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派到前線解送軍器的太監大璫,都多少知兵。
劉應坤的質疑是有根據的。
為了應對大明首級軍功製度,八旗兵寧願冒風險搶回屍首,也不會讓戰死旗丁的屍首被大明所得。
在攻城戰時,如若攻克不下,便會在停止進攻時焚燒屍首。
即便是戰死在城牆上的旗丁,如果有條件的話,都要扔到城牆腳下,方便焚燒。
因此守城戰時,往往斃敵不少,但斬獲的韃子首級隻在一兩百之數。
第一天守城就能有過百的斬獲,滿桂已經心滿意足,卻沒想到北麵的李昊如此勇武。
於是又驚又喜,直到忍不住內心的激動,哈哈大笑起來。
“即便四十都是假韃,那也是不小的功勞。這李昊悍勇如此,此戰過後怎麼也得給個遊擊、參將,副總兵也不是不行。”
他估算著,那李昊可能砍了二三十具,手下家丁再砍了十來個,所以能有此數。
這是在他滿桂主管的寧遠城內砍下的韃子,他也有提督的功勞,因此喜得仰天大笑。
太監劉應坤卻不太相信,雖說那李昊斬了代善大韃,可那是在幾十個悍勇家丁一齊衝上去所得的功勞,單單就城上死守,劉大璫覺得不可能斬獲這麼多。
好在此時才是申時末、酉時初,離天黑還有多半個時辰,到夜晚前,總能搞明白到底斬了多少的韃子。
“滿鎮,咱移步道廳衙門?一來給袁兵憲報喜,二來咱家真要仔細瞧瞧那李昊是何許人。”
滿桂欣然同意,吩咐手下家丁帶上所有韃子首級,騎著馬樂嗬嗬朝著城中心而去。
……
韃子退去後,四麵主將收攏了各處營兵,安排了值守巡邏兵丁後,帶著各個掌營將軍、千總、把總、都司等將校前往道廳衙門,一來彙總戰功,二來進行明後幾日的防守軍議。
為了顯擺功勞,在袁兵憲、滿鎮、太監劉應坤等人跟前增加臉麵,這些營總、千把總們紛紛帶上了自己所屬家丁營兵斬獲的韃子首級,因此道廳衙門裡麵熱鬨非凡,將校們吹誇著自己的軍功,家丁們拿盤子端著韃子首級跟在身後。
哪位營總身後家丁端著的盤子越多,便說明此人屬下斬獲越多,就越有存在感。
當然,在眾將嘴裡被提及最多的,自然是李昊這位鎮守北麵的悍將。
北城牆的消息已經送到了道廳衙門,斬獲驚人。
“聽說了嗎,那李昊斬了四十顆韃子首級。”
“你這都是哪時的舊聞,酉時初便傳李將軍斬了一百五十顆,到你嘴裡怎麼越變越少了。”
“少吹牛了,四十顆我都認他當乾爹。要真是一百五十顆,我就認他那個成梁大帥的世兄弟名分,給他磕頭叫爺爺。”
這些掌營將軍、千把總雖然對李昊的戰力有一定的認知,可仍舊有一部分不願意相信真有人一下子斬首一百多顆真韃。
不怪他們見識淺薄,因為一百顆真韃首級實在是太驚人了。
大明官場的規矩,斬首一百以上才能報大捷,一個人就砍了過百之數,報給關內的那些官啊、將啊,人家隻當你寫錯了數字。
或許唯有那些秦淮河畔的小說家會在聽到這個消息時就選擇相信,然後編個天上神仙下凡的故事來,寫進《遼海丹忠錄》裡,哄的南邊的百姓仍舊以為是太平時節。
百姓們得到了心理慰籍,小說家們掙到了那幾文書頁子錢。
……
與朱梅等人一起的李昊來的有點遲,因為收拾韃子首級就花了不少的時間。
“朱帥、李將軍、鄧將軍、陳將軍,請去一進堂屋,劉公公、袁兵憲、滿鎮並諸位將軍,可都等著您幾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