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方案是最好的了。”李衡很自信,他至少懂得一點**A的原理,重新再現了這一方案。
後世德國人也隻是在八十年代才開始應用,美國人更晚,九十年代才開始應用。現在他帶人試驗出的這個方案,在解決了木質纖維素這個難題後,雖然達不到後世那麼理想,整體水平也還是領先這個時代的。
“確實不錯,節省了不少水泥。”在看了李衡拿出的資料後,俞大為也連連點頭。
他看中了這個**A麵層是不需要水泥的,隻需要瀝青、石子和礦粉就調配成瀝青混凝土了。就連下邊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也隻摻雜百分之3到6的水泥,比起普通的混凝土路用的水泥量已經極少了。
修路可不止隻是修路,東南亞地區大小的河流縱橫,除了路,還需要大量的架橋。
鋼結構和木結構橋梁都不現實,石拱橋也缺少足夠的工匠,鋼筋混凝土橋梁才是性價比最高的。
可這大小橋梁算起來,就算隻考慮國道主乾線上的橋梁,俞大為都有些擔憂先鋒軍能不能供應得上。
他來的晚,對先鋒軍的工業實力了解得並不詳細。
先鋒軍有鋼鐵廠,而且除了各地的七八家小鐵廠外,還是三座大型鋼鐵廠。兩座建在萬象附近,一座在曼德勒附近。據說利用拆遷自日本的鋼鐵設備,正計劃在越南北方建造一座大型鋼鐵廠。
萬象已經建成投產了一座大型鋼鐵廠,過去的45年一年,先鋒軍的鋼鐵總產量就超過了21萬噸。等到四座大型鋼鐵廠都建成,東聯國鋼鐵總產量至少要超過50萬噸,聽說馬來亞那邊還計劃建一座大型鋼鐵廠,那幾座大型鋼鐵廠也還有後續的二期三期,每一座大型鋼鐵廠規模計劃都是要突破百萬噸的。
這份雄心壯誌以及踏實做成的成績也是讓他心動來投的一部分原因。
抗戰期間他負責華夏軍工,對華夏的鋼鐵生產最為熟悉,就算先鋒軍在日本封鎖沒有得到太多美援的44年,鋼產量都超過了5萬噸,超過了華夏全麵抗戰爆發以來7年的鋼產量。新的鋼鐵廠投產爆發的產量更是讓他看到了其中的差距。
在歐美留學生活數年的他更明白現代化國家裡鋼鐵的意義,比起先鋒軍來,老蔣顯得太沒有進取心了。
不過這些鋼鐵還是太少。
今年的鋼鐵產量,先鋒軍的軍工產業早早已經預定了10萬噸鋼,和修複和修築軍事要塞等消耗的2萬噸鋼鐵一樣都是不打折扣的。
海軍修複二戰的那些二手艦艇就申請了2萬噸鋼板鋼材,其中一部分還是合金鋼。
這還不包括汽車和摩托車等交通工具的生產,內河航運的船舶標準化後,除了部分標準化的木船,還有部分鋼鐵製造的船舶,就連那急需要建設的各地碼頭,也需要大量的鋼鐵水泥。
就算鐵路大量采用日本拆卸下來的鋼軌和設備,公路橋梁也同樣需要大量的鋼筋鐵骨。不考慮普通民用設施,能給交通部門剩下的鋼鐵恐怕也不多了,能修幾座橋?何況規劃要求中,橋梁還需要考慮軍事需要,考慮通過坦克等重型武器,鋼筋水泥的比例提高,耗費更巨。
在此情況下,**A施工方案能省一點就省一點。
“水泥儘管用,我們產量足夠。”李衡難得大方了一回。
水泥生產線需要的技術條件並不高,從歐洲和日本搬遷回來的水泥生產線,隻要設備到位,在不需要多考慮環境汙染的情況下,趕一趕那些德國和日本技工,很快就能暴產量。最關鍵的是在攻克了小巽他群島後,先鋒軍有了穩定和便捷的火山灰來源,研製出來的火山灰水泥就可以大量生產了。
這些火山灰水泥適用麵雖然不如普通矽酸鹽水泥廣,但勝在產量大,用在東南亞大量潮濕水多的環境中正合適。
有了鍋駝機等簡單機械後,各地的建設兵團還上了不少土法水泥生產,用最原始的立窯就產出了急需的簡易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