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五日早晨,登州軍管會的第一次公職人員招錄考試如期舉行了,也就是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末,差不多延續了1300年。
隋朝時,科舉製度創建,但還很不完善,也不是普通平民的玩的,想參與科舉很多時候需要高官推薦。
到唐朝情況好了一些,至少平民也可以參與了,武則天的時候還有了武科舉,文武兩條路都有了上升通道。
但總體來說那時的社會仍然是門閥政治為主,這麼大的國家,一次科舉平均的進士錄取人數可能隻有幾十人。
唐朝政府基本還是被大的貴族集團和門閥世家把持朝政,不信可以查查唐代特彆是唐初的時候,朝廷裡有多少姓裴的,有多少姓崔的。
到了宋朝情況有了改觀,一次科舉的進士錄取人數可達上千人,科舉作為選拔官員和社會階層流動渠道,才算真正發揮了一些作用。
後來到了明清,科舉製度越來越僵化,八股文成了主流,對社會的作用逐漸由正麵轉向了負麵。到了清末,科舉在各種改革的浪潮中被徹底廢除了。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清朝廢除的科舉製度,反而被某些西方國家學了去,在此基礎上做了改造,產生了適配自己國家的官員選拔製度。
到了二十世紀末,我國再次把這個老方法啟用了回來,但做了大幅修改,成為後來的公務員考試。
林浩文一直覺得,科舉的問題並不在於製度本身,而是考試的內容和製度的執行。所有的事務都要適配當時的社會,並且要與時俱進。
現在登州軍管會舉辦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基本還是按照明代舊製,考試科目和考試內容也還在四書五經等等經典的內容範圍內。
畢竟這些東西當時的讀書人讀了一輩子,如果突然換成彆的,那乾脆就彆考了。
改革不能太過突飛猛進,必須平衡各個群體的利益。
當然,具體的考題還是做了一些調整,內容包括東海義軍現在麵臨的形勢、社會改革的諸多舉措、軍管會的某些做法是否合理等等,很多方麵都有涉及。
隻是這次報名參加考試的讀書人不算太多,很多人還在持觀望態度。
原因嘛,也很簡單。第一,很多讀書人對東海義軍的信心不足。
參加科舉就意味著“入朝為官”,這和那些接受軍管會招募、拿錢打工可不一樣。當了東海義軍的官,那可就和東海義軍深度綁定了,萬一哪天清軍再打回來,他們不就成了“附逆”嘛!
畢竟“天兵”攜帶“神器”攻城略地的時候,這幫讀書人多數都在書房裡之乎者也,並沒有直觀地看到“天兵神器”的威力。
東海義軍的現代武器,打擊目標非常精準,多數時候都是直接“斬首”,消滅敵人領導機構,直接讓敵全軍崩潰。
所以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可能真的僅僅是聽到了幾聲爆炸,自家附近駐守的清軍就突然崩潰了,然後自家附近就被義軍占領。
直白點說,很多讀書人壓根就沒見過所謂“天兵神器”發威的樣子,全都是聽彆人的傳說,自然也就沒有對他們形成強大威懾,不知道東海義軍有多厲害。
第二點,東海義軍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也觸犯了一些地主官紳階層出身的讀書人,所以他們內心也不太願意與軍管會合作。
一些讀書人可能還在幻想某一天,清兵或者南明的軍隊能打回來,幫他們把分給農民的土地再奪回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