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八載(749年),高仙芝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然後回京述職。玄宗升他為安西節度使,給了不少賞賜。
對於玄宗和高仙芝來說,這不過是曆次例行公務之一罷了,而對岑參來說,這一年拉開了他邊塞生活的序幕。經奏報皇帝,岑參被任命為右威衛錄事參軍,成為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當掌**,隨高仙芝趕赴安西。
掌**要求會寫奏章文檄而且要精於草隸,其人員主要來自科舉出身者、朝宮、地方官和知名文士,是溝通藩鎮與中央的文職僚佐。掌**多遷轉為節度副使、節度判官甚至是節度使,其命運通常與長官官職的升降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在這裡如果乾得好,晉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岑參告彆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因為向往,所以不覺得路遠,帶著對功名的滿腔熱忱和對自己到邊塞戎馬生涯的無限自信,岑參去邊塞的腳步飛快。
赴安西途中,岑參作《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贈給同行的節度使判官宇文。詩中記錄了沿路情景,表達了自己當時的心情:“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溪流與鬆風,靜夜相颼飀。彆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