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時節
一老一小走在南下的官道上。
“爺爺,曆法我已經記住了。”
“爺爺,穀雨到了,是不是又要下雨了?”
“爺爺,為什麼不買匹馬呢,我的鞋子都磨破了。”
少年一路走來,問題越來越多。
“爺爺,昨天戰馬的問題還沒有說完。”
老人喝了口水。
“那我接著和你說?”
“爺爺,你說吧,我聽著呢。”
戰馬負重問題,戰馬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四分之一左右,除去騎兵本身,以及兵器,甲胄,弓弩的重量,戰馬剩餘負重有限,騎兵出征,一般隻能隨身攜帶三日左右的糧食。
戰馬飼養問題,戰馬的食量是人的十倍,戰時,多用糧食,非戰時,以草料為主。
“你算算鮮卑慕容能養多少戰馬?”
“爺爺,鮮卑慕容三十萬人口,五萬戶,每戶耕地一百畝,一共六百萬畝,一畝地產糧兩百多斤,一個人每年口糧需要四畝地,戰馬每年需要四十畝,除去三十萬人口的口糧,還剩四百八十萬畝,即便是隻用糧食喂養,也可以保證喂養十二萬匹戰馬。”
“實際上並非如此。”
“爺爺,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我先和你說一下賦稅,折衝對半,賦稅之法,意思是先給百姓留兩成做當年口糧,剩餘八成百姓和官府對半分,也就是四成稅。”
“爺爺,我知道四成稅,書上說很多朝代都有用。”
“百姓四成糧食中,兩成儲備做第二年口糧,剩餘兩成可以自行安排,飼養雞鴨鵝,豬牛羊,或者賣掉換取其他物品,比如煤,油,鹽等,官府四成中,兩成用作儲備,兩成用於喂養戰馬,若是一年風調雨順,百姓家有餘糧,會把上一年的舊糧連同今年的二成一起賣掉,換取其他所需。”
“爺爺,年景好的時候就可以喂養十二萬匹戰馬了。”
“做事若是如此輕鬆,恐怕豬都會成聖了。”
“爺爺,你說臟話怎麼像笑話。”
少年捂著嘴偷笑。
“再問你一個戰馬飼養問題,馬仔三歲後成熟,母馬一年產一子,十五歲被賣掉,而公馬的最佳騎乘年齡也在四到十五歲歲,飼養十二萬匹戰馬的話,馬場公馬,母馬,馬仔的數量是如何分配處理的?”
少年還在偷笑,聽到爺爺的問題,頓時頭大。
“爺爺,你等會兒,讓我算一算,飼養十二萬匹戰馬,三歲成熟,馬仔就是兩萬四千匹,公馬母馬分彆是四萬八千匹,這樣的話,糧食正好夠用,不會浪費。”
“四萬八千匹?母馬不適合做戰馬,這四萬八千匹母馬難道用來浪費糧食的?”
“爺爺,馬多了可以賣掉啊,每年增加四萬八千匹,那麼每年就可以賣掉四萬八千匹,四到十五歲,每個年齡段有四千匹,那麼每年賣掉四千匹退役母馬,馬仔公母各半,每年有兩萬四千匹母馬仔,留下四千匹所需,賣掉兩萬匹母馬仔,公馬和母馬數量一樣,按同樣的數量販賣,公馬仔兩萬,公馬四千。”
“為何不直接賣糧食,把馬養大了再賣,本錢都賣不出,豈不是虧死?既不能擴大戰馬所需,還浪費人力,物力,養著玩?”
“爺爺,你的意思是?保證戰馬數量最多,又不浪費糧食,還要夠用。”
“嗯。”
“爺爺,增加戰馬數量,減少母馬數量,馬仔出生後留下一定數量的母馬,其餘的母馬賣掉,這樣的話,就能增加戰馬數量,糧食也會充分利用。”
“那你再算一下,如何分配才算合理。”
“爺爺,你讓我好好想一想,適齡母馬和每年出生馬仔數量相同,馬仔公母各半,適齡公馬是每年出生公馬仔的十二倍,相當於適齡公馬是適齡母馬的六倍,再加上三年的馬仔,公馬六,母馬一,馬仔三,我知道了,母馬隻需要一萬兩千匹,每年出生一萬兩千匹馬仔,公馬仔六千,母馬仔六千,三歲成熟之後,留下每年所需母馬仔一千,公馬仔六千,然後賣掉五千母馬仔,一千退役母馬,六千退役公馬。”
少年仿佛發現了一件特彆開心的事情。
“爺爺,這樣的話,戰馬數量有七萬兩千匹,比之前多了兩萬四千匹,可以擴充兩萬四千名騎兵,而且每年馬仔出生數量減少,看管馬場的人員也可以相應減少,既節省了人力,還擴充了軍需,最主要的是沒有浪費糧食。”
少年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
看著少年高興的樣子,老人露出一絲欣慰。
“若是每年可用於喂養戰馬的糧食隻有四成呢?兩成呢?”
