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明等人見狀,乾脆開了城門,以至於末將還未上城牆便連忙騎馬從南門出逃。”
“渤海庶人!”卜萬與諸將聞言紛紛咬牙切齒。
他們的家人,可都還在大寧二十二衛城池之中。
朱高煦用這種辦法對付會州,會不會用這種辦法對付所有關隘?
一時間,眾人都將目光投向了卜萬。
他們雖然氣憤,可誰都不想見到自己家人的屍體。
況且,燕山防線本就北有胡兵,南有燕軍,東麵還有渤海軍。
眼下南北被燕軍與渤海軍拿下,他們徹底成了孤軍。
鬆亭關內儘管還有足夠三個月吃的糧草,可這又能堅持多久?
投降的想法在眾人腦中出現,甚至不止是他們,就連卜萬都動搖了起來。
卜萬與吳高不同,他並非出身淮西,也不是什麼大家族,因此與他沾親帶故的隻有大寧城中的十幾口人。
現在大寧被拿下,他若是還繼續抵抗,天知道朱高煦會怎麼對付他。
況且,卜萬並不認為自己能憑手中萬餘人擊敗朱高煦。
“全軍出北關,再給渤海郡王送去消息……”
許久之後,卜萬閉上了眼睛,艱難開口。
“是。”得到了卜萬的回答,眾人反倒鬆了一口氣。
卜萬最終還是投降了,如此一來他們的家人也就可以保全了。
隻是就這樣被人擊敗,所有人心裡都不好受。
“嗚嗚嗚……”
不多時,伴隨號角聲響起,鬆亭關內明軍儘數出城,先前逃回的李遠也一臉忐忑的受命前往北邊,將鬆亭關願意投降的消息給帶朱高煦。
北上一個時辰後,他終於看到了那遮天蔽日的紅底黑邊朱雀旗,更看到了在大軍之中被裹挾,乘坐板車前來的許多婦人、少年與孩童。
見狀李遠連忙下馬,解下了自己的佩刀後,摘下頭盔抱著走到己方陣前,以表示自己無意為敵。
隻是一字時,百餘名騎兵便從那隊伍之中衝出,包圍了李遠等人。
“我奉卜都指揮使之命,前來投降,請渤海郡王勿要為難我們的家人。”
李遠硬著頭皮開口,包圍他們的渤海精騎聞言,很快便將消息帶往了後方。
很快,乘騎黃驃馬的朱高煦便帶著人出現在了李遠麵前。
李遠上次北巡時見過朱高煦,至今印象深刻,畢竟像他當時抱摔野馬的場景太令人震撼。
“會州衛指揮使李遠,參見殿下……”
李遠低下頭半跪作揖,卻見朱高煦下馬扶起他:“先前你走了,我還以為你是瞧不上我,眼下看來,你是來勸卜萬他們了。”
朱高煦自己開口為李遠解圍,這讓李遠麵紅耳赤,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瞧他這模樣,朱高煦也笑道:“你的家人我也帶來了,去與他們團聚吧。”
拍拍李遠後背,朱高煦讓人讓開一條道,示意李遠自便。
李遠見狀也羞愧開口道:“卜都指揮使已經帶全軍出城,等待殿下受降。”
“好,我知道了,此事當記你一功。”朱高煦再拍了拍李遠,李遠見狀也羞愧轉身上馬。
他沒有去看自己的家人,而是往南邊去彙報消息去了。
瞧見這情況,朱高煦也對旁邊的千戶官開口道:“你帶著一千弟兄南下,與他一起去接手大軍。”
“是!”千戶官應下,不假思索的就帶人跟上了李遠,並且派人向後方隊伍繼續招人。
待他們走後,朱高煦也翻身上馬,帶著隊伍不緊不慢的往南邊去。
他並不擔心卜萬會伏擊自己,畢竟李遠已經看到了自己攜帶了諸將家人,除非卜萬敢帶兵把自己部下的親人都殺死,不然就沒有膽子進攻自己。
放下心來,朱高煦開始帶著隊伍繼續往南進軍。
自坑殺了哈剌兀那上千人,斬獲胡兵首級三千餘級後,他沒有貿然再繼續北上追擊兀良哈諸部殘兵,而是南下返回大寧,同時分兵三千給了朱權、趙牧、陳亨三人。
四部兵馬攜帶守將家眷,隻是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便招降了大寧二十二衛,如今隻要再拿下卜萬這手頭上的一萬四千人,那大寧便隻剩下了還不知道消息的陳嵩所部。
隻要拿下他,那遼西的南兵便會驟減至一萬二千人。
屆時吳昇與吳壽安要麼投降,要麼乘小船出逃,不管怎麼做,他們都難以守住遼西。
橫在燕軍與渤海之間的最大阻礙很快就會消失,屆時自己就可以安心籌備戰船了。
他敢於設想渡海進攻登萊,自然是有絕對把握的。
首先遼東與渤海的漢兵多是江淮、山東一帶調到關外的沿海子弟,他們熟悉大海與江河,隻要戰船足夠穩定,火炮足夠強大,南軍的水師根本無法對付他們。
至於渡海南下的路線,這點老朱早就為朱高煦製定好了。
洪武四年,老朱就派人親自規劃了從山東登州渡海登陸金州的路線,並任命馬雲、葉旺為指揮使,率一萬明軍從山東登、萊兩地渡海在遼南金州登陸。
既然他們可以,沒道理自己不行。
如今自己隻要按照原本的航道走,並在期間拿下金州與登州之間的皇城諸島便可。
不過一百五十裡的距離,期間還有皇城諸島可以依靠,建設炮台,朱高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隻是他能想到從金州渡海,並且知道路線,這就代表南軍更清楚、更了解。
所以他必須加快打造戰船,趁南軍把南邊圍剿倭寇的水師調往北方前,提前拿下皇城諸島,建設炮台。
如此想著,朱高煦也漸漸看到了在山川河穀之中等待受降的卜萬大軍。
上萬人幾乎站滿了不足一裡寬的河穀,而卜萬等人也脫下了甲胄,在陣前等待受降。
朱高煦策馬上前,在與卜萬四目相對時笑道:“卜都指揮使,彆來無恙。”
麵對朱高煦的問好,卜萬低下了頭,他根本不知道與朱高煦說什麼,難不成厚著臉皮說二人當年北巡的事情?
