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得隴望蜀(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324 字 9個月前

“東、支、齊、魚……”

“這二十二音是平聲,跟我讀一遍……”

五月初,當吉林城中傳來朗朗讀書聲,當初修建的兩所書院已經座無虛席。

兩所書院被分為童學和軍學,但不管是童學還是軍學,所有人都在從最基礎的洪武正韻開始學習漢家文化。

兩所書院相隔二百餘步,用簡易的樹乾圍成柵欄,隔絕了兩個書院的交流。

不過雖然書院被隔絕,但它們的結構和設計都是一樣的。

每所書院占地十畝,分彆修建教室十一院,每院學生少則七八十人,多則近百人。

之所以這麼擁擠,卻也是沒有辦法,畢竟衛所中識字且有時間的人隻有二十二人,將他們平分給一千五百餘兵卒加九百多孩童實在是不夠分。

對此,朱高煦都隻能對課程做出更改。

每日午,兩所書院共同學習洪武正韻和魁本對相四言雜字。

到了午後,童學開始學習九章算術、曆代蒙求、史學提要,軍學則是前往城外備操訓練。

如此到了下午時,九百童學子弟就能平分二十一個吏目,平均每四十五個同學子弟能得到一個吏目的教導。

事實證明,朱高煦的這套辦法雖然有些呆板,但效果是不錯的。

軍學要兼顧訓練和操練,但童學卻可以成日課。

不過即便如此,朱高煦還是規定了兵卒五日沐休一日,童學除金木水火土五曜日學習外,其餘日月二曜日沐休。

在這樣的教訓背景下,隻是半個多月的時間,童學子弟們常說中原音韻開始逐漸往大明的官話發展,識字也基本達到了每人二百字朝的數量。

儘管後世一直在說漢字是世界最難學的文字,但實際相比較英語,漢語和漢字的學習並不困難。

英語的詞彙量在六十萬朝,想要學懂英語並且能熟練運用,最起碼要能熟記五萬以的詞彙。

相比較而言,漢字詞總數雖然在後世已經超過了八萬,但隻需要掌握三千個單獨的字體,就能熟練的運用組裝為詞彙與句子。

英語越學越難,但漢語和漢字卻越學越容易。

中原河北一帶在宋末元初遭遇了文化、習俗和音韻的破壞和更迭,因此與南音差異甚大。

不僅是北方如此,諸如兩廣、福建等地的音韻也與江浙差異相當之大。

口音和語言的差異,讓南直隸、江西及浙江沿海數府占儘科舉優勢。

洪武正韻出現前,這一京二省占據科舉半壁天下,剩下半壁還被福建及湖廣占據二成,剩餘三成被八個省分著用。

自洪武正韻出現後,北方的五省三都司才漸漸穩定在了三成的位置。

雖說這五省三都司隻占大明四分之一的人口,但其展現出的潛力卻是不輸諸省的。

隻可惜大明的創業班底終究是江淮及後來居的江南、浙東派,沒有北方文人的一席之地,因此北方官員在官場往往難以升遷。

到了洪熙、宣德年間,北方文人之中的軍戶子弟遭受打壓,繼而丟失了許多話語權。

等到正統八年後,廟堂之卻已經是江南執掌權柄,輪不得北方文人染指了。

明代首輔從永樂到崇禎結束共八十七任,然而這其中,一京二省的江南地區曆任四十一,北方五省三都司曆任二十六人,剩餘諸省二十任。

這還是朱棣遷都北京,讓北平成為直隸,繼而坐大的結果。

如果除去北直隸和裁撤的北平行都司,北方四省二都司僅有十五任首輔,占比不足兩成,隻有加北直隸才能勉強接近三成。

可以說,大明在未來的局勢已經很明顯,儘管老朱和朱棣二人想儘了辦法提高北方文人的地位,但他們依舊在與江南文人的內卷中敗下陣來。

如果還要加內閣閣臣的比例,北方一京四省可以算得一敗塗地。

在朱高煦心底,他更希望的是北方掌權,畢竟北方文人掌權後,他們能從地理和自身利害知道北方疆土的重要性,而不至於喊出“敢言複套者斬”的話。

當然,要培養北方文人,那就必須將南方交的財政投入到百廢待興的北方身。

在朱高煦看來,這樣的“支付轉移”很有必要,但南邊的政客卻並不這麼想,尤其是江南為甚。

他能做的,隻有繼續老朱和自家老爹的腳步,將北方不斷開發,哪怕不能達到江南的程度,卻也要做到可以自給自足。

隻有這樣,北方籍貫的官員才不用看南方官員的臉色過日子。

“呼……”

如此想著,站在城牆的朱高煦呼出一口濁氣,將目光從那朗朗讀書聲的書院挪開,投向了鬆花江對岸的茫茫山嶺之中。

這時,他身後也響起了腳步聲。

他轉頭看去,果然見到了他想見到的人。

“殿下,草民來晚了……”

跟著亦失哈出現在朱高煦身前的,正是從江南風塵仆仆趕來的楊彬。

麵對他,朱高煦也示意兵卒們抬出椅子給他,自己也順勢坐在了椅子。

“你來的有些晚了,如今都五月初九了。”

“道路崎嶇,加帶的貨物比較足,在遼東都司耽擱了一陣時間,請殿下見諒。”

楊彬訴說著自己的不容易,如他這樣的行商並不能隨便去任何一個行省,哪怕有朱高煦的渤海王府令牌也不行,所以他必須采買一些貨物來到遼東輸邊販賣。

處理這些貨物耽擱了他不少時間,但也賺取了不少錢糧。

“去過倉庫沒有?貨色如何?”

