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剃頭漢民(1 / 2)

李昊記得在原本的曆史上,袁崇煥巡撫、督師遼東時,對遼鎮進行了大規模的軍營改製,號稱購置了數萬匹馬,加上原先遼鎮就有的兩萬匹馬、騾子和駱駝等運畜,關外賬麵上總計有八萬匹馬。

實際上有多少馬匹不得而知,隻知道崇禎二年打北京保衛戰時,遼鎮隻有一萬多騎兵,崇禎三年收複遵永四地之後,遼鎮的馬匹缺口擴大到了三萬多匹。

入寇的八旗和搶銀行的劫匪差不多,明末的類人生物就指著這個報壞賬。

李昊不關心這些醃臢事,他隻知道自己得為擴充騎兵規模做準備,借大明勢力先擴招自己直屬兵,同時攛掇遼鎮購置更多的軍馬。

等到扯旗造反的時候再搶過來。

明末這個時間段裡,有騎兵和強大運力的一方勢力,才能有野戰和攻城戰的主導權。

燭光飄搖,坐於主座之上的袁崇煥閉目長考,過了數息才睜眼道:

“以騎製騎確為上策,但車營不可全廢,守土之責全靠車營,當一邊新訓騎營,一邊緩慢裁撤車營。萬曆四十年前後,太仆寺每年撥付給遼鎮的馬價銀就達十一萬七千餘兩,遼事初起後,馬價銀更是漲到了二十二萬兩左右。遼事每年花費朝廷五百餘萬兩銀子,可不能再增加了。

薊鎮那邊安穩無事,可裁撤薊鎮兵馬,所省糧餉用以增加遼鎮騎營。東江也是如此,每歲空廢三四十萬糧餉,至今未複一地。我今晚就寫奏疏,先奏報了李昊將軍陣斬代善韃酋的大捷,然後將車營改騎營、戰法改變、減裁兩鎮的相關事宜一一回稟。”

這話說的公忠體國、冠冕堂皇,話裡話外全是為朝廷節省開支,將糧餉使在刀刃上的意思。

可李昊自己猜測,應該是天啟皇帝對袁崇煥信任不夠,以至於袁嘟嘟不敢申請增加遼餉。

孫承宗在遼東能大把撒銀子的原因很複雜,天啟二三年是因為孫承宗出任過大學士,是閣老出身,當時內閣有史無前例的六位閣老,其中兩位依附閹黨,孫承宗、韓爌兩人算東林盟友,東林、閹黨對半開,還有一位明確的帝黨閣老,孫承宗也算帝黨,因此能在黨爭傾軋之下,能調動大量朝廷稅銀、衛所軍士去建設關寧堡城防禦體係。

之後的天啟四五年則是因為東林黨被鬥敗,東林一方的葉向高、韓爌兩人先後被罷,支持葉向高的朱國楨也被魏忠賢弄倒了,孫承宗在朝中沒了多少支持,他自己也有隱退之意,於是在柳河之敗後辭職歸去。

祖大壽當即表明支持車改騎的做法,“李忠烈公縱橫遼東二十四年,就是以鐵騎為憑借手段,援朝之役後,遼東僅存五千餘騎,建奴便是那時候崛起的,可以說,騎兵多寡決定了遼東安危。”

李忠烈公便是李如鬆,支援朝鮮的那兩仗,先後耗死了大明的兩萬多匹戰馬,李如鬆戰死的時候遼鎮僅能動員五千左右的野戰騎兵,作為九邊之首的遼鎮就此衰落。

但衰落不是完全沒了野戰能力,萬曆二十七年,也就是李如鬆戰死後一年,遼鎮苑馬寺在冊的馬騾等畜牲總共有四萬多匹,在建奴興起之前還勉強能穩住形勢,等到幾場仗送乾淨了野戰兵後,遼事也就徹底敗壞。

“十三個騎營,那就是兩到三萬人,戰馬怎麼也得四萬匹,怕是舉遼鎮之力,也供養不起。一匹可堪野戰的戰馬,每月所需豆料草料要將近一兩五錢銀子,能跟一個家丁的餉銀相當了。”

有一位名為鄧茂林的將領表示反對,此人出身京營,所領的都是客兵,和九邊將門不是一個來路。

這種京營來的人一般會在幾年內調回去,他的意見其實沒啥參考價值。

但因為出身好,兵部和都察院的那些官老爺們更喜歡聽他的話,而不是遼東或者九邊出身的將領。

“豆料需要南運,可草料關外也能解決,由屯軍自己飼養軍馬,養馬的花銷其實和一個營兵差不多。”

李昊右手側一位將領回話,李千總不認識此人,轉頭詢問左側的何可綱。

“此乃呂應蛟呂遊擊,是保定右衛出身。”人中處一縷八字胡的何可綱給李昊小聲解釋。

袁崇煥一直盯著右邊的武將們,瞥見自己中軍守備何可綱在和風頭正勁的李昊竊竊私語,於是問道:“承梁、天穹兩位老弟,你們在說什麼?”

承梁便是何可綱的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