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發動政變速度之快並不代表著他毫無準備。景龍三年年底,唐中宗要舉行祭天大典,臨淄王李隆基奉命從潞州回到了長安。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他有意開始發展勢力。】
【他先是結交中下層的官員,後又結交萬騎將士。可以說,在政治上,李隆基是有遠瞻性的。】
後宮之中,王皇後和趙麗妃看著天幕,聽著神音,也回憶起了李隆基還是臨淄王的時候。
甚至回憶起了更為久遠的歲月。
“那時候的陛下尚且年輕,意氣風發,馬上的他英姿颯爽,和吐蕃的馬球賽上,包括他在內僅有四人,對戰的卻是吐蕃的十人。”
趙麗妃問:“陛下勝了?”
王皇後點頭:“自然。”
儘管如今的她已然對李隆基大失所望,但她也不得不承認,年輕時候的他的確優秀。
李隆基看著天幕心裡自得。
嘖,遠瞻性。
他李隆基是有遠瞻性的。
天幕說的沒錯。
至於上官婉兒的詩集究竟是太平整理的還是他整理的,那都無關緊要了。
畢竟他是政變的勝利者,畢竟他才是天幕所說的那個有遠瞻性的人。
上官婉人有遠瞻性嗎?
沒有吧。
太平呢?
亦沒有吧。
一千三百年的後世之人在這場政變之中,是對他李隆基予以肯定啊。
李隆基在心裡暗自得意,麵上卻不顯露分毫。
張說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李隆基。
站在後麵的大臣看不見李隆基得意的模樣,但是他能看的到。
總覺得陛下高興的為時尚早。
要栽跟頭。
張說認為,某種程度來說,這天幕也是偏愛陛下的,所講之事皆與陛下有關。
哪怕講上官婉兒,都要提及陛下毀了她的墓。
【年輕的臨淄王選擇與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至於為何要選擇他的姑姑而非父親,也有些說法。彼時臨淄王的父親李旦被韋後派人監控著,活動範圍有限,此法,萬一政變成功,那功勞究竟是算他父親的,還是算他的呢?還是選擇姑姑更好一些。】
【姑姑太平公主參加過神龍政變,政治經驗豐富,此外太平公主手上的權力能為他所用,最重要的一點是,太平公主是女子,她不會當皇帝啊。】
【更何況,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與他一樣,同為李唐皇室,更不願意看到大權旁落韋家。】
【我們一貫認為,上官婉兒是從屬韋後一派的,那麼神龍政變誅殺韋後,李隆基一並誅殺上官婉兒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在政變之後,韋皇後和安樂公主被貶為庶人,為什麼獨獨上官婉兒獲得了平反,並且還獲贈諡號“惠文”呢。】
聽到這裡,李隆基眉頭又皺起來了。
好好的說到了他,怎麼又提起了上官婉兒。
他一個帝王真就不如一個在政變中失敗的上官婉兒重要?
上官婉兒手裡的權勢甚至還比不得韋後,到底哪裡值得後人拿出來翻來覆去的講呢?
關於他在神龍政變之中那些縝密的布局,激動人心的時刻,凶險萬分的地方,隨便拉出一個地方,都能洋洋灑灑寫上千餘字吧?
倒是說啊?怎能不說呢?
天幕張開嘴巴啊!
不僅讓後人,更是要讓現在與他共處一起的當世之人知道他的豐功偉績和智慧頭腦啊。
上一次降臨的天幕將他那些什麼還未發生的殺三子,廢皇後,占兒媳,棄城而逃的事情全抖落出來講,他廢了很大的勁,才讓朝堂之上重新煥發起勃勃生機。
天幕多替他說些好話,能抵得上他千倍百倍的努力啊。
李隆基歎了一口大氣,心累。
長安城內,所有人都認真盯著天幕看。
來了,上官婉兒之死,終究是要借這天幕,借這神音,現於這世間了。
皇家秘聞最終是要公之於眾了!
【上官婉兒得如此特殊對待,與她手中的詔書有莫大的關係。】
【李隆基打進皇宮之時,上官婉兒手執詔書,為李隆基開門,持燭而見。】
【我們都知道,上官婉兒一人承擔了多人之職,詔書皆由她一人撰寫。唐中宗李顯暴斃之後,韋後令婉兒起草詔書,詔書的內容要包含兩個部分。】
【這第一個部分,就是新皇由唐中宗李顯最小的兒子繼任。第二部分,就是念新皇帝尚且年幼,所以需要韋皇後以太後的身份垂簾聽政。韋皇後這是想走武則天的路子,她想當皇帝。】
【而最終,上官婉兒起草的詔書之中,還包含了第三個部分,第三部分是,新皇的叔叔相王李旦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