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之後,倭國被美帝的飛機炸成了一堆廢墟,可是短短三十年不到的時間,倭國又重新抖了起來,竟然成為了西方第二大工業強國。
與此同時,華國也從一片廢墟中開始了漫長的崛起之路,但是三十年後,華國人睜眼看世界,當他們看到身邊的倭國時,心情往往超級複雜。
國仇家恨的過去還記憶尤新,而現實巨大差異的衝擊,讓華國人無奈之下隻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是不是我們個人不夠努力,是不是我們製度出了問題,甚至是不是我們的人種不如對方,否則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短短三十年會差距這麼巨大。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記者編造的夏令營故事會那麼流行,實在是想不通呀,要不然整個民族怎麼會相信這麼一個有明顯漏洞的故事。
而華國老百姓破除這層心理上的陰影,一直要等到世紀之後兩場慘烈的大地震對此之後,這當然是後話了。
所以在倭國篇,孫祖傑告訴華國的高層,事情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倭國之所以迅速崛起,除了倭國在戰前打下的工業基礎,人才基礎之外,根本原因在於美帝的扶持。
基於工業人口的分析,孫祖傑解釋了二戰之後,美帝對於倭國的工業轉移。
倭國擁有幾千萬工業人口,而且又完全在美帝的控製之下,所以在朝鮮戰爭開始後,美帝就開始有計劃的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倭國轉移。
原因一是美帝有錢了,他們不願意做那些有苦又累的活,另外就是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人口在與蘇俄競爭的同時填充整個產業鏈。
而倭國通過以前的侵略戰爭和朝鮮戰爭此時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在吃透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之後,就開始了產業鏈的爬升,向著重化工領域進軍。
此時美帝基於政策慣性,毫無防備的出售了大量的工業專利,倭國因此節約了大量成本,並迅速消化了這些技術。
到了70年代,倭國已經從產業鏈的低端爬到了產業鏈的中高端,甚至於在汽車,機械這些歐美傳統強勢領域已經領先,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市場份額。
目前倭國正在進行第三次產業升級,那就是向著產業鏈的頂端高科技領域發起進攻,比如目前正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美倭計算機大戰,就是明顯的證明。
在解釋了倭國崛起的原因之後,孫祖傑又仔細分析了倭國在這兩次工業升級中所采取的政策。
一個類似於華國計委的機構,產經聯出現在華國高層眼中,原來西方國家不是僅僅隻有市場,而是同樣擁有計劃,實現了計劃與市場的完美結合。
孫祖傑告訴華國,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有一個重要特點,不論市場需求有多大,不管外國商品是多麼的物美價廉,在本國沒有突破技術瓶頸的時候,在本國相應的重工業體係還未完善的時候,堅決保護民族工業,限製外國產品進入;堅決壓製國內需求,讓人民耐心等待。
在把資源投向重工業的發展、組織人員攻關的同時向外國敲詐,“你現在如果不低價賣,以後就沒得賣了。”
倭國的技術精華在“產經聯”,產經聯的一條鐵律就是如果基乾工業沒有發育好,沒有準備好相應的技術,改善生活是對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場需求也得等待。
誰敢破壞基乾工業,求得暫時的生活改善也是對民族的犯罪。基乾工業出問題,政府必須出錢修補,人民必須等待。
就是這一種“挺”的精神,使戰後倭國的基乾產業快速完善,產能逐步增長,最後一飛衝天,由蛹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