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六章 遼東之戰(2 / 2)

蘇仆延乃是遼東屬國烏桓部大人,也就是這邊烏桓人的單於。本部隻有那麼一兩千人,現在調集兵馬,其目的何在不言自明。

看都沒看名冊,王言擺手道:“聽言觀行,吾知汝乃為民請命之人,當信汝之言也。然規矩既立,必當行之,故民意必問。”

王言當然是不信那麼多廢話的,不過古人重信諾,講信義,張遜說的情況必定真實,因為大軍在側,沒有說謊的必要。隻是對於先前張遜的吹捧之言,大將軍並不相信罷了。

若當真如他所說,入冬之前為何不降?蘇仆延調兵,肯定還搶了糧,為何不攔?就是沒辦法了,城裡無兵無糧,挺不住多久,指望不上大漢朝廷。遼東的各種都尉,各種烏桓單於,更加的不靠譜,不投降也沒路走。

或許之前不主動投降,是在觀望,或是未曾下定決心,但現在兵臨城下,已是不得不降。

大將軍轉而問道:“東去之平郭(營口)、安市(大石橋)、文縣(蓋州)三縣,張縣令可為吾大軍之前驅乎?”

“正有此意,將軍有所不知,此三地如房縣一般,皆無守軍,大軍到處,其必降矣。”張遜拱了拱手,轉而問道,“不知大軍何時啟程?”

“明日便往。”

“大將軍,遜有一事相求,望將軍憐我城中百姓,調糧救命。”說罷,張遜便要下跪,為民求糧。

王言擺了擺手:“大軍自帶糧食,足夠城中民之所需。今日始,皆吾治下民也,何用汝來相求?今日且好生休息,明日為前驅招降,日後留用。”

“謝大將軍。”

……

翌日,房縣民官、民兵出動,調糧食來房縣縣城,民官自是按照以前的流程,走訪民意,清丈田畝,重新登記城中人民,分發土地。

大將軍在房縣領導民官,處理了房縣民政,便帶著親衛慢悠悠的往平郭縣而去。

大軍早已出發,實情亦如先前張遜所言,城中兵馬以及能戰的烏桓人都被蘇仆延調走,城中隻有漢民,以及烏桓老弱。大軍還沒到位呢,城中上千人就全跑出了城外凍著,待到大軍一到,便乾脆利落的投降。

烏桓人雖蠻夷,還是不傻的。房縣之東,包括房縣在內的四縣之地,能打仗的烏桓人全都調走了,還搶了不少的糧食,這是給王大將軍製造困難的。

而且老弱的烏桓人在王言這邊,王言不是收民心麼,那就都養著吧,這些人的兒子、丈夫還要來打王言。這是不要臉的,欺負要臉的。

但實際上,大將軍隻是還有餘力,左右不過三五千人而已,現在豪族仍舊給賣糧給他,並且還定下了,隻收他們的糧食,玻璃也隻賣給他們,不許南下售賣,他們把玻璃拿回去,收割小規模的豪族。

生存法則就是大魚吃小魚,現在就是如此,豪族知道王言要給治下之民宅都裝上玻璃,那肯定知道玻璃成本極其低廉。但是他們知道,彆人可不知道。現在往來遼東的,就是他們這些大家族。所以認可了王言的高價,甘願拿糧食布匹鹽鐵等資源來被王言割一刀,回頭收割小家族。

而這些小家族的錢財糧食,可都是收割人民的財富。換言之,現在是王大將軍拿著破玻璃在收割人民。

事是這麼個事,但賬肯定不是這麼算的,畢竟沒有王大將軍收割,人民一樣被壓迫。人民是一直受損的,但現在受損更大的,還是各地方的小家族以及富戶。

財富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隻是轉移了一部分到大將軍這裡罷了。

甄氏一家不敢乾的事兒,這幫大家族加一起,那真是什麼都不慣著,賺的盆滿缽滿……

也是如此,現在大將軍雖然仍舊缺糧,但糧食缺口並不太大。不誇張的說,許多豪族聯結一處,其所囤糧草,足夠發兵十萬,打上一年之久。

大將軍手下正式戰兵,到現在也沒有兩萬五。這兩萬五千軍馬吃的糧草,基本跟餘下的二十餘萬持平。而且他們還守著渤海灣漁場,另有漁獲補益,問題不是很大。

若非如此,大將軍可非良善之人。要說他道德水平高,那是一定的,可要說他道德水平低,那也是正確的。幾千人命,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接收了幾千人,大將軍並沒有要破爛的城池,而是把安市、文縣兩地的百姓,儘數遷到了平郭。他是要采取集中、大規模耕作的,幾千人根本占不了多少地。他二十餘萬人,每家分那麼多的地,都沒能把房縣之地分完呢,這幾千人沒有必要離群而居。

而且還要考慮到來敵的情況,平郭以東,全是山地,這邊都是屬於遼東郡,再往朝鮮半島那邊,則是屬於樂浪郡,全都是漢民與其他各部雜居,形勢還是比較複雜的,必須防範。

所以威武衛就屯駐在平郭之東,防衛東方來敵,保衛身後人民。

而且人口聚居之地,也更方便商業發展。目前而言,大將軍治下的政治商業中心,毫無疑問當屬徒河。但是次要發展的地方,平郭這裡應該算一個。

因為方便與平郭東方之地貿易,進行經濟滲透,文化侵襲,久而久之,不攻自破。,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