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環球航行(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476 字 7個月前

第442章 環球航行

“這是日後蒸汽機船和蒸汽機車的模型,您看看就是這樣……”

站在太學的課題所內,朱棣與朱瞻壑興致勃勃的打量著一個空曠的屋子。

屋子內有課題模型,也有課題內容,它的麵積並不大,但卻存放著大小上百種課題。

這些課題從農業到工業,幾乎涵蓋了朱棣他們所想象到的所有方麵。

從簡單的土化肥到尿素、再到磷肥和鉀肥,僅僅是關於農業的一連串課題,一旦步步攻克,很有可能會讓大明糧食畝產增長三成以上。

以大明當下的環境和土地情況,在耕地麵積不增長的前提下,六億五千餘萬畝耕地最多能養活一億三千萬人左右。

如果糧食畝產增加三成,那當下的耕地能多養活四千萬人。

這還隻是當下的耕地情況,如果以清朝關內和民國時期東北、交趾的耕地情況相加,那大明在這個低溫期可以開墾的耕地不會低於二十億畝,能養活四億人口,而增長三成就是能多養活一億多人。

糧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後控製大部分藩屬國最好的手段。

“這個拖拉機,真能像你說的,一年能開墾幾十畝荒地?”

父子爺孫三人在太學閒逛了一個時辰,最後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這裡。

爺爺和父親還在,自己還得裝孫子裝兒子,等他們走了,自己就是最大。

蒸汽輪船更不用多說,它能大大縮短船隻的航行時間,幫助大明統治南洋。

朱棣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看著說道:“在校三萬六千四百餘人,隻有四屆,每年畢業人數不等,今年是六千七百餘人。”

“如果能弄出來,那肯定能開墾幾十畝甚至上百畝荒地,不過以朝廷的技術,現在還達不到標準。”

雖然朱高煦可以走蒸汽機拖拉機的路子,但他並沒有見過蒸汽拖拉機,而且蒸汽動力需要燃料和水,對農民來說十分不方便。

上百年自己等不到,可幾十年卻沒問題。

朱高煦沒有妄自尊大,內燃機的許多技術標準都不是現如今大明可以達到的,他們連最基本的蒸汽機熱效率都沒能弄明白,讓他們去研究內燃機,就好像讓後世研究空天航母一樣。

蒸汽機的出現,已經讓朱棣意識到了日後的戰爭恐怕會徹底改變。

剛才在課題所裡他已經聽自家父親說了,課題所內許多東西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研發出來。

想到這些,坐在大輅之內的朱棣不免感歎:“有了這些東西,日後的兒孫肯定能超越你我。”

由於江寧、上元中學的開辦,太學已經停止招募小學畢業學子,因此雖然太學外城還有數萬學子,可他們或許就是太學最後幾批學子。

等他們畢業之後,太學才會不分內外城,成為一個專心研究的地方。

明軍的火炮之所以沒有專門開設彈道學,選擇讓炮兵自己摸索,還不就是因為火炮標準不一致,每門火炮都有細微的不一樣,每門火炮的彈道也會隨之不一樣。

七十一歲,這對於誰來說都是高壽了。

現在的戰車可以用來防禦火炮,需要人力推動,兵卒躲在後麵。

蒸汽火車的成功是重要的一步,他確立了太學研究院的自信心,也讓朱棣、朱高煦、朱瞻壑他們這三代當下和未來的君王看到了科學的無儘可能。

因此,他沒有留下蒸汽拖拉機的課題,而是直接留下了內燃機和內燃拖拉機的課題。

火炮如此,更彆說火槍和內燃機了。

當下戰爭的手段,朱棣已經看見過了,火車可以取代曾經上千裡的漫長補給人力,有了它,明軍甚至可以征服貧瘠的西域,可以隨時從中原抽調十數萬兵馬前往四方平定叛亂。

“他們畢業後就是中學的教習對吧,現在數量有多少?”

雖然時代不同,但科技受限的基礎材料、理論知識都大致相同。

那等到日後戰車可以自己動起來,那兵卒一樣可以躲在後麵,用戰車來抵擋炮彈。

對於一個君王來說,火車的作用可以是軍事,也可以是民生,甚至可以是用於皇帝出巡、遊玩所用,它的優點放在那裡,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

