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理清稅製(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370 字 7個月前

第276章 理清稅製

“你說什麼?!”

涿州,當朱棣蹭的一下站起身來,站在衙門內前來傳信的張輔無奈再次回答。

“南軍換上了渤海的旌旗,看樣子是二殿下拿下京城,並且說降李景隆了。”

“那沒人來找你父親?”朱棣眼巴巴看著張輔,希望朱高煦派人來給自己個準話。

“回殿下,暫時並未出現,不過應該也快了。”

張輔作揖回應,朱棣聞言將目光放到了一旁老神在在的姚廣孝身上。

“老和尚,你說俺現在算什麼?”

“算是未來的皇帝吧。”姚廣孝口無遮攔,或者說不必遮攔。

“俺不信老二會那麼大方把皇位讓俺,他連火炮都舍不得給俺。”

朱棣陷入了自我懷疑,他為什麼就沒能想到朱高煦那樣的打法?

如果他想到了,那現在打進京城的就是他了。

隻是他想了想,朱高煦的打法最為關鍵的就是戰船,而自己壓根沒有戰船。

更何況,朱高煦有他幫忙牽製李景隆,可他如果想效仿朱高煦的打法,那朱高煦可不一定會幫他牽製李景隆。

“俺是不是得回一趟北平,把這消息告訴一聲徐妹子和老大?”

朱棣舉棋不定,可關鍵時刻,朱高煦幫他做了決定。

“殿下!”

張輔都沒退出去,南邊就又來了新的傳信人,不過這次的人是王義。

作為一軍統帥,由王義親自送來的消息不言而喻,所有人都注視著他。

他一路快走進衙門內,隨後作揖道:“招撫曹國公的是亦掌印,他還帶來了殿下的口信,說讓您快馬速下江南!”

“還真讓給俺啊?!”

朱棣一聽王義的話,立馬就詫異看向了姚廣孝,卻見姚廣孝嘴角含笑,低垂眉目手中盤算佛珠。

“讓就讓吧,俺先做幾年,過幾年再還給他。”

畢竟是皇位,雖然覺得這是意外之喜,但朱棣還是很高興的接下了。

“老和尚伱隨我一起去。”朱棣試圖叫上姚廣孝,可姚廣孝卻搖搖頭:“貧僧還是繼續在北平為好,事後隨王妃一起南下便可。”

“也可以。”朱棣臉上藏不住的笑意,轉頭便吩咐道:

“王義、張輔,召集燕府的老騎兵,俺們輕騎南下。”

“是!”聽到朱棣的話,二人當即轉身前去操辦。

見二人離去,朱棣也激動地來回渡步:“還得是老二好啊,俺沒白疼他,連皇位都能讓給俺,真孝順!”

他被幸福衝昏了頭腦,姚廣孝卻不得不給他澆一盆冷水。

“古人講投桃報李,殿下給予陛下皇位,陛下又該給予殿下什麼?”

姚廣孝改了稱呼,朱棣聞言也頓下腳步,站在原地思索了片刻。

“就老二著急收兵權來看,他想要的恐怕是兵權。”

“兵權這東西重要,俺卻可以給他,不過給他之前還得與他交交底子。”

