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一部分生產線還利用不起來,46年的水泥總產量也能突破三百萬噸,已經超過了華夏在42年暴出的229萬噸的最高產量。到明年隻需要改進一下水泥生產工藝,讓所有現有生產線都滿產,李衡就已經調整到了五百萬噸的產量。這已經超過法國在二戰前1939年的412萬噸的產量了,更是超過了印度39年175萬噸的產量,日本人在39年也不過隻有669萬噸的產量。
公路橋梁施工不是一年半年就能完成的,平均下來水泥供應還沒問題了。
“民用建築,尤其是住宅,大量采用木製,節省了水泥鋼筋。新首都暫時出於探勘階段,還不到大規模建設的時候,沿海的軍事工事,我們也有計劃的縮減,也不需要那麼多水泥,這樣一來,水泥供應還是相對充沛的。”去年年底,趙易就曾經算過水泥的供應量。
興修水庫和大壩以及各城市的基礎設施才是鋼筋水泥的消耗大戶,人們提前猜測的軍事設施反倒沒有想象的那麼費料。
不是節省,而是在規劃中,海邊的那些軍事設施已經縮減了很多,並沒有大規模擴建。
“沿海的工事,就現在而言,沒有太大用途,建起來也很容易成為英法大口徑艦炮的靶子。”趙易也有些無奈。這就是現實,沒有足夠的岸炮防禦,對上經驗豐富的英法艦隊,隻能被動挨打。
“與其建起來當靶子,還不如省下這筆費用好好裝備軍隊,放英法軍隊進來,在陸地上狠狠的教訓他們,讓他們終生難忘。”趙易三人也隻能化被動為主動,在近海攔截失敗後,乾脆放棄沿海的防禦,依靠先鋒軍強大的陸軍來扳回局麵。
沿海工事也不是都不建,隻是改明的變為暗的,全麵防禦改為重點防禦,既能集中力量保住重點區域,又給英法留出入坑的通道。畢竟這是兩敗俱傷的最後一招,即使打勝了,沿海的繁華地區也容易遭到戰爭的波及,損失慘重。
但堡壘工事隻是被動防禦,對於東聯國漫長的海岸線以及那大大小小的島嶼來說,先鋒軍這點家底全投進去也隻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不如變為機動的進攻力量。
這種戰略上的改變,讓沿海軍事工事緩解,才節省出了大量的鋼筋水泥,可以投放在其他項目上。
“這點鋼筋水泥產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有很多項目需要上馬。”在一次私下聊天中,趙易卻對李衡提醒道。
雖然對外宣稱是調整期,但很多項目規劃已經陸續上馬。
沒有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形式,趙易三人卻提出了一個十年規劃,紮紮實實的在按照打造工業基礎的路子在走。
不求貪快,趙易三人隻求從45年底到55年建國十周年期間,打造出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
這對鋼筋水泥的需求是海量的,就算是平攤到十年間,每年的需求也是驚人,更何況民間需求也在日益增長,這點產量也扛不住多久。
“現在我們能很快把水泥產量提高,是因為從德國日本等地搜刮的設備起了作用,但到了五百萬噸想要繼續提升就有些難度了。要麼需要我們造新設備,要麼進口新設備,或者技術升級?”趙易是希望最後一條能發揮更大作用。
“水泥的產量我不擔心。”李衡沒見過豬跑,最起碼吃過豬肉,“新型的乾法水泥生產技術說破了,也就是多了個懸浮預熱和預分解核心技術。我雖然了解不多,但大致的原理還知道點。多做做試驗,我想難度並不算很大,畢竟這個技術在五十年代就出現了。升級改造後,三到五年內水泥產量提升到千萬噸沒問題。再加上火山灰水泥的大規模使用,隻要煤炭燃料能跟上,十年後產量再翻倍也沒問題。”
“真沒問題?”趙易有些摸不準,美國人在二戰前的水泥產量不過也才兩千多萬噸。華夏後世水泥攀升到兩千萬噸時已經六十年代了。
“老大,十年後已經55年了。水泥這東西要暴產,還真沒多少技術含量。十年時間,不說設備了,人才我們也能培養起來了,多設幾個廠,產量還能不提升?而且這可是新型的乾法水泥生產技術,隻要思路對了,產量提升是很快的,翻倍都輕鬆。就像我們煉鋼,隻要吹氧轉爐技術一出,鋼鐵產量嗖嗖地往上漲。”李衡順便也扯到了鋼鐵產量上。
現在東聯國的鋼鐵產量有些低,不過李衡同樣有信心快速提升,信心來源就是科學技術的提升。
二戰的生死存亡之爭讓科學技術來了一次大爆發。戰爭技術後,大量的新技術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為人所熟知。戰前就有相關思路的吹氧轉爐就是其中之一。
五十年代吹氧轉爐的成熟,一下子點爆了全球鋼鐵產量。不說能耗上的差距,普通情況下平爐煉鋼一次怎麼也得需要6到8個小時的時間,而吹氧轉爐隻需要二十多分鐘,就算加上其他輔助工作,最多才一個小時。生產效率翻倍的提高。
“現代科學是建立在試驗基礎上的,隻要方向對了,多試驗幾次甚至幾十次幾百次,總能成功的。”李衡對點出吹氧轉爐技術樹也很有信心,吹氧轉爐的名字已經點出了其中的原理,無非是上吹下吹或者綜合吹的各種實驗,方向正確了,總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