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遇害之時,已經是花甲之年,也許他早已看透世間冷暖,對世間已經不再留戀。
也許,王昌齡會對濠州城上徘徊的月這樣說:
“平生快意邊關度,落葉飄零望晉陽。
青山一道同**,明月何曾是兩鄉。”
關於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早已成為千古之謎。
而史書上,隻有一句記錄證明了閭丘曉與王昌齡的死有關,《新唐書》記載:“張鎬按軍河南,兵大集,曉最後期,將戮之,辭曰:有親,乞貸餘命。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曉默然。”
王昌齡遇害之時,是至德二載(757年)。此時,一場空前慘烈的大戰正在睢陽展開,守城的官員張巡、許遠兵微將寡,麵對叛軍攻城苦守數月。
當時唐王朝任命的江南節度使張鎬負責江淮方麵軍事,濠州和睢陽相隔不過百餘裡,張鎬命令濠州刺史閭丘曉救援睢陽張巡和許遠,而閭丘曉唯恐招惹叛軍南下,遲遲沒有發兵,等到張鎬調集的援軍到達睢陽時,睢陽剛剛被叛軍攻破三日。也就是說,如果閭丘曉出兵救援睢陽,很有可能睢陽不會失陷。
於是張鎬大怒,杖斃閭丘曉,為張巡和許遠報了仇,同時,也報了王昌齡的仇。閭丘曉也知道自己有罪,向張鎬求情說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吃奶嬰孩需要撫養,請張鎬饒自己一命。張鎬說“你害**王昌齡,他的親人誰人能養?”閭丘曉啞口無言。
由此,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之所以王昌齡死在閭丘曉手中,張鎬殺死閭丘曉時又特彆提出王昌齡,唯一原因應該就是王昌齡在濠州惹怒了閭丘曉。
二人應該原本並無仇怨,甚至都未必能夠見過麵。在當時的情況下,王昌齡必定是因為力勸閭丘曉出兵,在閭丘曉拒絕之後,說出了一些很難聽的話,比如“你閭丘曉坐視友軍被圍不救,莫非是與叛軍有所勾結,準備叛軍一到就舉城投降?”
以王昌齡的品德和性格,這些話能說得出來。
當時睢陽形勢危急,張巡苦守十個月,派遣南霽雲向周邊徐州許叔冀、臨淮賀蘭進明等人求援,結果無人來救,後來許叔冀、賀蘭進明都投
降了安史叛軍。閭丘曉所在的濠州與睢陽最近,睢陽一旦失守,亳州定是叛軍下一個目標,閭丘曉拒不發兵救援睢陽,大概率是已經存了投降叛軍的企圖。
這種情況下,王昌齡一個小小的**品小官吏,在至少是正四品下的刺史麵前,揭露其叛逆企圖,惱羞成怒的閭丘曉必對王昌齡起了殺心。
《資治通鑒》說閭丘曉這個人傲慢凶狠,似這種敢殺詩家天子的狂人,殺他百次都不夠。好在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最終替王昌齡報了仇,算是告慰了王昌齡的在天之靈。
(三)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後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在唐代詩人中,王昌齡始終是個迷一樣的人物。
他的許多詩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