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解縉案
“來了來了來了!”
“我看看!”
“這就是【大明報】啊?”
“看看上麵寫了什麼?”
幾日時間很快流逝,江寧中學七班之中,隨著朱瞻壑拿著【大明報】、【南京報】出現,班級內的同學們瞬間便圍了上來。
江寧中學內的學子大部分都在十五六歲,年紀在十五歲之下的,基本上都是新政較早的學生。
在這個十五六歲就擔負家庭重任的時代,少年人們最大的興趣愛好自然與家國大事有關。
朱瞻壑分彆買了五份報紙,四五人一組翻閱報紙。
他坐下將【大明報】打開,上麵每一頁就是一個版塊,其正麵兩頁則是朝廷政策方向。
【江西新政推新遭遇豪強富戶阻礙,豪強富戶煽動百姓,造成十四場軍民衝突,波及上萬人……】
“上萬?!”
這興許是朱高煦對軍隊改革以來,新政衝突最大的一場,學子們不免感到吃驚。
“在江西的新政推行和在西番推行的有什麼區彆嗎?”
一名皮膚黢黑的西番學子詢問朱瞻壑,朱瞻壑搖頭:“沒什麼區彆,對西番是對土司改土歸流,對江西則是對違規操作的富戶豪強查收土地,將土地均分百姓。”
“那我懂了。”西番學子點了點頭,四周人紛紛看向他,他也解釋道:
“當初我父親他們就被土司慫恿去抵抗朝廷的軍隊,說朝廷的軍隊到來後會搶奪我們的土地、牧群,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和土司上戰場,並且死了不少。”
“不過等朝廷的軍隊攻破納顏城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食言,不管家中的男人是否去了戰場,土地都是按照人頭劃分。”
“不過由於土地產出不足,所以我家和許多人家都被遷徙到了龍安府。”
“到了龍安府後,朝廷給我們發糧食、耕牛,開墾荒地,還建設小學,所以我們才有上學的機會。”
西番學子解釋一番,眾多學子這才似懂非懂的將目光放到了這條消息的下方。
就消息來說,朝廷的軍隊和官員已經將新政推行到了南康府和南昌府、繞州府,幾乎三分之一的江西都開始推行新政。
這樣的速度並不快,因為這隻是開始,而九江府也沒有推行結束。
“估計要一年多才能推行結束吧?”
有些人樂觀的想著,朱瞻壑則是繼續向下看去。
在下方,廣西的改土歸流消息格外顯眼,黔國公沐春在大藤峽大破殺叛軍數萬,曹國公李景隆也剿滅了太平府的許多叛亂土司。
就進度來說,廣西改土歸流的進度恐怕要比江西新政更快,畢竟廣西夏秋兩季最難打,反倒是春季和冬季比較好打。
在如此難打的季節都能打出這樣的戰果,等到了冬季自然不用多說。
“收拾完廣西的土司,接下來應該就是雲南的土司了吧?”
“你們看,雲南果然有土司叛亂!”
伴隨著一個同學指點,許多人紛紛看向他指點的位置。
在那裡,報紙上記載了元謀土司和阿迷州土司的叛亂,黔國公的弟弟沐晟率兵二萬平叛阿迷州,都督僉事王瑄率兵從蠻莫班師乾崖。
除了這些,還有關於三宣十慰的事情,例如一些土官的矛盾,但大多都被雲南都司的武官化解。
再往下看,基本就是經濟類的內容,例如哪裡興建水泥場、礦場、煉鐵場,紡織場,還有就是昆侖洲發現大量金礦,前往當地的淘金者數千上萬,以及交趾、呂宋、舊港、大寧等地的移民政策。
民生一欄,主要就是修路,還有哪裡道路垮塌,河段淤堵將被修複疏通等新聞。
許多人見到自己的家鄉上了報紙,恨不得拿放大鏡一字一句的觀看。
江寧、上元兩所中學學子雖然主要以勳貴、富戶人家為主,但貧苦的學子也並不少。
家鄉突然得到一項工程,這能解決家鄉數以千計鄉親的生計問題,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耕地眾多。
【福建布政使司上奏黃冊,戶數六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二口,口數三百二十萬六千四百五十口,連續十三年人口持續下降】
“劉褚,你們福建怎麼回事?下降那麼多人口?”