即便自己活不到七十一,活到六十幾,也能見證大明日後日新月異的變遷。

尤其是對於朱瞻壑這種從出生到如今,幾乎沒有離開過應天府的人來說,它的吸引力無疑是致命的。

內燃機所需要的鋼鐵質量大明可以達到,但達到不代表可以批量生產。

朱瞻壑在心底竊喜,十二歲的他還不知道生離死彆有多麼難受,也不知道自己肩頭的擔子有多重。

如果不是蒸汽火車研究成功,估計他們會對自己所學陷入深深懷疑。

“這些許多課題與模型,都是為了幾十上百年後準備的,現在我們隻要能利用好蒸汽機,就能讓大明國力達到古今巔峰了。”

相較於他,朱棣和朱高煦則是關注大輅之外的情況。

其實課題所內的大部分課題,都隻是朱高煦個人“異想天開”大概形容,亦或者弄出相應外貌的模型罷了。

另外,朱棣還看到了戰車,雖然朱高煦說那不太可能在他們父子倆生前研究出來,可朱棣很清楚,內燃機戰車和坦克,無非就是當下戰車的升級版。

對於皇位,他隻有一個大概的概念,隻看到了權力,沒看到責任。

朱瞻壑倒是鬼靈精怪的,似乎第一次因為自己的年紀而竊喜。

朱高煦將朱棣手中的拖拉機模型放在桌上,隨後帶著朱棣走走看看。

站在模型麵前,朱棣拿起了一台拖拉機的模型,而這台模型的造型與後世二戰時期的大部分拖拉機相似。

想到這裡,朱瞻壑都已經遐想到日後自己乘坐輪船火車前往天南地北巡遊的畫麵了。

對於這個時代的學子來說,儘管他們已經學習了小學和中學十年教育課程,但飛機、火車、輪船這些東西在他們看來,無疑都是天方夜譚。

朱棣說的是他和朱高煦,朱高煦聽後笑了笑,沒有反駁。

他在中學生物課上早就學習過人類壽命和基因的簡篇,如果書上寫的是真的,那隻要自己沒有什麼疾病,說不定就能活到皇祖的年紀。

“他們畢業後,會被派往青州、北京、山西、西安、成都擔任中學教習。”

“朝廷暫時的規劃是每省、都司各一所中學,直隸兩所。”

“根據新政推行情況,中學需求情況設置中學。”

“上述所說的這幾個省,基本在未來一到兩年內會有大批學子畢業,對於中學都有需求。”

“以太學之中的這三萬六千四百學子畢業九成半成為教習來說,他們對應的就是大約三十餘萬中學生,而且很有可能招生不滿。”

中學並非強製性,所以需要沒有大局意識的白身之家不太可能繼續選擇供養學子,朱高煦更不準備強製十年教育。

在他看來,小學五年強製教育已經足夠,再往上不是他不想,而是大明負擔不起那麼大教育壓力。

當下的教育經費已經達到一千二百餘萬貫,占據大明總支出的三分之一。

這是一個臨界點,因為有太多平民沒有讀過書,因此一開始招募學生的壓力肯定大。

朱高煦暫停對江西推行新政,也是準備多等一年。

他多等一年,遼東和山東、四川這些地方的入學學子就會畢業,後續的生源沒有一開始的多,教習就會空閒較多。

這些空下來的教育資源就可以調往江西,從而減少教育支出。

當下大明在冊的教習數量是四十二萬餘人,學子數量是六百餘萬人。

這還是沒有在江西、浙江、湖廣、福建、兩廣和雲南推行新政的結果。

這幾個省份人口加在一起,合計三千四百餘萬,最少有四百萬學子,需要二十餘萬教習。

大明無法再招募那麼多教習,所以隻能推遲各省新政速度。

在當下的教育基本盤中,兩京七省今年畢業學子數量是九十萬左右,明年則是一百二十餘萬。

再往後逐年增高,最高一年是一百三十六萬。

相對應的入學則是比較平穩,每年大概也就是在五十萬左右,所需的教習維持在兩萬人就足夠。

隨著他們畢業,基本盤多餘的教習也從今年的兩萬餘人,到明年的三萬餘人,一點點的增加。

等第一批學子畢業,兩京七省學子數量基本在三百萬,教習維持在二十萬就足夠。

那剩下的二十二萬教習,會在過後五年時間裡,一批批被調到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份。

以朱高煦的估計,再熬七年,教育最困難階段就會過去,屆時教育經費就可以下降到千萬貫以下,然後隨著人口逐漸增加而增加支出。

不過相對應的,人口的逐漸增加,也代表著朝廷的稅收不斷增長。

為了把新政搞好,朱高煦在未來幾年時間裡,除了會對廣西、雲南的土司用兵外,便不會再對其它地方用兵。

老頭北上這一戰已經擊垮瓦剌部,沒有個十年他們休養不過來。

十年後的大明才是一個舉世無雙,威壓四夷的大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