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不殆錄》全本免費閱讀
太建三年,二月。
陳頊下詔,傅縡以撰史學士兼通直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侯勝北為副使,出使北齊。(注1)
出發之前,傅縡找他前來商量前往北齊的路線。
根據此前幾次出使的經驗,從建康前往鄴城,主要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
一條路線是出建康向西,渡江至浦口。
經譙州新昌郡,過清流關,百五十裡。
經廣安郡、鐘離郡,渡淮河,二百裡。
經穀陽郡、蘄城郡、梁郡,過陳留至梁州,九百裡。
再北行百裡,從延津渡河,或北行二百裡,從白馬津渡河至黎陽。
繼續向北到達鄴城,全程走陸路,合計一千六百餘裡。
……
一條路線是出建康向東,從京口渡江至廣陵。
經步邱,入樊梁湖、破釜塘,至淮州,水路七百裡。
入淮河向西,至鐘離郡,水路四百裡。
此後沿穎水或渦水北上,轉蔡水,經陽夏郡至梁州入黃河,水路九百裡。
渡河之後,與第一條路線相同,全程以水路為主,合計二千三百餘裡。
……
一條路線是出建康向南,溯江而上至濡須口。
沿濡須水向西,過東關,入漅湖。再沿施水,過逍遙津,至合州,水路計千裡。
過了合州,沿淝水經芍坡、壽陽入淮河,二百餘裡。
入淮之後,與前一條路線相同,全程約二千五百裡。
……
陸路和水路兩者相差近千裡,但是水路無疑省力舒適很多。
而在侯勝北的眼裡,選擇路線的因素不僅是這些。
作為一名武將,怎能不從軍事的角度去評價各條路線的行軍、作戰和運輸?
以南朝水軍之強,毫無疑問應該選後者。
隻是,真的隻有這三條路線嗎,真的隻能走這三條路線嗎?
侯勝北緊盯著地圖,想要找出第四條路線。
此前他自承當初少年無知。
然而時過境遷,換了眼下的自己,又會交出怎樣的答卷?
萬一哪天,陳頊的旌旗指向了北齊,指向了淮南、淮北、河南乃至河北呢?
先人是早就給出了答案的。
劉寄奴北伐,大軍迅速通過彭城,奔襲青州。
前鋒諸軍由彭城溯泗水,開巨野澤,進入大河。
大軍待水路開通之後,沿河一路西進。
滅南燕之後,席卷中原,相繼攻克洛陽、長安,亡了後秦。
當時劉宋置北青州,鎮守碻磝要地,掩護由泗入河之路。用以監視北朝,保證大軍的後路安全。
先取青徐,有數點之利。
一則大軍東側為海,遮護一翼。相較於平原四戰之地,被襲擊側麵的風險少了許多。
二則通過海路可遣軍繞後青州,無論是夾擊還是擾敵,都能發揮出南朝的水軍優勢。
三則青州地形多山,即便北伐失利,也可沿著泰沂蒙嶗各山,層層設防,據守自保。
四則攻取青徐之後,可對中原形成東、南兩路包夾。
若能再聯合北周,就是三麵**之勢。
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虎牢而守之,據其戶檻。(注2)
然後進兵河北,北齊勢孤援絕,鄴城可克。
即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可席卷而下。
接下來就是如何謀圖關隴巴蜀,與北周爭奪天下了。
……
侯勝北突然驚覺,不禁啞然失笑,自己何時又回到昔日少年,開始指點天下了。
眼前的南朝局麵,雖然較陳霸先之時改善良多,但距離劉寄奴時代還相差太遠。
爭奪天下,那是遙遠無邊的事情。
兩淮本是南朝舊地,侯景之亂為北齊所取,如果陳頊改弦易轍,攻取兩淮當是首要。
無論此後進退如何,都要妥善經營青徐和荊襄這東南兩翼。
青徐屏護淮泗,荊襄扼守江漢,得此二地,進可經略中原,退可保障江淮。
利用山河形勢為屏障,作為北出河南的攻守依托,至少可保南朝半壁江山。
隻是,陳頊能放得下心中執念,轉而與北周聯手嗎?
……
侯勝北沉思良久,選擇了第四條路線。
最初仍然是京口渡江至廣陵。
廣陵雖有中瀆水連通江淮,這條前身為吳王夫差為爭霸開鑿的邗溝,水道極不穩定,常常淤塞不能通航。
所以過江之後的這一段,還是經富陵諸湖至淮州,水路七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