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舊人將去
“嗚嗚嗚——”
冬月末,在大明百姓已經準備歡迎臘月的時候,距離大明數萬裡外的海疆上,鄭和與楊展也率領下西洋艦隊來到了曾經荒蕪的昆侖角。
在望遠鏡中,曾經荒蕪的昆侖角,眼下已經修建起了規模不小的碼頭,岸上不遠處的丘陵上,幾座夯土石砌的城池,以及旁邊綠色的作物十分惹人注目。
當大明的號角聲在海上響起,鄭和便在望遠鏡中看到了一股腦從城內跑出,激動來到碼頭上揮手的己方留駐將士。
“一千人在這樣的地方待兩年半,也是難為他們了。”
“確實,我們來晚了……”
站在甲板上,已經三十八歲的楊展眺望前方,鄭和也感慨頗深。
兩人率領部份將士更換了坐船,因為昆侖角的碼頭顯然沒有預期修建的那麼大,停泊不下經過更新換代後的六千料寶船。
三千料以上的寶船、馬船紛紛停泊在海上,將士們更換三千料大福船前往了南昆侖港。
“大明萬勝!!”
上岸的將士越來越多,從最開始的千餘人,到後來的數千人。
做完這一切後,眾人補充了足夠多的淡水,隨後留下一個千戶繼續留駐昆侖角,剩餘七千人乘風破浪,繼續向著他們的目的地東洲進發。
鄭和與楊展感動,大手一揮:“換,都給換上最新最好的!”
在他們出發東洲之時,大明朝也迎來了期盼一年的正旦新春。
十稅一的政策,加上都察院巡察禦史的增加,外調的吏員們終歸還是需要在意飯碗,而普通百姓也因為這些吏員是流吏,不擔心日後來自本地的報複,因此大膽彈劾。
期間,他們也需要前往麻林地購買糧食,不過長期飽一頓餓一頓的生活,還是在這片土地留下了一百六十二條生命。
伴隨著戰船靠岸,鄭和與楊展紛紛上岸,與岸邊的將士們熱情擁抱起來。
看著距離自己越來越近的大明戰船,岸上的明軍紛紛狂歡。
“我的刀都斷了,給我換把刀!”
這群二十三四歲的小夥子,如今看上去如三十多歲般滄桑。
一如往年,由於吏治整頓,凡是執行了新政的地方,雖然不敢保證沒有官吏貪汙腐敗,但下限總歸是比未執行過的地方要好上許多。
“王麻子,把你的新衣服給我穿!”
當地土地貧瘠,畝產僅有五鬥實糧。
現在的昆侖千戶所已經將最艱難的時期渡過了,城池足夠容納五千人生活,城外開辟有三千二百餘畝耕地。
洪武年間都察院設左右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左右僉都禦史,以及地方上十三道的監察禦史一百一十人。
原本這群人以為留駐的朋友兄弟會熱淚盈眶,卻不想這群家夥直接把目光盯上了船上的一箱箱貨物。
這些耕地主要種植小麥,其次就是從返航先遣隊船上獲取的土豆、番薯、玉米、番茄等等作物。
雖然是笑罵聲,但聽得讓人鼻頭一酸。
不止是他們,所有上岸的明軍都和他們熱情擁抱了起來。
這次下西洋艦隊在為波斯衛、木骨都束、榜噶喇等千戶所換防將士後,成功抵達昆侖角的兵馬僅有八千餘人。
千戶官聞言,也將這兩年半發生的事情與鄭和他們做了個總結。
楊展召來了駐守昆侖角的千戶官,與他溝通過後,宣布了他們這千戶弟兄可以返回大明,休整三年的好消息。
兩年半的時間過去,曾經嶄新的鴛鴦戰襖已經變得破舊,打上了許多補丁。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等楊展返回昆侖角時,已經是臘月的最後兩天了。
永樂新政開始後,兩京設十五名監察禦史,各省各設十名監察禦史,監察禦史抬品級為正六品。
這其中,不乏留駐將士的袍澤、朋友、兄弟。
雖然人數減少了,但艦隊規模卻沒減少太多,畢竟鄭和他們這次要前往東洲運送足夠的貨物返回大明。
“大明萬勝!!”
得到兩人的軍令,眾人紛紛喝彩,隨後便在碼頭上開始了更換衣服鞋子的場景。
“給我……”
正因如此,他們才扛過了最為艱難的第一年,並利用這一年時間,在昆侖城四周開辟了數百畝耕地。
昆侖角千戶官劉湍是燕府廣寧伯劉榮的嫡長子,在過去的兩年半時間裡,他與昆侖角一帶的土著人溝通,並建立了長期貿易。
楊展已經確定西海岸有部落,可以為他們補充足夠的淡水和水果、蔬菜,鄭和也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為昆侖城開辟了七百多畝耕地。
“大明萬勝!!”
