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這寬軌也太寬了吧?”葉關看著李衡提出的寬軌方案有些吃驚。
標準軌不過才1435毫米,兩倍的寬度都有了。
“比如蘇俄和印度那樣的寬軌,隻是比標準軌寬十幾公分,其實和標準軌差不多,體現不出寬軌的太多優勢。”李衡道,“2米以下的寬軌其實和標準軌差距不大,還失去了標準的優勢,還不如直接用1435毫米的標準軌。即使改動以後,2米以下的軌距都意義不大。所以,我選了2米、25米、287米三種新標準,準備從中挑選一個合適的。
2米這個軌距和常規的差不多,改變的意義不大。25米和287米相差不大,哪一種都可以,隻是287米是標準軌的兩倍,如果中間加一根鐵軌,可以兼容國際標準軌,這樣兩邊的鐵軌也能合理利用,不至於隻磨損一邊。在設計車站站台的時候也方便兩邊通用。
其實算起來,雙倍的1435毫米軌的軌距也不是287,軌距是兩道鐵軌在上端內部的距離,若是真加上一道鐵軌,加上這多出來的軌頭寬度,就要接近3米寬了。也算3米吧!”
“3米?不會是老希的3米寬軌計劃吧?”葉關處理德國情報自然對這個數字敏感。
“正是有了德國人的一些數據,又有了那些德國工程師的幫助,我才想進行寬軌計劃。”李衡點頭承認道。
若是沒有德國人鋪墊的寬軌計劃,沒有了那些從德國搜刮來的相關人才的幫助,這樣耗費的精力太大了,要完成整個計劃簡直就是空想。但就算有了這些條件,要完成這樣的計劃也是難比登天。
葉關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道:“老希瘋了,你也瘋了?這不止是要重新設計一套標準的事,投資也更為浩大,得幾倍於普通鐵路的造價吧?我們有這些資金和精力?”
“老希提出這樣的計劃,可不一定就是瘋子。要不是之前我們和德國人接觸了不少,我都要以為老希也是穿越而來的。他這個寬軌計劃還是有不少優點的。”李衡笑道。
“我知道,你說過的。”葉關搶著說道,“在電子水平達不到的條件下,高速鐵路是不用想了,與其追求速度還不如追求運輸量。軌距寬了,火車寬度也就能大了,甚至還能雙層,無論是載貨還是運人都能大大增加。”
“對。其實我們華夏國家和歐美情況有些不一樣。我們是人口多,人口密度大。這就意味著無論是貨運和客運量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還缺少公路和汽車的補充,對鐵路依賴格外大。至少三五十年內,數量就顯得格外重要,至少要超出了速度的需求。”李衡畢竟從事這行當,耳聞目染加上平時的思考,對其中的利弊有了自己的一番看法。
歐美國家公路發達,資本力量為了大力發展汽車和更暴利的飛機,也壓製了鐵路的發展。美國在三十多年前鐵路裡程就已經超過了40萬公裡,之後就不斷在拆鐵路。歐洲那些局促在一個個國家的鐵路更是難以聯網發展,還不如公路方便。
但華夏以及東聯國國情不同,要實現大規模人口運輸和貨物運輸,更依賴鐵路這樣的大動脈。
“就拿客運來說吧。普通標準軌客車,受限於軌距,客車寬度有限,一排隻能安排5個座位。而3米軌可加寬客車截麵,設計更加利於通行的雙通道,單層就能設計8座甚至10座。更何況還可以設置雙層客車。考慮到重心等設計,也可保證3倍以上的運輸量。客車截麵寬了,也可適當安排調整內部空間。比如說,臥鋪的調整更方便,五六米的橫截麵寬度安排兩張大床都沒問題,還能留個寬敞的過道。
貨車更是方便,有了足夠的寬度,可以更方便的安置集裝箱。20尺櫃的長度外尺寸也不過61米,完全可以橫置,還可以輕鬆地排雙層。這樣可比同樣長度的4列貨車運載的都多。
要知道未來集裝箱運輸才是大趨勢,可以更便捷的溝通水運、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施行三者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