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之中,趙麗妃又震驚了。
她看著王皇後如常的臉色,心裡明白天幕這事說的是真的,整理婉兒詩集的想法真的不是出自於陛下!
當日陛下要去了她的文集,對他說與上官婉兒的詩集分彆編撰成冊。
她先是為陛下能有為女子整理詩集的心思而驚訝,接著又是歡欣鼓舞。
那是才名遠播的上官婉兒啊。
王皇後想著太平公主還在世的模樣,不由歎了口氣:“太平公主曾諫言,希望陛下能將婉兒的詩編撰成冊,供後人翻閱品讀,”
“太平公主她,是想讓天下人都記得婉兒的。”
太極宮前,李隆基轉頭看著張說,怒視之。
眼睛中原本的滿意是一絲不剩。
他並不言語,就這樣帶著盛怒看著張說。
此時,他若是說直接讓張說把他的序文改掉,那便真是成了天幕之中說的那個,往自己臉上貼近的小偷了。
至於強行挽尊是什麼意思,他不知道,但他覺得,那也不是什麼好話。
李隆基看著張說,希望他識趣一些,儘早將序文的這句話給改掉。
張說依舊垂眸,脖子都未縮一下:“臣所拿到的詩集,確是太平公主整理過的。”
姚崇和張說是死對頭,他雖然樂意看到張說吃癟,但此時,天幕已經將此事說出,那麼這就成了眾人皆知之事。
文集編撰,便是為了供人。
改了序文,那麼翻開詩集的每一個人都能看到。
若陛下此時再令張說將序文改掉,那才是真正的難以堵住悠悠眾口。
因此,姚崇本著一心為李隆基考慮的態度,此時也和張說站在了一處。
李隆基看到姚崇,發昏的腦袋才得片刻清明。
是的,婉兒的詩集編撰完成之後是要供天下文人觀看的。
若在此時改了序,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小人了。
【給大家盤一下這個時間線,婉兒是死於公元710年的唐隆政變,太平公主是在公元713年死去的。】
【也就是說,太平公主死前,始終記得婉兒,她不僅自己記得婉兒,還想讓天下人,全部都記得婉兒。】
【這裡大家又疑惑了,史書上不是記載,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關係不怎麼樣嗎?】
【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影視劇,都把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拍成死對頭,她們爭權力,甚至是爭男人,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這便要從唐隆政變開始說起了。】
聽到這裡,李隆基心裡一個咯噔。
怎麼回事,怎麼還講起了唐隆政變?這是要把他整個人都掀飛了嗎?
真完蛋啊,天幕不會什麼都知道吧?
一千三百年後,這麼長的時間都過去了,真的什麼細節都能知道?
不可能吧,他殺掉上官婉兒是故意之事,瞞的好好的呢,他殺的不是上官婉兒,是韋後一黨!
太極宮前,文武百官的脖子都要僵掉了。
這個他們真的不是很想聽。
唐隆政變,陛下聯合太平公主一手發動的政變,真的是他們能聽的內容嗎?
聽天幕的意思,還並不是點到為止的講講,而是要大講特講啊。
既然要大講特講,既然要講上官婉兒,要講太平公主,自然也就避免不了講到陛下與太平公主爭權,太平公主爭敗而亡。
這等皇室秘聞,他們是真的不能聽啊!
但是天幕不管,天幕就是要講。
【唐隆政變發生於唐龍元年的六月。李顯在神龍革命之後,縱容妻子韋氏手握重權,朝政向韋氏集團傾斜。韋後大肆打壓神龍政變的功臣張柬之、敬暉等人,培養自己親信,政混亂不堪,甚至於安樂公主也生出了當皇太女的心思。】
【在唐隆元年,李顯暴斃而亡,矛盾就徹底激化了。一時之間流言四起,多數人認為,是韋後母女二人殺了李顯。韋後扶持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想要臨朝攝政。】
【這時,相王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登上了曆史舞台。】
【平心而論,李隆基在唐隆政變的表現可圈可點,從準備、反應速度到尋找聯盟的盟友,都展示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應當具備的素質。】
【從韋後攝政到唐隆基舉兵發動政變,僅僅經曆了十九天。】
【與韋皇後相比,當時尚且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實在處於劣勢。】
【當時韋後算得上是挾天子令諸侯,不僅如此,她還調了五萬的府兵入京。府兵加上禁軍一共六個最高級彆的將領,這六個全部都是韋家的人,或者是韋家的女婿。當時,朝堂之上的宰相,也是韋後的人。】
李隆基抓住了重點。
嗯?
成熟的政治家?
嗯!成熟的政治家!,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