他們用當初鄭和留給他們的鐵料打造兵器,製作長刀給這些土著,換取大量的牲畜和水果。
雖然水果豐富,可長期缺乏穀物的生活,還是讓駐紮在這裡的將士們骨瘦如柴。
“好了,你們可以換防,隨時準備返回大明了!”
鄭和聞言,也不著急前往東洲了,而是率領上岸的五千餘將士幫忙開墾荒地,同時與楊展商量,由楊展率領海上艦隊先一步前往昆侖洲的西南海岸,確認當初王任他們經曆過的那些部落是否還存在。
“劈裡啪啦……”
“給我鞋子,我他娘穿兩年草鞋了!”
一千留駐明軍的數量明顯減少了許多,不知道是因為疾病,還是因為其它。
監察禦史之下,又有正八品巡察禦史,日常職責就是巡察地方各縣鎮村,每名監察禦史下有二十到三十人不等的巡察禦史。
也就是說,當下的都察院已然成為一個龐大的機構,尤其是兩千餘名巡察禦史,幾乎就是各地貪官汙吏頭頂懸著的利刃,時不時就會落下。
要知道當下的大明經過了幾次開疆拓土,但治下也不過才一千六百餘縣罷了。
對於兩千多名巡察禦史來說,這一千六百餘縣根本不夠分,要麼就是多人一組調查府治,要麼就是分散開來,去巡察下麵的集鎮、鄉村。
巡察禦史有自己的任務,兩年沒有成績就會被調派地方為官。
正因如此,這兩千多名巡察禦史為了完成任務,隻能在地方上來回調查,地方官員也將他們稱之為瘋狗。
“這群人一直彈劾巡察製度,你覺得是巡察製度不好,還是他們害怕?”
春和殿內,朱高煦坐在位置上端起茶杯詢問麵前的夏原吉。
作為吏部尚書的夏原吉聞言頷首:“巡察製度是好的,但您給他們下任務,每兩年必須達標,這就容易造成冤假錯案。”
“這樣的氣氛,讓各地官員人人自危,從而做事小心謹慎,偏向保守。”
“不過……”夏原吉頓了頓,又補充道:“這樣的風氣,對於百姓來說倒是一件好事,就是不知道能維持多久。”
他覺得巡察製度有利有弊,朱高煦也是這麼覺得的,因此他抿了一口茶水後便放下茶杯道:
“任何政策執行不好都是雙刃劍,因此我才會在巡察禦史彈劾後,設置京審製度。”
“雖然麻煩繁瑣,但總歸能減少部分冤假錯案。”
京審製度,就是派京城官員前往地方,在某段時間提審官吏,經過調查後判定是否違反《大明律》。
如果沒有,屬於冤假錯案,那彈劾的巡察禦史就會遭受懲罰,一般就是降職一級。
當然,如果被彈劾的人背景大,能把京城派來的人也給收買,那巡察禦史便要遭受委屈,因此京審製度中派遣的官員,通常都是比較正直,與任何黨派沒有關聯的官員。
“過去幾年裡,浙江、江西的官員胥吏被彈劾不在少數,大多都已經緝拿歸案,而他們空懸的位置,也由新政官員頂替。”
“你幫我算算,現在浙江與江西,有多少官員是支持新政的,有多少是反對的?”
朱高煦詢問夏原吉,夏原吉聞言卻不假思索的回應道:
“其實官員們都支持朝廷的新政,但他們卻不能明目張膽的支持。”
“朝廷要掃除天下胥吏,本意也就是掃除地方上的豪強士紳。”
“對於流官來說,他們治理地方最大的阻礙,其實也是這群人。”
“不過要是朝廷沒能清掃乾淨,被抓住把柄的官員們,難免會後怕。”
夏原吉的意思挺簡單,那就是地方官員和地方豪強士紳有勾結,互相有把柄是正常的。
現在朝廷新政的推行,是要一杆子的把地方官員和豪強士紳都打死,所以阻力比較大。
可如果改換方向,隻打死地方上的豪強士紳,讓皇權可以下到鄉鎮,同時保留地方官員的一切,那地方官員自然會選擇支持朝廷。
如果一開始就這樣做,那新政早就在大明全麵推行了。
這一點,朱高煦自然也知道,但他可不準備和這群地方官員妥協。
就洪武年間的幾場大案來說,朱高煦發現對官員越妥協,他們隻會越來越蹬鼻子上臉。
老朱的南北榜案本意是不想鬨大,結果這群人就以為老朱不行了。
事實證明,老朱當時確實不太行了,但之所以這群人敢於跳梁,還不是因為老朱多年沒有對他們下手,一直在整理淮西勳貴的事情。
但凡老朱對這群人足夠狠,朱高煦就不相信這群人還會膽大的一直跳梁。
《黃冊》、《魚鱗圖冊》數額多年不變,或者幾乎沒變就是對老朱的試探。
作為一個皇帝,人口、軍隊、財政是必須要掌握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