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俞大為和鐵軌(2 / 2)

1942風起南洋 潛水老猿 5058 字 2024-04-18

俞大為投靠而來,卻沒有繼續他熟悉的軍工行業。

先鋒軍最強的就是軍工行業,人才濟濟,一直都是由李衡親自掌管。國之執柄,豈能輕授?

況且俞大為新投,難以服眾。趙易也不需要用他來當馬骨,比俞大為職位更高的很多人,已經不是現在的先鋒軍能壓製得了的,趙易已經不想多請神,以免招惹麻煩。

於是,俞大為成了新成立的交通運輸部部長。

俞大為對此也很滿意。有了現代交通工具後,交通部門越來越受重視。華夏國內的交通部甚至因為當年曆史淵源誕生出了左右華夏政壇的一股勢力,交通係連鈔票發行權的銀行都有了。

先鋒軍的交通運輸權力也很大,鐵路、公路、內河航運以及部分空運都統統管轄。

東南亞的鐵路並不算多,也沒有足夠的人才來管控,所以東聯國建國初的政府機構中,並沒有把鐵路部門單列一部,歸入了交通部,隻在軍隊中留了一個鐵道兵的編製,以方便軍隊的軍管協調。

為了製衡,也為了方便,先鋒軍的軍隊中也另留了一套管理體係,不止交通部。鑒於自己培養的人才不足,趙易三人首先確保的就是軍隊的掌控。

明白製衡之道的俞大為也不在意,他一上任就積極調整規劃,首先捏住了鐵道這個核心交通係統。

誰料之前對鐵路極為精通的李衡,一開始就給了一份讓他看上去不著調的規劃。

俞大為擔心事出有因,不輕易下結論,特地把杜鎮遠給喊了過來。

杜鎮遠這位築路大師也被先鋒軍的糧食換人計劃給忽悠來的,現在正在忙著修複曼穀到吉大港的鐵路。

“東南亞地區的鐵路軌距正常都是法製米軌或者日製米軌吧?這山高林密,地形複雜多變,也適合米軌,要改造的話,可以統一標準,也可以改為國際標準軌,從而直接從德國和美國引進機車,但這個寬軌是什麼意思?還這麼寬?”俞大為點出了自己的不解。

他特地做了很多了解,甚至實地勘察了一圈,對東南亞的鐵路也有了個初步印象。

東南亞的鐵路以米軌為主,主要是法國人推行的1000毫米的米軌和日本人推行的1067毫米米軌,還有部分1435毫米標準軌和日製的762毫米軌,孟加拉那邊還有早就推行的1676毫米軌。

俞大為計劃把所有的軌道都統一為1067毫米軌,或者統一為國際標準軌。

世界山地地形的主流就是1067毫米軌,除了曆史原因外,這個米軌造價低才是主要原因。若是在平原地區,米軌和標準軌的造價差不多,但在山地地區,就差了不少。山地間開路艱難,或許隻為多拓寬一米,需要開山劈路的費用可能就會倍增。東南亞地區,山地眾多,為了造價和施工難度考慮,俞大為認為米軌才是適合現在的統一標準。

“國際標準軌是以後的大勢所趨,若是華夏國內也統一為國際標準軌,就可南北通達,從印度洋直抵漠北,真正實現車同軌了。”在1937年國際上確定標準軌後,俞大為也意識到車同軌的巨大潛力,早早推行標準軌,可先人一步,是最有潛力的改造標準。

隻是規劃推行畢竟需要考慮實際困難,各地改造的費用不少,也不知現在的先鋒軍是否能承受,這個標準軌計劃隻能略居米軌之下。可這個李衡製定的寬軌是什麼鬼?完全沒有基礎,也沒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了。

他不知道當初李衡拿出這個寬軌標準時,葉關就曾毫不客氣地質問過:

“未來標準軌才是大勢所趨,你這個鐵路專家怎麼搞出來個寬軌,這是什麼鬼?”

要論對鐵路的熟悉,李衡絕對是這個世界上絕對的專家,但這個鐵路專家也隻是一撇嘴道:“什麼標準軌?還不是馬屁股決定的!這個標準軌雖然在未來趨向統一,卻並不是最佳軌距。”

“我們在論壇上不是爭論過沒有最佳軌距嗎?”葉關疑惑道。

“就世界標準來說,談最佳軌距有些扯談。各國環境不同,國情不同,很難說那個是最佳標準,我們隻能根據我們華夏的實際情況和東南亞的環境來推行自己的最佳軌距。況且我們都知道,未來三五十年內都是冷戰對立,很難和其他國家和地區同軌交流,就算是華夏國內也需要考慮種種情況。鐵路交通通過換軌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日後的交流來往,並不急著統一標準軌,況且日後的標準還未定。所以,我才想到了寬軌。”李衡道。,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