朱瞻壑看到福建的民生消息,不免皺眉詢問自己身邊的同窗。
“為了生活都遷徙出去了。”
劉褚是一個比較清瘦的少年人,長相普通,出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見同學對自己家鄉感興趣,劉褚便解釋道:
“我們那裡不比南直隸和你們北方,說是九山一水都不為過。”
“我所處的晉江還好,反正生活在內陸的那些是挺慘的,聽我爹他們說,早年的時候,內陸府縣的百姓,一戶七八口人隻有兩三畝地,根本不夠吃。”
“朝廷雖然沒有在福建推新新政,但很早就從我們那裡遷徙人口去廣東、廣西、交趾、舊港、呂宋那些地方。”
“反正在我記憶裡,過去十年就連晉江都被遷走了差不多兩三萬人。”
“要說我,最好遷徙出去多些,留二百萬人就足夠了。”
劉褚想法比較激進,但對於他的話,眾人卻沒有太多懷疑,畢竟劉褚的父親是福建布政使司下轄經曆司的經曆,了解的情況肯定比他們多。
“我聽說福建隻有一千三百多萬畝耕地,是不是真的?”
朱瞻壑詢問劉褚,劉褚詫異道:“郭壑伱連這個都知道?”
“還真是一千三百多萬畝,不過其中有三百多萬畝的坡地,產出很少,隻能種點粗糧和蔬菜。”
劉褚和朱瞻壑的話讓四周人唏噓:“那豈不是說,就算沒有豪強富戶,也頂多就是人均四畝耕地?”
“對啊,所以我才說人少點好。”劉褚嘖嘖幾聲:
“如果不是南洋和交趾瘧疾太嚇人,估計福建好多人都要出去外麵生活,畢竟那些地方開的移民條件太豐厚了。”
此時大明大部分人還不知道金雞納樹皮的事情,這件事隻在廣西和廟堂傳播比較廣,因此瘴氣和瘧疾在他們看來就是患上就會死人的絕症。
“看樣子得回去和爹他們說一聲……”
聽到劉褚的話,朱瞻壑若有所思,而此時上課的鐘聲也響起,眾人戀戀不舍的將目光從《報紙》上挪開,各自回了位置上,等待上課。
與喧囂的七班一樣,各班都有人去買了《報紙》前來討論。
買報紙的人,一般都是家庭比較殷實的人,而他們買報紙來供眾人閱覽評論,就是想通過評論找到一些有政見的人才。
雖然都是同窗,但每個人擅長的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成績不行,但政見卻值得一聽。
郭紹也買了《報紙》,並且與江淮商量著一起看。
看的過程中,江淮並沒有表現出什麼驚人言論,除了提了一嘴他家在距離蠻莫很近的西江鎮,並且提及了蠻莫對大明的重要性外,他便沉默看完了所有。
一節課上完,郭紹找到江淮小聲詢問道:“你覺得朝廷的方向是什麼?”
“方向?”江淮皺了皺眉,隨後才道:“朝廷的方向與天子有著密切關係,當今的天子與東宮傾向與報紙上一樣,接下來幾年應該都是對內推新行政,對西南進行改土歸流。”
“這兩件事做好後,要麼就是開發呂宋的金礦和銅礦,要麼就是開采日本的銀礦,總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增加財政收入。”
“新政之中的教育體係對朝廷的負擔很大,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來支持,那這個教育體係並不能很好的繼續維持下去,興許幾十年後便會被裁撤。”
江淮說了一下自己的見解,隨後補充道:“當然,我們掌握的信息不足,因此也有可能研究的不透徹,你就當我胡說吧。”
江淮說罷站起來收拾起了書桌,郭紹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不多時,他們便離開了教室,而與此同時的南京城街頭巷尾,也充斥著討論《大明報》和《南京日報》的百姓。
至永樂十二年,南京城人口達到七十六萬,雖然推新新政較晚,可南京城內識字的人卻不在少數。
男人們站在街頭巷尾,幾人一份討論報紙,而報紙在外售價則是五文一份。
即便價格如此,許多人卻還是購買了兩份來嘗鮮。
相較於適合吹噓的《大明報》,《南京日報》對於南京百姓來說,毫無疑問更有價值一些。
南京報上有官府的各類工程招工消息,例如修建【大報恩寺招募力工三十人,日工價三十文】就是其中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清理城中排水渠、打掃街道等等工作訊息,工價各不相同,但掌握手藝的工價最高,例如木匠工價就達到了單日一百文的高薪。
當然,給人打工往往收入不是最高的,一些小攤小販也不可小覷。
一個賣油郎,一年下來能存下二十幾貫,而且十分穩定。
“你們看,這上麵還說可以打廣告……”
“廣告是什麼?”
“這後麵有介紹啊……店鋪商品宣傳,招募信息宣傳等就是廣告。”
“估計不便宜……”
在報紙上,許多人都關注到了廣告一說,雖然早在宋代就有皇家幫大商戶打廣告一說,但這種把廣告弄在報紙上的做法還是第一次見。
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很快就通過各地報攤每日售出的報紙數量來判斷廣告價值,隨後前往報社詢問價格。
在得知廣告價格從一貫到十貫不等,許多商人便紛紛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做大生意的人開始打起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