朱棣還是擔心朱高煦會對朱高熾不利,姚廣孝瞧他這模樣卻什麼都沒說。

他雖然與朱高煦相交不深,可他能看出,朱高煦心高氣傲,根本不擔心有人威脅自己位置,更彆提毫無兵權的朱高熾了。

隻要朱棣彆放權給朱高熾,而是一開始就擺出態度,那朱高煦還是不介意給朱高熾一場富貴的。

在他看來,朱棣隻是關心則亂罷了。

等他真正南下抵達了京城,父子二人攤開事情來說,那自然就容易處理了。

姚廣孝這般想著,王義與張輔等人也前往了涿州,從中選出軍紀嚴苛的老燕府四千餘騎兵,並叫上了一眾將領。

翌日,二十餘萬南軍開始拔營解散,北邊的燕軍也緊隨而後開始解散。

一時間,兩岸歡呼聲不斷,所有人都在慶祝戰爭終於結束。

這場戰爭中他們失去了太多,有的失去了兄弟,有的失去了子侄,還有的則是失去了自己的袍澤朋友。

可不管如何,他們最終活了下來,並且總算可以平安回家了。

朱棣任命張玉為北平都指揮使,朱勇為山西指揮使,各自帶了兩萬燕府兵馬前往大同、開平等地防備蒙古人,而他自己則是寫了一封家書,隨後才帶著丘福等四千餘騎兵南下。

靖難之役的範圍,由於朱高煦的出其不意,成功被控製在了德州以北,泰山以東這兩塊區域。

經過戰事,這兩塊區域的人口說是減半也不為過。

當然,前者是因為逃難,後者是因為遷移。

不過不管如何,這場戰事所造成的民生、經濟損失,依舊被朱高煦給控製住了,隻要蠲免個三五年,當地便會有新的人口填充進來。

這還隻是簡單的蠲免政策,可如果要說人口虹吸,這玩意朱高煦可太熟悉了。

後世的許多政策,他隻要改的好,完全可以套用在這個時代。

趕在朱棣南下前,朱高煦利用鬱新的影響力開始招撫各省,對於距離遠的就好生勸慰,對於距離近的他就調兵乾涉了。

六千騎兵分成六隊分彆出巡,很快就從浙江、江西二省收到了許多投效奏疏,並有向外蔓延的態勢。

雲南、廣西、廣東對朱高煦的響應也很快,甚至比福建和湖廣、四川還快。

按照時間來推算,估計是朱高煦包圍京城的時候,他們就送出奏疏了。

這倒不是他們有多高瞻遠矚,而是這三個省基本都是朱高煦的人。

雲南的傅氏三兄弟,王家父子三人……

廣西的楊文、林粟,廣東的傅讓、張純……

這三個省完全沒有和他對抗的必要,不早些投效,三司衙門的官員真有‘被殉國’的可能。

興許是三省投效的事情太快,因此湖廣、四川也隻能跟著投效,福建則是走海運送奏疏投效。

一時間,長江兩岸一京九省儘數投效,便是北方的山東眼看事情不對也急忙投效。

李景隆投降的消息傳開後,地方上的吳高、李堅、盛庸等人都紛紛更換門庭,淮北、河南、山西、北平等地也紛紛送來奏疏。

在這樣的局麵下,唯有北邊的陝西四都司沒有來得及表態,但以宋晟和朱棣的關係來看,估計隻要宋晟點頭,陝西行都司和陝西三都司都會投效。

天下大局,此刻已經都在朱高煦手中掌握了……

“這底子,真厚啊!”

大教場小院內,朱高煦曾經居住的這個小院子,如今幾乎成為了一個小朝廷。

鬱新往這裡派了六部、六科、五府、都察院等數百名官員。

他們各自在朱高煦的小院附近尋了一個空曠的院子,就近辦公。

經過他們的整理,短短十日的時間,朱高煦就將建文年間的各類數據整理了個清楚。

此刻的他之所以感歎,也是因為老朱留下來的底子太厚了。

運河水次倉尚有一千六百餘萬石糧,各省常平倉尚有一千三百餘萬石糧,各地衛所儲備倉還有七百六十餘萬石糧,在京尚有七百餘萬石糧。

這些種種相加,經過了一年靖難之役的消耗,朱元璋留下的儲備糧食還有近四千五百餘萬石,在京及地方府庫儲存銅錢四百餘萬貫,其它各類雜物折色價格約七百萬貫左右。

這還隻是財政上留下的底子,還有軍事上留下的底子。

靖難一年,明軍戰兵從洪武三十一年的計內外一百一十八萬六千餘人,降低到了九十七萬七千餘人,陣亡和解散近二十萬人。

雖然死傷也很多,但相較於靖難之役的死傷五六十萬來說,這二十萬中還有五萬左右是被解散,真正死傷的隻有十五萬人左右,還算可控。

唯一不太妙的就是戰馬數量,洪武三十一年全國起碼有五萬八千餘匹軍馬,可如今朱高煦推斷不會超過四萬匹,幾乎銳減三分之一,因此馬政必須得改良提升。

軍事和財政,朱高煦隻抓這兩點,隻要抓住這兩點,他的地位就無人撼動,朱棣也不行。

因此他看著文冊上的情況,當即開口對站在他麵前的戶部官員說道:“天下戰死者十五萬餘多,其中有不少是戰死西南,不少死於靖難,但不管如何,他們始終都是為了自己的大明而戰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