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狡兔三窟和天命在身(1 / 2)

李豐走之後,李斯對自己的幼子道:“你二哥為父已經安排好了,你準備一番,去蜀中隱姓埋名,為父要是死在漢王手中,不允許報仇,知道嗎?”

李實道:“大人,孩兒不了解,張蒼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吏,他真能保住二兄?”

李斯嚴肅道:“要叫師叔。”

李實還是不服氣,多少秦吏想要攀他們家的門檻,攀都攀不上,張蒼不過是一個下柱吏,甚至沒有資格登他的家家門,有什麼值得父親重視,還要二兄拜為老師。

李斯耐心解釋道:“你師叔是有真學問的,他在禦史府藏室,精研十年,觀遍百家之言,學問自成體係,足以稱子,為父說你師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並不是虛言。你師叔雖然官位不高,卻是大隱隱於朝,光這點就足夠你尊重你師叔。”

李實一臉愕然,他沒有想到張蒼這樣的胖子,居然真是一代宗師。

李斯繼續說道:“叛軍匪首徐凡治下有百家宗師,不管是儒家,道家,墨家,還是名家,家都在境內有長足發展,叛軍攻克關中,以你師叔的學問必定會受到重用。”

李實繼續問道:“但即便這樣,張蒼能保二兄嗎?他會不會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出賣二兄?”

李斯道:“不會的,我這個小師弟不是一個貪慕虛榮之人,要不然他也不會在鹹陽十年沒有聯係為父,同時他還有點婦人之仁,這樣的人是不會出賣豐兒的,就是因為小師弟的秉性和叛軍匪首徐凡相和,為父才會認為伱師叔有能力保住豐兒。”

李斯慘笑道:“而且以叛軍匪首徐凡的性格,他也未必會對付你兄長,雖然我們父子把徐凡看成不共戴天之敵,但這些年死在徐凡手中的大秦名臣武將太多了,他未必會知道我們父子。為父托你師叔照料豐兒,隻是為了以防萬一。”

他想了想道:“大人,為什麼不和孩兒一起走?”

秦二世同意右丞相李斯之策,遷徒關中百姓5萬去蜀中,而李斯的幼子李實也隱藏在這批遷徒的百姓當中。

李斯感覺徐凡不像亂世當中走出來的人,他殺意太輕,這個時代能不殺俘虜,已經能算是仁慈之君。但徐凡卻連敵人的傷員都救治,第一次有軍隊把不傷害百姓寫入了軍紀當中,軍紀嚴明第一次有了新的表述。

始皇帝37年,十一月十二日。

而徐凡卻是真相信百姓的力量,他是第一個動員出這股力量的,甚至可以說徐凡有今天的功業就是依靠百姓。

兩人唯一的差彆就是,始皇帝藐視萬物,視天下萬物為自己建功立業的芻狗。

右丞相李斯進言,認為關中災民太多,關中難以承受,當遷徒一部分官吏百姓去蜀中就食。

這對李斯來說可謂是奇恥大辱了,他長子被徐凡殺了,他這些年處心積慮想要殺了徐凡,結果徐凡卻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個敵人。

他也是權傾朝野的大秦丞相,卻被人如此忽視。

此時他反而有些想通了,像徐凡這樣的不世梟雄,也隻有始皇帝這樣的帝王才配成為他的對手。

一個要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一個要新盛百家,開啟民智。

李實道:“大人,孩兒知道。”

他發現徐凡和始皇帝簡直就是一體兩麵,都有前所未有的雄才大略,也能不問出身任用人才,敢對貴族豪強重拳出擊,都有組織好官員,讓他們爆發前所未有的執行力。

做這樣的雄主之敵,李斯認為自己才是那個不自量力的人。

兩人一個殘暴,一個仁慈,一個如同孤傲的高山,一個像涓涓流水。

而後他叫道:“你去蜀中之後,記住隱姓埋名,等天下太平之後再出來。”

李斯看著自己龐大的府邸慘笑道:“為父從一個上蔡小吏,成為權傾朝野的帝國宰相,始皇帝始終信任和重用為父,現在為父要報答陛下,陪著大秦走到最後。”

“徐凡太強大了,你不要想報仇的事情了。”他此時已經不想報仇的事情了,而是在想辦法延續家族的生存。

這其中不但有李斯的兒子,還有大量秦國貴族豪強的弟子,現在天下之大,也隻有蜀中看上去稍微安穩一些,有遠見的家族都開始狡兔三窟了。

他有時候都會覺得徐凡就是一個年輕版的始皇帝。

有句話是怎麼說的,最了解你的永遠都是你的敵人,李斯這三年來收集了徐凡所有的情報,對徐凡內心的揣摩,隻怕沒有比他更精通了。

鹹陽,張蒼府邸。

收了李豐作為弟子雖然有一定脅迫的情況,但他教的卻非常認真,直接給了一本《初階算數》給李豐。

“這是算數基礎的學問,其中有很多符合暗和天地之理,想要學好算學,就要學會這本書籍。”

李豐接過書籍恭敬道:“諾!”

李斯的進言被張蒼知道之後,他也不禁感歎自己這個師兄真老奸巨猾,知道大秦的局勢不好開始狡兔三窟了。

他看向自己的弟子李豐,臉色也是有點為難,雖然從情報上說漢王仁義,漢軍更是仁義之師,但真正情況沒有見過,誰也不敢保證。

李豐他的身世就注定他以後的艱難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護住他。

始皇帝37年,十一月十二日。

函穀關,秦軍營地。

函穀關建於春秋之際。因在穀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穀,號稱天險。函穀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裡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穀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戰國時魏占函穀關而鎖秦,秦占函穀關而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也全是以函穀關為戰場。

現在函穀關最大的敵人不是關外的幾十萬叛軍,而是手中的石炮。

叛軍來到函穀關外之後,前十日在修築營帳,打造石炮,並沒有發動進攻。

但等叛軍石炮打造好之後,叛軍就用石炮對著函穀關轟炸,馮毋澤這才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石炮的強大,不愧是能把滎陽城牆砸塌的存在。要不是函穀關通體是用磚石打造,隻怕現在函穀關就被叛軍攻破了。

“將士們的士氣每天都在下降,不能再讓叛軍肆無忌憚的丟石彈,各位有什麼好辦法改變此時的情況?”馮毋澤問道。

秦國的高級軍官們沉默不語,能有好辦法他們早就用了,哪裡還用的了現在討論。

沉默了一陣,秦軍都尉陳遠道:“恕末將等無能,實在是想不到什麼辦法來對付敵人的石炮。”

秦軍都尉鄧冶想了想道:“末將想到一個,就是以炮製炮,將軍可以讓朝廷也製造石炮,我軍擁有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石炮的射程會比敵人更遠,這樣就破解了敵人的石炮進攻了。”

馮毋澤沉默了,這的確是最正確的應對方法,但秦軍做不到,自從始皇帝清洗秦墨之後,大秦的軍工能力就直線下降,石炮雖然是木製,但卻是這個時代手工業的明珠,沒有強大的木工技術根本打造不出來,而這個世界最好的木匠都在徐凡這裡。

秦國也不是沒有石炮,在藍田武庫當中就有幾十架石炮,本來馮毋澤海很有興趣想要把這個利器帶來守城。

但卻發現自己家的石炮,要幾十個人拉不說,威力還極其小,隻能射十幾斤重的彈丸,而且射程還不能突破200步,這和叛軍的石炮相比,完全是天差地彆,加上函穀關狹窄的地勢,馮毋澤就沒有帶這些石炮來丟人現眼了。

“還有其他的辦法嗎?”馮毋澤繼續問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