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窮途末路(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048 字 7個月前

第332章 窮途末路

“上天之德,好生為大,人君法天,愛人為本。四海之廣,非一人所能獨治,必任賢擇能,相與共治……”

永樂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朱棣出塞之前,他還不忘寫了一份聖旨,準備將自己的治國理念宣告群臣,以此表示他雖然遠離廟堂,可依舊關注廟堂的一舉一動。

奉天殿前的華蓋傘下,朱高煦聽著鴻臚寺卿說完一切,這才站在金台前開口道:

“陛下遠在漠東親征,仍不忘朝政,爾等身處京城,理當進行理政,切勿行小人齷齪之舉。”

“近來不少官員都被檢舉貪汙受賄,孤希望爾等之中都是清白之人,清白之身。”

“即便不是清白之身,也可以早早更正,以免牢獄之災。”

“臣謹遵教誨……”

朱高煦說罷,群臣紛紛作揖行禮,而他也繼續道:

“六部準備草擬,即日起遷徙南直隸、江西、浙江、福建等無土地之民前往河南、安南等地開荒。”

“戶部批條子,免流民一年賦稅,並可憑朝廷下發的條子,在當地縣衙兌開荒口糧,或領取熟地。”

“若是開荒,便每人每月可憑著條子兌四鬥開荒口糧。”

“此外,調稅務司一千稅務郎入河南核實維護此政,凡是有包庇貪汙行為之人,三族皆流放肇州。”

由於安南遷徙人口工作一直進展不是很順利,朱高煦也不得已開始強行移民百姓。

這政策下發下去,提到名字的各地衙門即便再怎麼不情願,可為了避免稅務司派人調查,還是不得不強征些百姓南下安南,北上河南。

這樣的政策對那群安居樂業的無土地流民不公平,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他們的犧牲隻能靠朝廷的開荒口糧來彌補一小部分了。

維護好開荒口糧的事情,成為恢複河南民生的重中之重。

至於安南,雖然那邊還沒送來具體的《黃冊》和《魚鱗圖冊》,但當地無主的耕地數量恐怕已經多得種不過來了。

遷徙去安南的百姓,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已經被開發的城鎮,不會有染上瘧疾和疫病的風險,完全可以直接從交趾都司手上領取無主耕地,直接生產。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說免一年賦稅,因為移民過去就有熟地可以耕種,並且由於安南的氣候問題,移民也不用熬什麼寒冬,一年可以種三季,這是北方比不了的。

交趾、河南、遼東這三個糧倉如果都能開發出來,那遷都北京對南方來說負擔就不算大,陝西和雲南的負擔也會減輕。

曆史上明朝隻開發出一個河南糧倉,結果還因為中後期的丈量問題而無法獲知河南的真實土地實力。

同樣麵對旱情,西北的陝西挺了不到一年就民變了,河南還在過著隨禮都要隨數十文的舒坦日子。

要不是崇禎三年的大旱災波及太大,緊接著又來了蝗災和流民,河南說不定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現在朱高煦大力修建水壩、堰壩、束水閘,為的就是讓黃河安安穩穩的不要決口。

隻要黃河不決口,河南的開荒工作一定會非常順利,畢竟現在河南的問題是人不夠,而不是地不夠。

況且這些土地已經經曆了幾千年的精耕細作,拋荒不過就是這一二百年的事情罷了。

論開荒,它們可比渤海和遼東容易多了。

沒有樹根、石頭這些礙事的東西,一個熟手一個月就能開墾出一畝熟田,入冬前翻翻土,來年就能耕種。

隻要有足夠的人,河南的大部分土地都能複耕,少部分隻需要重新修建水利設施就能恢複兩宋時期的狀況。

人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都代表了一種資源,而河南缺的就是這種資源。

與它一樣的還有北平,至於陝西則是得考慮土地承載能力。

自唐代世界範圍內降溫開始,降水線就開始不斷向東後退。

明代陝西的土地承載能力已經遠不如兩宋,更不如漢唐。

唐代陝西在天寶年間人口達到四百六十餘萬,但這隻是在冊的紙麵人口,並且當時關內道還有長安城這個人口百萬的負擔。

沒了長安後,即便沒有了河套,北宋巔峰時期的永興軍路、秦鳳路則是達到了七百餘萬。

明代陝西麵積比北宋大,但氣溫略降,可即便如此,按照晚明文人所說的各地真實人口是《黃冊》所記載三倍來算,明代陝西也養活了不低於七百萬人。

在天啟年間的旱情爆發前,陝西就已經有了民不聊生的情況發生,糧價隻有臨近河南與四川的地方還算低,其餘地方糧價都比關東要高出太多。

大明在陝西及甘肅有二百三十餘萬口,但這個數據是洪武二十六年所記載的,距離如今已經有十一年了。

十一年時間,誰也不知道陝西和甘肅有多少人口。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陝西和甘肅的人口民族比例是極不合理的。