“爺爺,這個簡單,按比例減少即可。”
“馬仔食量小的問題?非戰時以草料替代糧食?等等?”
“爺爺,一竅通則百竅通,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物儘其用,人儘其用。”
“不錯。”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今年立春之後的雨水適量,想必又是一個好年景,官道上的泥濘本來就少,天氣轉晴後,很快乾透了,來往車馬頻繁,時常有人側目,偶爾也會有人停下車馬,帶上兩人,這是碰到好心人了。
“爺爺,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問吧。”
“爺爺,鮮卑慕容有多少兵馬?多少騎兵?多少步兵?”
“怎麼想起問這個問題?”
“爺爺,你和白胡子老爺爺一起下棋,聊天的時候說起過。”
“既然你想知道,那我問你,兵馬和什麼有關?”
“爺爺,和人口數量有關。”
“鮮卑慕容三十萬人口,可有多少兵馬?”
“爺爺,按照三丁抽一的話,有五萬兵馬。”
老人欣慰,多說幾句。
“鮮卑慕容采用的是府兵製,非戰時,除了都城以及各大軍鎮常駐精銳兵馬之外,其餘壯丁回歸田野,耕種收獲,開鑿河道,壘石建城,一年下來忙忙碌碌,沒有多少空閒時間。”
老人想了想,繼續說道。
“你算算瀚海帝國有多少兵馬?”
“爺爺,瀚海帝國有多少人口?”
“一千五百萬。”
“爺爺,可征兵兩百五十萬。”
“五萬對上兩百五十萬,可有勝算?”
少年一時語塞。
“爺爺,絕無勝算。”
“可是有人卻覺得有必勝的把握。”
“爺爺,這怎麼可能?難道這五萬人都是神仙不成?”
“漫漫曆史長河,以少勝多的大戰何曾少過,你說是為什麼?”
“爺爺,我不知道。”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老人望著遠處拔地而起的瀚海帝都,眉頭緊皺。
“爺爺,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還記得我和你說過,瀚海帝國此次征兵是為了彰顯武功,震懾國內各部族麼?”
“爺爺,我記得。”
“那你好好想想鮮卑慕容如何以少勝多?”
“爺爺,我想不出來。”
老人看了一眼少年,似乎覺得自己的問題確實有些難為少年。
於是換了個問題。
“那我先和你說說糧草轉運的事情。”
“爺爺,糧草轉運有什麼說的?”
“三軍遠征,糧草先行,瀚海帝國如果攻打鮮卑慕容,需要遠行兩千裡,按照牛車每日三十裡的行進速度,每輛牛車拉兩千斤糧食草料,每頭牛每日吃三十斤草料,你算算,能送到多少糧草。”
“爺爺,這還用算嘛,還沒到,糧草都吃光了。”
“沒有糧食,兵馬空著肚子打仗?”
“爺爺,若是這樣的話,瀚海帝國北伐大軍就算再多,鮮卑慕容也能打得過,他們都餓暈了...”
老人為少年解惑。
“實際上,糧草轉運會用到軍鎮或者糧倉。”
“爺爺,什麼意思?”
“上古時期,八百諸侯混戰,便有人發現了這個問題,三軍無法遠征,一旦遠離國土,糧草供給就是最大的麻煩,於是,先人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糧倉,在全國重要軍鎮以及邊境,建設大型糧倉,以備戰時之用。”
“爺爺,瀚海帝國也有糧倉?”
“當然有,而且不止一個。”
“爺爺,若是這樣的話,能節省一半的轉運消耗,可是...”
“可是什麼?”
“爺爺,就算能把糧食送到,還要返程,返程的時候吃什麼?”
老人微微一笑。
“那你想想,還有其他辦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