“爾等家人皆在陣後,所有大軍即可開拔向北,入大寧後便能知道我渤海對大寧政策。”
朱高煦沒有過多去說自己的政策,一來眼下大軍剛剛投降,若是有人慫恿,那一萬大軍很有可能會嘩變。
倒不如安排他們北上,等他們回到大寧各衛州所後,自然會知道渤海的政策是什麼。
聞言,卜萬等人帶著大軍在兩千渤海精騎的看管下開始北上,朱高煦也帶著自己的一千人進入了完好無損的鬆亭關內。
在那千戶所的中堂裡還擺放著燕山防線的沙盤,以及《糧冊、《魚鱗圖冊、《軍籍冊等文冊。
朱高煦坐下慢慢翻看,並派人向南邊去通知了防備鬆亭關的燕軍遵化守將。
這些文冊在他手中隻是大致一看,他便在腦中構建出了如何規劃大寧自給自足的計劃。
首先肯定是要按照原先所規定的一萬五千軍戶及其家人駐守大寧,這算下來,口數差不多是一萬五千人到七萬人左右。
這七萬人需要分布在大寧二十二衛三所八關,並將當地的二十一萬餘畝耕地均分來自給自足。
算下來,差不多就是每人最少三畝耕地,產出的話大寧比遼東略高,能有每畝七鬥實糧,也就是三畝合計產出實糧二石一鬥。
這點糧食,頂多也就能維持當地的人不會被餓死,因此自己必須得要鼓勵他們開荒。
大寧的牲畜情況朱高煦也看過了,有四千餘頭耕牛,六千餘匹挽馬、騾子。
那六千餘匹挽馬和騾子,眼下都被劉嵩帶往了廣寧的義州,屆時拿下劉嵩,可以將這近萬畜力按照戶口分給大寧百姓。
一頭耕牛一家人,隻要不收取賦稅,並且還補貼些糧食,那都不用鼓勵,他們自己就會自發開荒。
“一萬五千兵馬……”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盤算著,隨後坐直開始研墨書寫。
算下來,大寧的軍餉是三十萬石軍糧,十二萬貫軍餉,以及棉花、布匹、鹽等東西。
至於大寧百姓的開口,按照每人每日二斤來算,每年是三十四萬石。
二者合計,便是七十四萬石,算上大寧的產出,自己隻需要補貼六十萬石就足夠,比起洪武年間二百四十萬石,負擔減輕了太多太多。
不過大寧這邊壓力是減輕了,可遼東那邊壓力就增加了。
從大寧出發前,朱高煦就與趙牧他們大致盤算過,吉林城能自給自足不假,可大寧人口遷移去遼東後,遼東就有人口六十八萬人。
這六十八萬人還隻是大部分,遼西那邊還有不少於十二萬人,加起來也就是整個遼東人口八十萬。
這八十萬人每年需要消耗三百五十萬石,而當地隻能解決七十萬石,自己還得給遼東找補二百八十萬石。
如果加上裁減後的大寧、遼東戰兵與渤海軍的軍糧與軍餉,除大寧一萬五千守軍外,朱高煦還得再維持七萬五千人的規模,額外的軍糧、軍餉便是一百五十萬石,與六十萬貫。
全部加在一起,渤海的支出就是九萬軍隊,軍糧一百八十萬石,軍餉七十二萬貫。
再加上差不多一百萬百姓那四百八十萬石口糧,合計就是六百六十萬石,軍餉七十二萬貫。
這數額,差不多相當於洪武三十年大明軍屯、戶部財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這盤子越大,我反倒越貧困了……”
算好了帳,朱高煦反倒生出了一種想死的心。
他倒是充實了遼東人口,並且在這數量的遼東人口下,漢人恐怕能提前五百多年開發東北。
隻是他恐怕還沒開始開發東北,這東北這財政擔子就要把他壓死了。
以現在他手上的錢糧,頂多能把這擔子挑到九月,他要是不另想辦法,那他就等著財政崩潰吧。
揉了揉腫脹的太陽穴,朱高煦將目光投向了那沙盤上的北平。
“先從我爹那弄來一百萬石再說吧……”
《渤海紀事本末:“萬久在邊,又守土為國之功,甲申,上率兵奄至,萬不願與戰,遂降,俾領其眾”
《明世宗實錄:“甲申,上率兵至鬆亭,其關有官兵萬餘,然萬素仰上位,遂開城縛身,率兵遂降。”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