就朱高煦與朱棣治理大明以來的三年時間裡,陝西和甘肅先後爆發了二十六次韃官和色目官員的叛亂。

這還是能呈奏到他們麵前的次數,在五軍都督府那裡恐怕更多。

色目與蒙古人在西北占據半數都算保守了,真實情況恐怕要更多。

遷徙西北色目、蒙古百姓入關東,甚至江南,然後遷徙漢人前往當地,這才能慢慢解決當地的問題。

“此外,遷徙色目、蒙古等百姓前往山西、湖廣、山東等地。”

朱高煦補充結束後,便不等群臣開口,直接示意鴻臚寺卿退朝。

“退朝——”

“殿下千歲……”

群臣似乎早就習慣了朱高煦專斷獨行的朝會方式,也沒有人會來說他的不是,因為說他的人,已經被朱高煦利用陳瑛、紀綱二人給處理了。

洪武年間四大案的老味道,似乎又在南京空氣中飄散了起來。

乘坐金輅,朱高煦返回了春和殿,朝臣們則是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

他們有的走出宮去衙門辦事,也有的去文華殿班值,總之就是不想在奉天殿廣場上站著。

廟堂的氣氛讓他們渾身不自在,甚至不由得懷念起了朱棣執掌朝會的時期。

此時此刻,希望朱棣早些結束北征,返回江南的官員是越來越多。

不提他們的想法,返回春和殿的朱高煦便投入了處理政務之中。

一百六十餘本奏疏批閱起來耗費精力,各地發生的戰事、賑災、蠲免等事情都需要他過目。

“貴州的苗瑤叛亂是愈發頻繁了,看樣子是搶上癮了,不知道天朝火器之威了。”

朱批了一本貴州瑤苗叛亂的奏疏後,朱高煦便調侃一句,並對亦失哈開口道:

“讓顧成率兵奔赴貴州鎮壓叛亂,另在渤海、遼東訓練十個火炮營。”

“殿下,十個是否太多了?”亦失哈詢問朱高煦,畢竟一營三千人,十營就是三萬人。

如今關外雖有二百餘萬百姓,但男丁也不過就九十幾萬,一下子募走三萬人,確實有些太多了。

“不多,十個剛好足夠。”朱高煦搖搖頭,並讓亦失哈調撥錢糧給關外。

“戶部那邊,今年秋稅征收彙總後,再調山東、北平二地八百萬石稅糧給遼東。”

“若是鬱新說太多,那就告訴他朝廷明年要遷徙人口充實漠東,這些錢糧之中大部分都是為漠東準備的。”

“其次,兀良哈驅逐後,將兀良哈禿城更名,並設為大寧都司治所,再置三個府,三個衛。”

“衛所軍戶充實後,其餘發配當地的就地開荒為民。”

“衛所和府的名字,如果陛下有興趣,便讓他來取名,沒興趣就由我來弄。”

說罷,朱高煦將此事翻篇,繼續開始處理奏疏。

在亦失哈的圍觀下,那一百六十餘份奏疏並沒有為難朱高煦太久,從辰時(7點)到下午的酉時(17點),所有奏疏被處理乾淨,這讓亦失哈反應了過來。

“殿下,您差派給了北邊奏疏?”

“我總不能獨斷朝綱吧,陛下是天子,理當處理奏疏。”

亦失哈才說完,朱高煦便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去把赤驩牽來,我練練馬術。”

“是……”聞言,亦失哈苦笑無語,而與此同時遠在數千裡外的朱棣卻懷疑人生。

“今日的奏疏怎麼這麼多?”

兀良哈禿城內,朱棣看著已經處理完的九十多份奏疏,以及還沒處理完的二十幾本奏疏,不由得質問起了派送奏疏的官員。

“回陛下,這是太子定下的,陝西、山西、北平、河南四省的奏疏都在這裡了。”

“荒謬!”朱棣聞言立馬將朱筆摔向了那官員,直接開口道:“陝西和陝西行都司的奏疏送去南京,河南的也是。”

“日後俺這邊,隻收山西和北平的奏疏!”

“臣領旨。”官員匍匐應下,隨後將朱筆撿起來遞給王彥。

王彥將朱筆拿給旁邊的小太監清洗,自己則是換了一支朱筆給朱棣:“陛下,殿下此舉也是為了讓您放心。”

“俺現在在打仗,奏疏不宜太多,他給俺送這麼多奏疏,俺怎麼打仗?”

王彥一勸,朱棣更氣憤了,不由得說道:“父子之間還用這樣?”

“俺看他就是想要偷懶!”

朱棣生氣叫罵著,那罵聲也傳到了木屋隔壁的臨時殿閣處,被解縉等人聽了個清楚。

解縉等人聽聞他的罵聲,不由得覺得手中毛筆都輕盈了許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