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郡的田地矛盾得到了有效改善,百姓的收入普遍增加,大漢定下了年收入3萬錢的小康標準,陳郡已經全麵達到。要不是海貿給會稽郡帶來的紅利,會稽郡的收入隻怕遠遠不如陳郡,臣認為試點,效果竟然如此顯著,是不是應該擴大試點的範圍?九江郡,衡山郡,潁川郡漢吏都請求朝廷把他們納入試點的範圍。”
周勃都有點想不明白,陳郡試點效果如此顯著,天子卻好像沒有擴大試點的想法,這都5年時間了,官私合營依然滯留在陳郡一地。
徐凡聽到這話內心一陣苦笑,他讚成陳郡試點,本是想把官私合營的缺陷全部暴露出來,為大漢指出一個錯誤答案。
但顯然自己低估了法家了,就這5年的時間來看,官私合營的缺陷不但沒有暴露,反而把他們的優勢展露無疑。
以朝廷的力量為主導規劃產業鏈,合理的布置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浪費和重複建設,同時運用行政的力量合理的布置了產業鏈上下遊各方的利益,各方利益訴求得到了平衡,不至於出現上遊的龍頭,依靠技術資金的壟斷占據了絕大部分利益,造成少部分人獲取超額利潤,絕大多數的人卻隻能獲得一些殘羹冷飯。
陳郡這兩年不管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重工業不難理解,鐵軌換木軌的工程帶來了極其龐大的市場,這兩年陳郡的鋼鐵產能翻了一倍,鋼鐵行業上下遊產業鏈的工匠增加了五成。
同時陳郡各種先進的基床,機械也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大漢產業的份額越來越高,已經顯露出可以成為支柱產業的跡象了,而在陳郡,各種機械,各種機床已經成為了核心產業,大漢一半的蒸汽火車頭都是由陳郡製造的,這個數據甚至比長安城都要高。
對於這些重工業的發展,徐凡還能理解,以行政力量發展工業化,能得到快速發展的本就是這些重工業,畢竟這些重工業行業對接的都是各種工廠,相對來說是最好規劃的。後世的曆史經驗也一再證明了這一點。
但陳郡輕工業發展的好,這就有點超出了徐凡的想象了,發展輕工業可是這種模式的軟肋,因為輕工業要對接的就是一個個個體,這數量等級比作坊大了幾百倍。
但法家的官僚卻徹底改變了徐凡的想法,從他們接手陳郡之後,陳郡的紡織布匹的數量,5年內翻了一番,其中增長最快的是絲綢產業,直接增加了差不多快10倍的數量。
經過徐凡的調查之後才知道,法家的官吏直接把全產業鏈的這種模式用在絲綢產業當中,以超高的管理能力讓產業得到飛速發展。
陳郡絲綢產業原本屬於市場經濟模式,大漢的農戶種桑養蠶,等到收獲季節再有紡織廠,收獲這些蠶蛹,由中間商把農戶手中的蠶蛹一點點收集起來,而後一次次轉手賣給紡織廠,紡織廠繅絲織成絲綢,再賣給會稽郡的海商。
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一切交給市場,可以生產出價格最低廉的絲綢。
但這種模式最壞的也就是一切交給市場,為了降低成本獲取利潤,當他們發現能突破法令,卻不會受到處罰,或者是說處罰的力度達不到他們的收益,他們就會踐踏大漢的任何法令。
當他們發現法令對他們限製嚴的時候,他們就會壓著法令的下限也獲取利潤,產業鏈各個環節當中都會,為了獲取自己的利潤都會不擇手段,哪怕是摧毀這個產業也是在所不惜。
於是就會出現蠶絲少的時候農戶會提價,哪怕自己約定好的價格,農戶也不會在意,能多賺錢,誰在乎名聲,誰又能保證明年的市場是怎麼樣的?
而商戶之間也會想辦法相互拉踩,或者是形成利益聯盟,以壟斷的方式壓低農戶的利潤,總之整個產業鏈上的人,為了利潤,目光極其短淺,完全沒有長遠發展的眼光。
而現在法家主導的這個模式就變了。他們管理著整個產業鏈上下遊,並以簽訂契約或者是行政手段來處罰那些敢損害產業鏈利益的人。整條產業鏈上的人都受到震懾,不敢輕易觸碰底線。
同時產業鏈上下遊的發展也由他們來規劃。從種植桑樹開始,每一個步驟都專業化,標準化,他們請農家的人來教導農戶,如何分枝,如何以儘量少的土地,種植更多的桑樹,加快桑樹的成長。
陳郡絕大部分的山丘都成為了桑樹園,這種規模化的種植,養的十幾畝桑樹能比的。
養蠶也開始規模化,法家專門存的蠶種實驗室,每年專門會留預留一些,蠶絲長,優質的蠶種,培育更優秀的桑蠶,他們甚至開始製定行業標準,把蠶絲分為9個等級。
從最優秀的一品蠶絲到九品蠶絲,每個等級的蠶絲價格都不一樣,一品蠶絲織出來的絲綢被稱之為陳錦,陳錦顏色亮麗,絲質柔順成為了大漢高檔衣物指定的絲綢來源,每匹陳錦的價格突破了1萬錢,直追蜀錦的價格。
但陳錦的產能卻遠遠超過了蜀錦,蜀錦一年也就萬匹左右的產能,但高檔陳錦每年能生產10萬匹,每年可以為陳郡賺取超過10億的財富。
而陳郡的高檔絲綢行業雖然價格高,但在中檔絲綢的價格比其他郡縣低三成,低檔絲綢更是能低上五成以上,以強大的價格優勢橫掃了整個大漢絲綢市場,現在陳郡絲綢受到大漢海商的歡迎,成為了出海必備的貨物,這個時代的大漢自然是第一檔的貨物歸自己使用,第二三檔的才能出去賣。
同時陳郡絲綢,也連續三年成為了大漢軍方,軍服用料指定絲綢,大漢軍方有龐大的防箭衣市場,這些衣服隻求堅固結實和價格低廉,並不在意其外在的形象,而陳郡的絲綢可以滿足軍方的這兩個需求,尤其是其價格整個大漢也找不到比陳郡的絲綢更加低廉的絲綢了。
現在陳郡的絲綢行業,每年能生產200萬匹絲綢,比5年前增加了10倍的產能,陳郡取代了蜀中,臨淄郡,三川郡,成為了整個大漢絲綢產業的中心,而且是全產業中心,不管是高檔絲綢還是中低檔的絲綢,全麵碾壓了其他郡縣的絲綢產業。
同時絲綢產業的利潤也由他們來分配,絲綢整個產業鏈上,技術工匠占據利潤最多,付出辛苦農戶和女工占據第二等,其他產業鏈上的隻占據第三等,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服氣這樣的分配方式,但產業鏈上的這些人能接受這個模式,因為市場的擴大,在這條產業鏈上所有的人都比以前賺的更多,而且在這種模式下利潤也更加穩定,所有的人的收益都可期,不會出現那種三年虧損,三年獲利的局麵,也就是這種穩定消除產業鏈上不滿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