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騰的反問還真把徐凡給問住了,他把天竺的事情想得很大,想的很全,甚至還關乎大漢未來上百年的發展,錯綜複雜,難以理出頭緒。
但對葉騰來說,天竺商社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大漢不是傳統意義的封建王朝,而是一個大擴張時期的帝國。
大漢主流宣傳的思想也不是維持穩定的那一套,而是宣揚播撒文明,教化蠻夷是大漢的昭昭天命,大漢四方諸侯擴張,都是得到朝廷的認可和支持的。
大漢的精英階層也以擴張為榮,尤其是在徐凡的推動下,大量發現新土地的人一躍成為貴族,實現階級和家族的躍升,整個社會的氛圍從上到下,都是好男兒當建功,化夷為夏。
像胡亥這樣的行為自然不算出格了,甚至還會受到整個大漢的擁戴和追捧,人家占個荒島都能得個男爵,胡亥他們真能把天竺城池打下來,這在大漢百姓看來,胡亥他們的行為就是英雄行為。
葉騰看來這也不算多大事情,分封幾個子爵,男爵在天竺,再派遣一元老侯爵鎮壓天竺就是了。
天竺的事情甚至比不上關中旱災的重要,今年的旱災要繼續鬨下去,關中最起碼要減產三成以上,抗旱才是大漢現在最緊要的事情。
曹參道:“要是陛下真不放心天竺商社的人,那就讓少府在天竺商社入股,占個一成股份,以監視他們的行為,讓他們不至於在天竺和南洋胡來。”
而後他說道:“天竺的發現倒也算是個好事情,這幾年南洋市場飽和,大漢的各大造船廠的利潤也下降了,海商們也不願意購買新的海船了,海上貿易的總量雖然在提升,但利潤卻在下降,現在有個新市場,海商們需要更大更多的海船,可以帶動我大漢造船業,紡織業,器械行業的發展。”
造船業可以說是大漢的支柱產業之一,造船需要木料,布匹,麻繩,油漆,鐵釘等幾十種原材料,帶動的幾十個上下遊行業,影響上百萬的工匠,這個行業要是爆發危機的話,波及的範圍甚至比紡織業更大。
“讓大鐵錘入股天竺商社。”徐凡想了想,入股天竺商社監視他們的行為,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不過曹參的話也引起了徐凡的警覺,大漢大航海時代,開啟也不過就十幾年的時間,就有趨於保守漸漸消亡的趨勢,那些海商連購買新式海船的意願都消失了,這和後世倒有三分相像。
永樂七下西洋,但這卻成為了大明王朝最後的輝煌,從此之後他們一退千裡,到最後閉關鎖國。
當然我們後來都知道,所謂的閉關鎖國,不過是明朝士紳大夫為了獨霸海貿的利益弄出來。
但這也和他們不需要像西洋人那樣去萬裡之外購買貨物有關,封建時代大明的手工業太發達,絲綢,瓷器,茶葉,就是當時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這三樣寶物就全球就大明獨一份。
西班牙人屠戮了印加帝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收刮了一個大陸的黃金白銀,最後還得舔著臉全部送到大明的士紳手中,能在家門口賺錢,誰還願意冒著風險弄去做海商。
看看曆史就知道,西方人隔著千山萬水來到大明做貿易,而大明的士紳躺在家門口收錢,有點冒險精神的汪直,鄭芝龍等人,但他們最多也就是跑跑日本航線,呂宋航線,弄了200多年,還是在家門口做貿易,這和西方人的差距可不止一星半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老祖宗的話還是有道理,大明的冒險精神就是被這優越的地理環境給掩埋了。
不能讓大漢的海商再這樣頹廢下,躲在舒適區不思進取,要讓他們知道海洋的儘頭遠遠不止家門口這幾個小島,天下的財富也不止香料這一種,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大到他們的航程,也隻是剛剛邁出了第1步。
想了想徐凡命人召吳盛過來道:“從南北兩大艦隊分彆選拔出100位最優秀的軍官來到長安城述職。”
吳盛問道:“陛下可是想要擴大南北兩大艦隊?”
徐凡搖頭道:“正想驗證一個想法,同時我大漢也到了放眼望世界的時候。”
“一個想法?”葉騰他們都非常好奇,天子冒出了什麼想法。
徐凡道:“老祖宗說我們的世界是天圓地方,朕告訴天下人,大地是個球型,但真實的情況誰也不知道,也從來沒有人驗證過。”
吳盛堅定道:“自然陛下說的是真理,老祖宗說錯了。海上的士兵已經驗證過,他們從望遠鏡當中,的確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而且漠北冰原極晝極夜現象,也隻有大地是一個球體才說得通。”
葉騰也說道:“臣也認為陛下的推導是正確的,很多日常發生的事情,隻有大地是球型才說得通。”
徐凡不但是天子,也是學文問上的宗師,他在大漢成立之後,就編撰了一本自然地理的書籍,上麵編轉了一些後是常識性的知識,天文上徐凡說了日心說,星球說,而後還有季風洋流上的各種知識,光學,力學,天文學,非常雜亂,不成體係,基本上他回憶起一些內容就會加上去。後來上麵的內容越來越多,就成為了大漢百科全書。
也不是沒有大漢的學者,反對過徐凡的這些理論,畢竟很多公理都是違反直覺的,像大地是個球星,就很違反人的視覺,天圓地方不是因為老祖宗說了,大家就相信,而是這個道理符合大家的常識習慣,大家才相信。
而徐凡說的這些公理,違反了大家的常識,卻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推導過程,這如何讓人接受,學問越高的人越對徐凡說的這些公理感到懷疑,想要反駁。但徐凡不過是9年義務的學渣而已,很多東西他隻知道結果,推導的過程是完全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