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且聽戰報(2 / 2)

南朝不殆錄 仁者為鬼 10000 字 6個月前

沈君理擇其概要向侯安都講了一講,侯勝北在旁侍立,也順便跟著聽上一聽。(注3)

我朝九大州部、九十五郡、五百七十七縣、四十六萬一千六百戶、口三百三十五萬一千九百一十四。(注6)

揚州部轄郡十、縣八十、戶一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六、口一百四十五萬五千六百八十五。

南徐州部轄郡十七、縣六十三、戶七萬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萬六百四十。

南豫州部轄郡十三、縣六十一、戶三萬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萬九千五百。

南荊州部轄郡五、縣十八、戶二萬一千四百六十、口十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七。

江州部轄郡九、縣六十五、戶五萬二千三十三、口三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郢州部轄郡六、縣三十九、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九、口十五萬八千五百八十七。

湘州部轄郡十、縣六十二、戶四萬五千八十九、口三十五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廣州部轄郡十七、縣一百三十六、戶四萬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十萬六千六百九十四。

交州部轄郡八、縣五十三、戶一萬四百五十三、口四萬八百一十二。

……

三百多萬人口,聽起來很是不少。

侯勝北卻知道,北周北齊分彆擁有一千萬甚至二千萬的人口,戰爭潛力是我朝的三倍到六倍之多,更加清楚了本朝和北朝的實力差距。

按五戶出一兵,四十六萬戶就是九萬多人馬,這就是我朝的全部軍力了。

怎麼運用好這不到十萬的士卒,卻是深有講究。

侯勝北正想著,又聽沈君理道:”實則戶口遠不止此數,其中巧偽甚多,或竊注黃籍,或卻而複注。世家豪族、僧侶寺院,各擁僮仆,都不在此列。唉。“

侯勝北心道自家就屬於豪族,部曲僮仆有上千人,他們種田的家屬都不上黃籍不交糧的。

隻不過侯家是把私家部曲拿了出來,為國家效力而已。

全國一定還有許多這樣的豪族吧。

接下來一一掃平,願意出仕者賞,割據不臣者殺。

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如此國家實力不就大增了?

卻是沿用此前平蠻的一套粗暴邏輯。

還有這群和尚,不事生產,享受供奉,收留佃戶,不納租稅。

遲早也得收拾了他們,哼。

……

侯勝北年輕氣盛,也不思考為什麼這些問題曆經數百年,卻還是根深蒂固未能解決。

那些明君賢臣難道還不如他的見識,既然有如此益處,為何不行武斷之策?

關鍵還是在於那日毛喜和他所說的人心二字。

他說的這套粗暴策略拿來對付南蠻還好,中夏本不將四夷視為同類,征伐四方乃是古之聖王所為。

若是對自家人舉起屠刀,恃強任意破壞秩序,那就是暴秦、新莽、宇宙大將軍之流。

必當人心離散,群起而攻之。

禮樂垂拱而治國,這規矩讓中夏文明不至於赤裸裸的強者為尊,少流了許多血。

然而一旦自家少了血性,外來者就會讓人受傷了,五胡亂華便是明證。

唉,既要也要還要,把握尺度好難。

侯勝北覺得治國之道挺難的,大多數時候,兩害相比取其輕者罷了。

怎麼才能達到國子學周弘正老師講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哪。

周師說:”煎魚,翻攪折騰就容易碎爛,油鹽醬醋恰到好處,方得美味。”

“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多地隨意乾預,使國家在規則下自發良性運轉,才能達到’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的境界。”

老莊之說,侯勝北可不像周師讀得那麼多。

他也還遠遠未到清靜無為的年紀,朝氣蓬勃地想有所作為,暫時還是不太能理解這些道理。

不過一旦具體到軍事上,還是很容易加以印證的。

嗯,所以對付留異、周迪、陳寶應之流,就要分而治之,依次有序,各個擊破嘛。

不可令其一哄而起,搞得糜爛一片,給外敵可乘之機唄。

哎,話說周師出使北周,終於達成使命回來了。

什麼時候得去拜訪一下,以明尊師重道之意。

……

告捷之後,出征諸將的封賞和新職也定了下來。

孫瑒除使持節、遷鎮右將軍、建安太守。

周寶安除給事黃門侍郎、衛尉卿,卻是轉了文職,進入中樞。

韓子高除假節、遷貞毅將軍、東陽太守。

程文季複為鎮東府中兵參軍,帶剡令。

戴僧朔遷壯武將軍、北江州刺史、領南陵太守。

蕭摩訶遷超武將軍。

奇怪的是錢道戢的任命還沒下來,雖然他負責截斷留異退路,沒有直接的戰功,按例也該加以封賞才對。

自家孩兒也再升一級,授六品忠義將軍。

六品的將軍號有威、武、猛、壯、驍、雄、忠、明、光、飆十種各十號,平越中郎將,西戎、平戎、鎮蠻三校尉。

總共一百零四個將軍號,偏偏授了忠義將軍,朝廷這意思真是明白不過。

是要自家兒子也秉承忠義啊。

另外,始興王陳伯茂除鎮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東揚州刺史。

自己回師建康,陳伯茂出鎮東州,這是兩邊故意錯開呢。

侯安都冷笑了一聲。

……

就在侯勝北每天伸長脖子等著前線戰報的這段時間,侯安都指派了個差事,讓他去拜會安成王,從北周回來的陳頊。

-----------------

《地名對照》

興口:沒有查到,有識者請告知。結合之後討周迪時攻取東興,疑為今黎川縣洵口鎮

臨川:今撫州市

瀏水:今瀏陽河

瑞水:今錦江

贛水:今贛江

綏城:今三明市建寧縣

旴水:今撫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