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2 / 2)

百年爭戰 路人四九 3880 字 9個月前

秦定三屢攻桐城不克,急奏:桐城久被賊踞,東南瀕江,西北負山,袤延二百餘裡。四通八達,七省通衢,水陸賊竄紛集。查南鄉樅陽鎮,逼近江邊,紮有賊營二座,以為水陸應援。城東北隅賊營三座,西北隅賊營一座。緣西南直通安慶,西北接壤潛山。兩路之賊往來出沒,聚集於此,以為城內切近之援。攻城必先撥城外四營,去其犄角。第非益以兵力,勢難搗穴擒渠。

隔日,定三又奏:探得安慶、潛山、太湖援賊,俱竄入桐,意圖死守,以顧安慶後路。桐城援賊愈集愈眾,此時若不添兵,轉戰力攻,勢難分派。伏思安慶瀕臨大江,為皖省關鍵,而桐城為安慶第一門戶;末將以為:攻桐斷難鬆勁,添兵勢難稍遲。末將所帶貴州兵僅有千名,按成出隊,不過五六百人,義勇徒壯聲援,難期實用。我兵倍覺單薄,至巢縣克複亦難懸揣。

這廂,鄭魁士猛攻巢縣一月,僅毀濠三道,攻陷城外營壘五座。

福濟親臨巢縣,指揮攻堅。

鄭魁士道:“四麵城牆,皆磚石壘就,極其堅厚;外濠三道,均極寬深,竹簽排列如林,內炮眼甚多。巢縣東南姚廟岡、放王岡,賊援來糧進之所。遏其來路,使賊內外不通,可以迅圖得手。”

福濟道:“依鎮總意,速占姚、放二崗;待巢縣得手,大軍迅圍桐城,進而安慶,皖局定矣!速傳吾令,副將江忠信,於姚廟岡對麵東河口地方,紮營三座。再雇募漁舟,滿載硝石、硫磺、木炭,排列近岸。吾自率主力攻擊小西門、北門、小東門。鎮總攻大東門、南門、大西門。”

巢湖告急,安慶太平軍水師燈火帆檣,蟬連而下,積極應援。

清兵燃舟焚船,乘風駛放,阻斷水路。江忠信率軍攻克姚廟岡,氣勢洶洶,進抵城下。福濟、鄭魁士集合數萬之眾,繞城狂奔,屏息鳴鑼,擊鼓而噪。是夜,各路清軍豎立雲梯,超躍登陴,一舉破城。

巢縣告破,鄭魁士、江忠信一刻未歇,馳至桐城。江忠信率部夜襲,攻取城外太平軍營一十六座。清軍氣勢頓漲,兵分四路,強攻城垣。江忠信身先士卒,越濠挺進,博命直衝,一彈子飛來,直入胸腔;忠信身形三晃,溘然而去。

忠信死,秦、鄭皆懼,不敢再攻,急稟福濟:桐城為南路濱江要衝,附近皆屬賊區。逆首石達開踞守安慶,實恃桐城為屏蔽。吾等竭攻外城,然賊巢堅固異常,甚難全克。探聞該逆敗竄回城後,複調集江楚各路援賊,死守抗拒。該逆四路呼吸皆通,而我軍隻有此數。吾等再三籌商,惟有步步為營,進逼城根,分紮要隘,以期迅速攻兌。

福濟飭令吉順、劄隆武據東關,音德布守和州,畢承昭、恩錫駐廬州,金光筋扼巢縣,篤定後方;自率主力,由舒城馳抵桐城,彙合秦定三、鄭魁士,移營分紮,徐徐困逼,坐待守軍窮蹙。又令李元華留少兵守無為,大兵攻潛山,襲桐城之西。

李元華彙集七千練勇,三路進擊潛山,又令人潛入城內,勾聯富戶紳縉,縱火內應。

1856年12月30日,潛山縣城煙火四起,守軍擾攘紛雜,混亂不堪;李元華發令總攻,練勇於四門豎立雲梯,翻城而進,大肆殺戮。

福濟喜疏:潛山光複,斬賊逾千,得糧千石,此實乃兵事之轉機,而攻克桐城之先著也。

鹹豐帝甚慰,諭命:福濟加太子少保,賞頭品頂戴;實授鄭魁士壽春鎮總兵,會同福濟督辦安徽軍務;翰林編修李鴻章一攻東關,輔攻巢縣、和州,功高卓著,賞加按察使銜;即選知府李元華力克無為、潛山,著部優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