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地皇元年(1 / 2)

新書 七月新番 6942 字 9個月前

“我在席間向子陽之弟公孫恢打聽過,前漢哀帝時,公孫述蔭其父河南都尉之職成為郎官,後來補為清水縣長。“

“清水縣位於隴右,華戎混雜,當地六郡良家子弟武德充沛,素來難以規製。但公孫述年紀雖少,卻能將縣中戎族與良家子管得服服帖帖,甚至不需要其父派去的門下掾協助。”

“後來天水太守因其能力了得,更令他兼攝五縣,不出一年,便做得有聲有色,五個劇縣政事修理,奸盜不發,郡人都難以置信,隻道公孫子陽有鬼神相助。”

這便是第五倫打聽來的公孫述履曆,官二代、治縣能手,便是他的身上的標簽。而到了王莽朝,公孫述以資曆政績成為導江卒正,複有高能之名。

“今日來到蜀地,方知這名聲不虛。”

第五倫對桓譚說起他一路上的觀察:“三征句町,蠻夷儘叛,征戰徭役禍亂益州。吾等前幾日路過就都郡(廣漢)時,但見凋敝之景。裡閭十室五空,固然也有訾稅征徭的緣故,但亦有主政者懈怠無能的責任。”

“而問及就都郡人逃荒的去處,才知是跑到了西邊的導江郡,都說來投公孫卒正有活路。“

儘管導江郡有都江堰之利,但除了成都周邊一小片外,這個郡大多數地區儘是江峽與山川,富庶程度與就都差不多,為何會成為流民投身的去處呢?

第五倫也有此疑惑,現在卻是明白了:“此來郫縣,發現鄉裡田野並未荒蕪,百姓仍在官吏催促下墾荒種豆,一些地方甚至種了宿麥,此物在南方很少見,若非官府提倡,絕不可能推廣。”

導江郡在承受繁重徭役訾稅的前提下,公孫述能帶著百姓增產擴耕,這兒本就是一歲兩熟,再加上宿麥就是三熟,保住了衣食底線。甚至還能接納一些鄰郡流民,社會秩序井然不亂,周邊蠻夷也沒有起兵,說明這位公孫卒正內外之政都做得不錯。

第五倫道:“信誠篤行?廉平公?理下務上者,州郡之士也?這可是君山大夫自己的品評。豈能隻看公孫述喜歡排場?糾結於細末,覺得他虛偽?就忽略了其能力與才乾呢?”

桓譚笑道:“看來伯魚做郎官時,決獄學得不好啊。春秋之道?原心定罪?你卻偏偏與之相反啊。“

第五倫反駁:“誌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論其輕?道理是這樣……但若有一人名曰張三?他心懷堯舜,口稱仲尼,但因能力有限,手段拙劣,做事堪比厲、幽之政?結果導致治下大亂。”

“而另一人名曰李四,滿心謀求私利?虛偽卑鄙,但偏偏是這樣一人?卻讓地方享受太平,晏然於亂世。”

“敢問年大夫?張三和李四?誰有罪?”

桓譚想了想道:“前者有罪?後者有功。”

第五倫拊掌道:“然也,管仲、陳平人品不高,卻能成為一代賢相,論跡不論心,此之謂也。“

在新朝這道德淪喪,國將不國的季世,計較一個人虛偽不虛偽毫無意義。或者說,個人道德優劣根本不重要。所以桓譚對公孫述評價不高,第五倫卻認為他所作所為值得讚賞,換個位置,桓氏肯定做得不如公孫。

但欣賞歸欣賞,第五倫卻對公孫述有些忌憚。雖然二人目前地位有如天壤之彆,可他隱隱有種預感:這位能力卓絕的公孫卒正,日後可能不會是自己的朋友!

桓譚似是被第五倫說服了,不再硬杠,卻又笑道:“心懷堯舜,口稱仲尼,卻行厲幽之政,這說的是張三、還是王三?“

“孺子,你的想法,很危險啊!”

……

第五倫不吝於對公孫述的讚賞,公孫述卻也在惋惜第五倫的離去。

揚雄歸葬故鄉,公孫述聽聞後,當機立斷,一天之內就從治所趕了過來。

“吾入蜀數載,數次征辟賢能來充當郡府曹掾,但不少人心懷前漢,嫌惡新室,麵對辟除屢屢拒絕,猶如以千金求千裡馬,三年不能得。“

“楊雄則如死馬之骨,吾買其首五百金,是為了做個樣子給蜀地人看。”

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而揚雄的三個弟子也不錯,侯芭質樸,王隆文采,第五倫則更是年紀輕輕名動六尉。在公孫述眼中,乃是辟除作為手下的上上之選。

“可惜啊,好好一位少年高才名士,還與我同為六尉人士,本可入我榖一展才乾,怎就偏要投軍赴難去呢?”

公孫述搖搖頭,讓弟弟公孫恢去籌劃,將自己重賢的事跡宣揚出去。

他身為外地來的卒正,立身於蜀中,在拉攏本地豪強之餘,也試著不斷延攬各地名士來投奔,好增強自己的名望——想在這季世中,在蜀地保境安民,就必須主動出擊,否則隻能坐以待斃。

公孫述很期待,來年會有蜀中名士高才之輩聽說這件事後,改變對他的態度,欣然來投。

“下雪了。”

正思索時,走出屋舍的公孫恢卻喊了起來,公孫述也到院中一看,果見雪花紛紛揚揚自頭頂落下,因是蜀地,並非北方下雪時的乾冷,而是凍徹骨髓的濕冷,讓人不由打了幾個哆嗦。

“蜀地炎熱,要下雪也不會這般早,氣候反常啊,民生恐怕要更艱難了。”

公孫述不寒而栗,然後又想起,再過幾天,就要按照朝廷早就頒布的三萬六年歲之曆,改元“地皇”了。

皇帝王莽的本意是想讓天下人放心,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世道,恐怕隻會越來越亂。

公孫述治郡深有體會,南方集巂郡(越巂郡)夷人殺官造反,東麵就都郡流民逃荒,西、北兩方因氣候而遷徙的氐羌也蠢蠢欲動,試圖進入溫潤的平原。

導江猶如驚濤駭浪裡的一艘小船,即便公孫述駕船技藝高明,可想要保持平穩亦不是容易的事。

“我導江郡苟全太平於益州的情形,還能維持幾年?”

公孫述的心情,真是又憂,又喜。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