朱高煦沒有追究楊彬晚到的責任,而是談起了正事。

聞言的楊彬也深吸一口氣:“已經看過了,成色有好有壞,但數量卻足夠龐大,恐怕草民難以一口吃下。”

楊彬感歎著朱高煦的手筆,而朱高煦也笑了笑,側目透過女牆看到了吉林城外的熱鬨景象。

在那城外,數百頭耕牛與挽馬正在與數千健婦開荒,而被他們開出的田地已經不少於三千畝了。

在等待楊彬到來的這一個月裡,朱高煦可不是什麼都沒有做,首先就是接收了遼東都司派人送來的物資,其次是將手中多餘的糧食儘數用作貿易。

八千餘石糧食和一千斤茶,一千口鐵鍋在亦失哈兩頭跑的情況下,很快換得了三百頭耕牛,一百五十匹挽馬,以及三千餘張各類毛皮,二百斤人參。

如果加從善出堡陸陸續續換來的毛皮,眼下的府庫中可以拿出四千多張毛皮和三百斤人參。

前麵的牛馬是朱高煦用來開墾荒地,運輸水泥原料的。

但是後麵的毛皮和人參就是單純用來貿易的貨物了,因為弗提斤城和牛馬毛皮都被朱高煦買了個乾淨,因此今年遼東許多商人都買不到足數的毛皮和人參,這點楊彬是知道的。

不過他沒想到,自家殿下居然能吃下那麼多毛皮,顯然是拿出了自己全部的歲俸。

一想到自己要接手這麼大筆生意,楊彬就忍不住擦了擦額頭並不存在的汗水。

對此朱高煦也笑道:“我說過,你讓了我鹽引的利,我日後一定會還你,如今就是還伱的時候。”

“這四千餘張毛皮和三百斤人參若是拿到江南販賣,以去年的價格起碼能賣出兩萬八千貫,我收買這些毛皮和人參花了三千貫左右,因此可以賒賬作價兩萬貫賣給你。”

朱高煦的這番話是楊彬沒有想到的,畢竟如果沒有朱高煦,以他楊彬以前的門路,頂多倒賣幾百張毛皮就算壓了棺材本了。

如今朱高煦大手一揮,不僅準許自己賒賬,還直接讓出八千貫的利給自己。

這麼一筆大利,放在平日裡,卻是楊彬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八千貫,哪怕除去製作成衣成本,他也能淨賺七千七八百貫,足以在南京城買下好幾條街。

楊彬不是傻子,朱高煦讓出這麼多的利,自然不可能是單純的回報他,因此他小心翼翼的詢問道:

“不知殿下有什麼需要草民幫忙的地方?”

“糧食……”朱高煦單手撐在腿,身子往前探了探道:

“我要你把這兩萬貫錢分作兩半,一半帶回來給我,一半從淮安府和山東一帶買來糧食給我。”

“路的火耗隻要不超過三成,我都能接受,另外你再給我雇些五十名吏目,每人俸祿二十貫。”

朱高煦的話一經說出,楊彬腦中就跟著轉了一圈。

以當下的糧價,一萬貫錢起碼能買到兩萬八千餘石糧食,即便扣除三成火耗,也能將兩萬石糧食運抵吉林城。

想到這裡,楊彬連忙賠笑道:“殿下給予我恩惠,我怎麼還能讓殿下出著火耗的錢。”

“這樣吧,草民明日就帶著毛皮人參返回江南,八月末就能帶回糧食給殿下。”

說到這裡,楊彬又作揖道:“隻是糧食的數量太大,加從三萬衛到吉林城這一路不太平,因此希望殿下調兵護衛。”

“這個好說……”朱高煦看向了亦失哈:“你讓張純帶著二百兄弟陪著楊善人帶貨物南下。”

他沒有讓林粟跟著楊彬南下,因為眼下的林粟還在學習中,反倒是張純可以借這個機會去南邊走走。

“既然如此,那草民告退……”

楊彬知道朱高煦這樣的存在日理萬機,所以在生意談好後沒有繼續留下,而是識趣的準備離開。

朱高煦見狀也讓一名兵卒送他回住所休息,同時在他走後對亦失哈詢問道:“水泥場如何了?”

“回殿下……”亦失哈作揖回答:“如今每五日驅馬隊前往三處礦場拉運料子,每次可拉回五百石料子。”

“當下場中雇了二百個健婦,使用六十頭牛拉拽,每日可以研磨配置出三千斤,每次料子可用二十五天,現在已經存了四萬多斤水泥了。”

“好!”聽到水泥的產量和存量,朱高煦臉也露出了笑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