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舊人將去(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059 字 9個月前

想要清楚這些,就必須整頓好吏治,所以朱高煦才會做第一個大規模派遣流吏的人。

本土豪強士紳走出的胥吏,即便被百姓彈劾,他也能依仗自己在本地的實力對百姓進行報複。

可流吏不行,流吏的權力都在他身上的那層皮上。

隻要這層皮被扒下來,曾經他引以為傲的各種人脈都會坍塌。

旁人也不會為了他一個平頭百姓去報複另一個平頭百姓,除非他出的價錢更高。

“新政的事情我不會改,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的事情我也不會做。”

朱高煦給出了夏原吉答案,夏原吉聞言欲言又止。

在旁人看來,他隻是朱高煦手中的棋子,但他十分清楚,旁人這麼看,是因為朱高煦把自己保護的很好。

不止是他,就連黃福、亦失哈也是如此。

朱高煦麾下文臣中,稍微露出鋒芒的便隻有率領新政派站在廟堂的孫铖。

“半月前,黔國公和曹國公已經開始對廣西土司改土歸流。”

“大藤峽和地方上一時間冒出的叛軍不下十萬,但以他們倆的手段,想降服這裡並不困難。”

“我現在在意的,唯有錢糧之事。”

朱高煦一直沒有輕視李景隆,雖然他打不過朱棣,甚至被朱棣壓著打,但他也僅僅是打不過朱棣他們幾個罷了。

朱元璋臨終前留下的四個統帥分彆是朱棣、宋晟、沐春、李景隆。

李景隆打不過前麵三個,但打其它人就是手拿把掐,這點從他過去十幾年在廣西平定土司的功績就能看出。

廣西土司實力並不弱於貴州土司,畢竟從南宋開始,安南就一直在廣西扶持土司,因此當地土司實力也算深厚。

之所以現在才能拉出十萬兵馬,主要原因就是楊文、李景隆、盛庸的多重打擊。

在朱高煦看來,以當下的速度,最多三個月,就能結束叛亂,唯有大藤峽的瑤苗叛亂比較難以收拾。

這地方在曆史上鬨了二百五十餘年,直到天啟年間才被徹底鎮壓漢化。

對於這塊地方,朱高煦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但所需要的兵力也不多。

隻需要讓盛庸領兩衛兵馬日常巡查,打擊當地盜寇,用不了十年就能把當地苗瑤給徹底鎮壓,不敢再造次。

隻是這麼一來,大明每年就需要在當地固定一筆開支了。

朱高煦提前與夏原吉商量,意思就是讓他回去和郭資討論討論。

“錢糧之事倒也不用擔心,艦隊兩次下西洋帶回的香料,至今還未處理完全。”

“以每年處理五百噸來算,起碼需要三年才能處理乾淨,每年能收獲二百萬貫。”

夏原吉彙報了香料的事情,朱高煦聞言也頷首,對於夏原吉主管吏部,兼管戶部的結果十分放心。

他正準備說什麼,卻見殿門的班值太監突然走了出去,片刻後走回來,臉色有些猶豫。

他朝自己這邊走來,並在見到自己注視他後,走入偏殿內跪下。

“殿下,涇國公府傳來消息,涇國公剛才薨逝了……”

話才說出,朱高煦便突然起身,腦中閃過了陳亨的那張臉龐。

靖難之後,陳亨就常年閉門不出,隻有他的長子陳恭、次子陳忠,以及幼子陳懋還時不時出現在朱高煦案頭的奏疏中。

當下,這三兄弟一個在西北、一個在北方,一個在西南,僅有子嗣在陳亨膝下儘孝。

恍惚中,朱高煦反應了過來,卻也極快鎮定道:“召都督陳恭、都指揮使陳忠、都督陳懋回京守孝。”

“這……”聽到朱高煦的話,守在一旁同受震撼的亦失哈迅速反應過來,連忙開口道:“殿下,陳忠還在廣西的戰場上。”

“西南有黔國公他們在,不會出什麼事,調陳忠北上,另外把陳亨的消息傳去北平給陳懋時,也給父親送去消息。”

朱高煦解釋過後,亦失哈便不再多說什麼,隻是按照他說的去做事。

夏原吉見氣氛不對,也起身作揖:“臣告退。”

“嗯,你先回去吧。”朱高煦現在滿腦子都是曾經在大寧城演戲的那個小老頭。

他與陳亨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如果沒有他交出大寧兵馬,自己也不會靖難如此順利。

隻可惜,陳亨不想夾在自己父子之間做選擇,所以才在靖難後選擇歸養府中。

“殿下,您也不用太難過,涇國公畢竟已經八十了。”

亦失哈見朱高煦還有些難過,不免安慰起他來,朱高煦聞言也稍微振作了些。

確實,如果不是他的話,陳亨估計會和曆史上一樣,在靖難第二年就因為傷勢過重而病逝。

自己的出現,讓他比曆史上多活了十二年,但……

朱高煦歎了一口氣,歎的不僅僅是陳亨,而是在歎洪武一朝的老將已經開始逐漸退場了。

從郭英到宋晟,再到現在的陳亨,這些老將一個個凋零,下一個又會是誰呢?

