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三大產業的排序,還是有道理的。最基礎的還是第一產業。有了第一產業維持一個國家國民的生存,然後才能談第二產業讓國家發展壯大,第三產業的錦上添花。”李衡提起糧食時,也不得不承認農業種植的重要性,一點不比工業差。
歐洲不少地區因為戰爭導致第一產業的崩潰,空守著大量先進的機器設備也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大量的民眾餓死。
在還沒有發展到用機器化大生產可以大規模解決食物問題前,農業始終坐著第一產業的交椅,哪怕是非洲最為落後的國家,沒有一點第二產業的影子,依舊能維持著原始古老的第一產業,維持著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生存延續。
之前李衡還覺農業種植擠占了不少工業發展的資源,但現在他也不得不承認對現在的東聯國來說,種植業始終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就像後世第一號文件總是與三農問題有關,趙易在建國前後首先抓的也是農業問題,首重糧食。
於是,先鋒軍捏在手中的砝碼不止是橡膠,還有糧食。靠著豐產的糧食,完成了一係列的兌換。
這個年代,糧食可以說是無價的。
一口糧食說不定就能救一條命,更不用說300萬噸糧食了。
在二戰前,東南亞就是著名的糧食出口地,是世界上稻穀的主要出口產區。
後世經常陷入貧困和動蕩的緬甸在二戰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穀出口國,在三十年代,僅僅這一個國家年稻穀出口就高達300萬餘噸。泰國二戰前的出口也常達一百萬噸,排第三位的越南也是百萬噸級的。若不是受到戰亂影響,在先鋒軍如此重視的情況下,東聯國糧食出口再翻倍都沒問題。
不過,稻穀進口卻有些問題。
歐美國家甚至是大量的殖民地主要糧食還是小麥玉米等,以稻米為主食的主要集中在亞洲。
之前東南亞稻穀的進口國中有日本這樣的大戶。
日本本來就糧少人多,在大量發展工業化後,糧食自產率更是嚴重不足,在沒有侵略華夏前,糧食不夠,不得不靠進口維持。
抗戰爆發後,日本人靠搶掠華夏和棒子國就能維持大部分了,才使得東南亞糧食出口回落。
這種不考慮彆國民眾死活搶掠來的“進口”糧食,在41年的時候,曾高達436萬噸,不止彌補了平常年份每年至少一二百萬噸的糧食進口空缺,還讓平時吃不飽飯的普通平民也受益匪淺。這也使得這些得到了部分實惠的日本平民更加擁護日軍的侵略。所以要說日本普通民眾無辜,先問問他們吃了多少華夏的血汗糧。這些帶血淚的糧食不知道要餓死多少華夏人。
平時,小氣的日本人是不舍得花大量資金進口糧食,就算大量進口,普通民眾中也很多是吃不飽飯。所以東南亞的稻米進口除了日本外,華夏和印度也是兩大進口國,但兩國政府是沒多少財力支撐進口的,主要靠民間自發的交易。
先鋒軍對糧食交易卻控製格外嚴格。
這年代糧食就是戰略物資,不得不慎,先鋒軍順手就把對印度和對日本等國家的糧食出口給封死了,就算是對華夏民間糧食交易也施行了管控。
在戰後,先鋒軍更是頂著國內外不少人的嘮叨,對日本糧食出口進行最嚴格的管控。
日本在45年秋,受到美國有針對性的破壞,全國稻米隻收獲了不到280萬噸。原曆史中,已經受到戰爭影響,隻有約戰前產量的三分之二,稻米產量也有587萬噸。這都給日本帶來了大饑荒,更不用說現在這不足一半產量了。加上其他糧食作物,收成也不過才剛剛三百多萬噸左右,而在42年,這個產量還曾超過了一千萬噸。
45年的冬天,日本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