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被產業鏈統治的日本(2 / 2)

“大漢帝國最強大的武器,不是他那讓英國人都感到畏懼的海軍,也不是所向睥睨的陸軍,更不是翱翔於九天的空軍,而是他們的華元和產業鏈,他們已經從事實上完成了產業鏈上遊的統治!!”

“所謂我們越勤奮,他們越輕鬆,便是如此!!”

江戶大學經濟學教授藤原世寫在自己的“龍武經記”中的一段話。

隻不過這些話在發表之後,就受到了很大一部分社會名流的抨擊,他們將藤原世的行為稱為“蟑螂”,是一種極其惡心的汙蔑行為。

而在他們的號召下,這位從事經濟學十七年的日本經濟學大家,最終以離職宣布事件告終。

隻不過他所說的那些東西,還有他的作品,終究還是流傳了出去,成為了一小部分對日本現狀不滿,乃至對於大漢帝國隱形殖民不滿的人口中的“世界奧秘”,甚至認為日本的一切陰謀都來自大漢,號召日本人反抗大漢,隻不過這幫人還沒有囂張多久,就被江戶警察給逮捕了,罪名是“聚眾鬨事”。

隨後就是全日本境內的整肅,持續了兩個多月,抓了上千號人,光判處死刑的就超過四百多人,可以說態度極為強硬。

自此之後,整個日本再也看不到任何有關大漢的負麵新聞了。

——

江戶鋼鐵,一座年產量超過三百萬噸的鋼鐵廠。

年產生鐵二百七十萬噸,鋼四十萬噸,總產量超過三百一十萬噸在如今的日本,僅次於年產超四百萬噸的神戶鋼鐵。

整個日本龍武三十年度全部產量超過七百五十萬噸,在整個世界排名第八,僅次於漢國,英國,德國,西羅馬國,美利堅,東羅馬國,奧地利七國。

如果再算上日本的其他產業,此時的日本王國,說一句世界第八大工業國,絕對不過分。

甚至如果再疊加其所擁有的,麵積不小的殖民地,甚至可以混一個遠東列強的身份。

但很可惜,這個列強是被栓住鏈條的,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宗主國大漢帝國的影響。

而作為日本重工業的核心,江戶鋼鐵其實來曆也很複雜,它最初的名稱叫江戶製鐵,又叫“江戶聯合製鐵社”,是當初大漢和日本合資的產業。

後來經過兩代的奮鬥,主管江戶鋼鐵的水戶家族,花費了超過一億五千萬華元,從漢國股東手中買回來當初隻花了幾百萬華元就獲得的股份。

隨後正式改名為江戶鋼鐵,水戶家名正言順,成為了真正的掌舵家族。

在這之後,水戶家利用在日本商界的影響力,融資了兩億華元,對整個江戶鋼鐵的產業,進行了全麵更新。

對外引進漢國先進的鋼鐵技術,雖然隻屬於二流,但對於還處於十幾年前的江戶鋼鐵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了。

而早搞定技術問題後,江戶鋼鐵也在當代水戶家主“水戶熊毅”的率領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而他們的第一步就是彼時日本糟糕的機車產業,因為長期使用漢國技術,導致日本的機車產業對漢國的依賴非常大。

本來如果按照正常的發展,這種企業怎麼也不可能輪的到水戶家,但事情巧在這個時候的日本正在進行內燃機改革,在這場變革中,作為還處於第三代蒸汽技術行列,且因為漢國技術授權,造價高昂的江戶車頭,很快就在強烈市場競爭下,失去了訂單。

而在陷入訂單之後,因為巨幅的開支,很快便陷入到了資金短缺,企業破產的邊緣。

而水戶熊毅果斷出擊,以一個相對低廉的價格拿下了價格打了七折的價格,買下來這個看起來已經不行的江戶車頭。

而在買下來後,水戶熊毅對其立馬進行了超過千萬華元的注資,以及改變了其決定未來的選擇市場。

在水戶熊毅的安排下,這家有了幾十年,甚至曾經有漢國合資背景的企業,被改造成了一家隻生產列車,從漢國進口車頭的“組裝企業”。

雖然這種行為被一些老人斥責為“無恥”“沒有腦子”,但卻很難阻止水戶家的改造步伐。

而在完成改造之後的江戶車頭,也以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服務加入市場,也正是因為完全采用漢國車頭技術,再疊加本土自身製造的列車,如今的江戶車頭,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名聲和銷量。

雖然水戶熊毅的這種行為,被不少人斥責為“組裝廠”,是沒有技術頭腦的行為,但他卻一直堅定不移的將整個江戶鋼鐵提高了百分之十五的薪酬。

而作為回報,在短短幾年之內,江戶鋼鐵的技術水平提高了至少一個檔次,甚至在一部分技術上,還趕上了大漢本土的那些鋼鐵廠。

除此之外,整個江戶鋼鐵幾乎可以說是當時整個日本,除去少數幾個企業之外,基本沒有他們惹不起的對象。

而在完成一部分技術積累後,江戶鋼鐵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擴建產能,短短幾年內,產能就從最初的一百二十多萬噸,漲到了二百多萬噸,而到現在的三百多萬噸用時也不超過三年。

除此之外,江戶鋼鐵還收購了超過上百家企業,涉及重工業,輕工業,甚至是食品業,甚至是汽車保險業。

可以說此時的日本,就沒有江戶鋼鐵,沒有他們水戶家做不了的生意。

而到了去年上半年四月,水戶熊毅正式成立水戶集團,包括江戶鋼鐵在內的一百七十多家企業,成為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財閥企業。

而到了今年二月,水戶集團旗下江戶鋼鐵,江戶車頭,江戶保險在內的十幾家企業同時上市,總市值一度超過了五億華元,水戶家的資產也在這一刻,突破至三億華元,是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