼死他也乾不完。
雖說是一部分,但董子秦拿到的這部分,恰好就是他最感興趣的武器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武器生產出現問題,他會惱火的主要原因,因為朕出了事,他,也是要擔責的。
“嘩啦!!”
翻了七八份有關陸軍改編的文件,董子秦才知道什麼是困難。
彆的不說,光是一個人事任免,就足以讓人事部的那幫人頭疼。
要不是這些年因為是和平時期,縮小了編製,沒準現在早就因為誰乾,誰下,抄破頭了,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悠閒”。
但哪怕是這樣,中層軍官,依舊屬於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因為這個領域的軍官人最多,能力最“差不多”。
在一個差不多的地方,競爭也是在所難免的。
畢竟和那些稀缺高級軍官不一樣,中層軍官,往往是一支軍隊,最大,培養最多的。
這培養多了,競爭也就更為激烈。
董子秦無奈的看了看所謂的“爭鬥”,隻能選擇讓上麵來乾預,這種費力不討好,容易討罵的事情,他又不傻,可不會趟這樣的渾水,倒是濺了自己一身,怕是還撈不到好處。
“囫圇”處理完人事的事情後,董子秦這才開始他一天中最主要的工作,武器!!
剛打開一份文件,裡麵的一個類似瓜果一樣的黑球,就映入眼簾,下方是這個武器的應用和原理,寫的密密麻麻,以至於董子秦自己看的都頭疼。
略過那些不重要的內容,董子秦重點關注的就是兩個,一個是“用途”,一個是“成本”。
其中用途指的是戰爭中可能發揮都作用。
其實作為一名職業軍人,董子秦是很不希望戰爭和成本掛鉤的,但沒有辦法,你軍人爽了,後勤部和財政部的那幫人就要罵娘了。
很多場戰爭中,後勤部就曾抱怨陸軍炮彈用的太快,一點都不節約。
甚至還曾希望陸軍用一部分勇氣代替昂貴的炮彈。
但卻被陸軍嚴詞拒絕,好家夥,我陸軍將士,幸幸苦苦,為帝國浴血奮戰,沒有我們哪裡有現在的好日子,現在你們說要“節儉”了,早乾什麼去了。
而且用勇氣代替炮彈,這不就是讓我們賠命嗎??
人死多了,到時候罵人,不還是財政部。
這種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也就你們後勤部,能夠做的出來。
腦海中閃現著名的“勇氣笑話”,董子秦繼續翻看這個代號“手雷”的武器。
這個武器其實和現在漢國陸軍大批量生產的木柄手榴彈,沒有任何區彆,甚至可以說就是一種武器。
但這種手雷在董子秦的眼中,還真有裝備的必要。
彆的不說,在小範圍的區間,這玩意的破片傷害的能力,確實要比木柄手榴彈要強太多。
而且那個可以插回去的保險環,確確實實可以讓士兵有更多的選擇性,畢竟戰爭,可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樣想著,董子秦在這份文件上,簽下了自己的大名,以及所謂的“移交采購部”。
意思很明顯,你這個東西在我這過去了,但具體怎麼生產,還得問采購部。
畢竟董子秦隻有建言的權利,沒有掌握經濟的權利。
處理完手雷的事情,第二份文件就簡單多了,無非是個所謂子彈的問題。
對於使用七點九,還是十二點九作為目前機槍的子彈,董子秦一貫是七點九毫米派。
不是十二點九不好,而是“通用性”。
在複雜的戰爭中,不是威力大就用什麼,恰恰相反,往往是什麼好用,用什麼。
十二點九毫米的子彈,威力大不大,很大,甚至可以射穿稍微薄一點鋼板。
是一種類似於小炮的武器。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和目前漢國陸軍普遍裝備的七點九毫米步槍彈不兼容。
當後方一邊生產巨量是七點九毫米,一邊還要專門開幾條生產線生產十二點九毫米的時候,董子秦真不敢想象,那會是什麼場景,後勤部和輜重兵,會罵人的。
所以這個十二點九毫米的方案,就這樣“暫時”的被擱置了。
之所以是暫時,而是因為董子秦對於這個口徑的槍彈,另有想法。
嘩啦!!!
又是幾份文件被扔到了一邊,這部分則是不同意的,不同意的原因也很簡單,太扯。
給自行車加機槍,這是什麼鬼,虧這幫人想的出來。
要不是看不到人,董子秦高低得問一句“是不是萬物都可以配機槍”。
當解決完這些奇葩事後,一份文件卻是吸引了董子秦所有的目光。
這是一份代號“雄獅”的戰車方案。
圖紙上,一個重十二噸,帶著履帶的方形戰車,就像一個科幻“玩具”,不停的吸引著董子秦的關注。
這個戰車的地盤很像一個東西,那就是龍卷風拖拉機公司生產的拖拉機底盤。
作為如今漢國最好的拖拉機公司,董子秦是親自感受過他的靈活的。
可以說,“靈活”就是董子秦為什麼選擇這家公司的主要原因。
如果沒有這個原因,龍卷風拖拉機公司和其他拖拉機公司,沒有任何區彆,甚至還會因為製造的原因,排在後麵。
但有了就不一樣,那就是“脫胎換骨”般的改變。
對於董子秦來說,一台戰車什麼最重要,防護,速度,火力,這些都不是,而是靈活。
是在戰場中麵對敵人,能夠迅速做出調整的靈活,這一點,龍卷風拖拉機公司,做的非常好。
作為一家初創公司,龍卷風拖拉機公司和其他求大的公司不一樣,他們主要是在敏捷性上做文章,這一點剛剛好符合軍方的需求。
但是一台戰車,光有敏捷,還不夠,還要有火力,有防護。
所以一開始董子秦沒有看那些隻有幾噸的設計圖,而是直接瞄準了十噸以上。
畢竟隻有這個噸位,才能起到真正的防護作用,至於再高,對不起,“帶不動”。
畢竟目前內燃機的技術,還停留在拖拉機時期,軍方使用的技術,實際已經比市場上的大部分技術要來的更加先進了。
畢竟軍用比民用領先十年的定律,可不是說說而已。
看著手中的戰車圖紙,以及那門五十五毫米火炮。
董子秦總感覺有些不對勁,畢竟最初他可是計劃使用七十五毫米的速射炮。
現在看來,很可能是設計,或者技術的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想到這裡,董子秦對外麵的警衛員喊了一句:“備車,去第七號”。
所謂的地方七號,實際就是目前戰車生產的一個代號基地。
是在西京郊區的一個地方。
整個第七號,實則就是由雷神集團下屬的西京兵工廠負責。
主要零部件則是全國采購,龍卷風拖拉機公司,就是其中最大的那個底盤供應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