朱高煦兩世為人,說起心理年紀,也差不多快五十了。

到了這個心理年紀,能令他害怕的,除了壽命,便再無其他。

他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沒有做,因此對於死亡十分畏懼。

想到這裡,他看向了身旁的亦失哈,隻見亦失哈的兩鬢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居然已經開始泛白了。

“你才四十四歲,怎麼就開始變老了?”

朱高煦瞧著亦失哈,忍不住說出這句話。

亦失哈也察覺到自家殿下的目光,摸了摸自己的鬢角,不免笑道:“隻是頭發花白,如何稱得上老?”

“若是有朝一日殿下也親征,那奴婢依舊與當年一樣,與殿下上馬殺敵。”

亦失哈不服老,或者說他本來就不覺得自己老。

瞧見他這樣,朱高煦也稍稍安心幾分,隨後歎氣道:“涇國公的事情,先看看父親是什麼態度吧。”

“是……”亦失哈沒有反駁,畢竟陳亨在燕府與渤海兩派中比較特殊,他是因為朱棣才選擇幫朱高煦,但同時又與渤海諸將十分密切,所以對於他歸養,燕府和渤海都沒有什麼意見。

主仆二人對話結束,涇國公陳亨去世的消息也開始傳開。

北方,朱棣得到這條消息的時候,已經是正月初九了。

“陳亨……也走了嗎……”

站在北京紫禁城的宮道上,朱棣手裡拿著南邊亦失哈代筆寫下的書信,黯然失神。

站在他一旁的王彥也有些難受,鼻頭酸著回過頭去,擦拭了眼角後才回頭振作道:

“殿下的意思,是詢問陛下您準備如何處理涇國公薨逝後的安排。”

“……”朱棣沉默片刻,隨後才歎氣道:“追封涇國公陳亨為全寧王,賜諡號襄敏,其長子陳恭襲爵,朝廷輟朝一日。”

朱棣將自己的安排全部說出,王彥也連忙與人記下,將旨意發還了南京。

瞧著王彥做完這一切,朱棣沉默著在空蕩蕩的北京紫禁城中走動。

由於尚未遷都,北京依舊是行在,因此紫禁城內的奴婢除了之前調來的八百人,便隻有朱棣身邊的四百多人。

一千二百人放在比曆史上還要大的北京紫禁城裡,不管怎麼看,都顯得空蕩蕩的。

這樣的空曠,讓朱棣的沉默加重了幾分。

王彥清楚朱棣性格,知道他在傷感,便沒有打擾,隻是默默跟在身後。

直到日漸西斜,王彥才開口道:“陛下,紀綱已經押送解縉至德州,十日後便能抵達京城,您看……”

他想詢問朱棣是否要親自審問,可朱棣卻搖頭道:“三司會審,然後將他收押詔獄,或者……”

朱棣頓了頓,片刻後又道:“或者你問問老二那邊,他想要解縉這條命很久了。”

顯然,對於解縉的性命,朱棣已經不在意了。

王彥見狀作揖應下,朱棣也詢問起他:“張玉、孟善、丘福、火真他們幾人身體如何?”

不同於朱高煦的渤海諸將,朱棣麾下燕府派和洪武年間老臣年紀差不多,平均年紀五十多。

燕府的青壯派裡,也隻有張輔、孟瑛兩個可以挑大梁,前者三十七,後者二十九。

除了這兩個人,其它的燕府二代基本也就是千戶官、指揮使的水平罷了,連幾個將兵上萬的都找不出來。

興許是想到了這點,所以朱棣才會詢問自己舊部的身體如何。

隻是對於他的詢問,王彥卻麵色有些猶豫,最後才說道:“張玉和孟善他們這幾年身體一直不好,丘福與火真他們北征返回後,也先後開始生病,看樣子再上不得戰場了。”

“都老了啊……”朱棣感歎著,同時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不由詢問王彥:“我有白頭發沒?”

“陛下沒有什麼白頭發,至少比奴婢的要少。”

王彥如實交代,朱棣並沒有什麼白頭發,雖然已經五十三歲,但看上去頂多四十五六。

“俺也老了。”

朱棣這話意有所指,王彥不敢答話,朱棣也不追問,而是背負雙手,向著乾清宮走去,背影越來越小……,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