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段時間是南直隸與浙江沿海漲水最嚴重的時候,如果處理不妥,那浙江還將遭遇更多場大疫。
“江西的新政推行如何了?”
朱高煦抬頭詢問亦失哈,亦失哈點頭道:“已經進入尾聲,江西《黃冊》口數一千二百四十六萬餘,比洪武二十六年增加二百餘萬,耕地倒是沒有增加多少,不過二百餘萬畝,但許多冒充坡地的水田都被查出。”
“新政推新後,今年江西田賦應該能收到六百餘萬石。”
“哼!”聽到亦失哈的話,朱高煦輕哼一聲,此前他讓江西出三百多萬石定額田賦,解縉那群人總是推三阻四,現在新政推行,在降低百姓負擔的情況下,反倒能征收六百餘萬石。
想到這裡,朱高煦就不免想起死在雪中的解縉,隻覺得直接凍死他實在太便宜他了。
“教令浙江布政使司及都司,嚴格按照《災後標準》進行衛生清理,不然很有可能會繼續爆發疫病。”
“奴婢領命……”
朱高煦吩咐,亦失哈應下照辦,主仆二人合作起來倒是也十分和洽。
討論完了浙江的事情,朱高煦這才開口說起了廣西和北京的事情。
“廣西的改土歸流進行如何,北京遷都又如何?”
“大藤峽地形複雜,還未徹底平定,其它地方基本已經平定。”亦失哈解釋道:
“廣西布政司已經在丈量耕地,清查人口,估計能趕在年末將《黃冊》和《魚鱗圖冊》上交。”
“至於北京,大部分勳貴已經北遷,僅有魏國公府還沒有。”
“另外……”
亦失哈猶豫了一下,這才說道:“今早北京有消息傳來,英國公張玉薨逝,享年八十歲,陛下賜諡號忠顯。”
“廣西那邊,陛下考慮到戰事基本已經平定,因此召張輔北上守孝。”
“知道了。”聽到張玉走了,朱高煦除了唏噓外,便不再覺得有什麼難受。
說到底,如果不是他南下成功,張玉估計十二年前就死了,哪裡能多享受這麼多年。
現在的朱高煦看得很開,燕府派的退場對於他來說也算是一件好事。
“哈密的情況如何了。”
朱高煦起身看向自己身後的地圖,將目光放在了哈密上。
“駐兵一千,流配百姓兩千,平安駐紮此處,用坎兒井澆灌開墾了五千餘畝耕地。”
“殿下,這塊地方雖然重要,但著實太貧瘠了,口糧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根本存不下糧食,想要依托這裡進取西域很難成功。”
亦失哈勸解著朱高煦,朱高煦卻抬手打斷:
“無礙,等蒸汽機的熱效率再提高,就可以運送十幾台抽水機前往當地,當地的地下水資源還算豐富,澆灌十數萬畝耕地不成問題。”
見朱高煦這麼說,亦失哈也就不再好說什麼了。
二人低頭處理奏疏,大約過了兩個時辰,便聽到了熟悉的腳步聲。
抬頭看去,果然是放學回宮的朱瞻壑。
“成績如何?”
今日是六月三十,所以朱高煦詢問朱瞻壑成績,朱瞻壑聞言隻能無奈聳聳肩:“這次沒考好,掉出前一百了。”
“沒事,下學期加把勁就行。”朱高煦倒是對朱瞻壑的成績不太在意,他更在意為人處世和手段。
當下看來,朱瞻壑還是太幼稚,希望日後將他下放後,他能成熟些吧。
不過等朱高煦回過神來,他又不免苦笑自己對朱瞻壑要求太高,畢竟朱瞻壑才十三歲。
他不能用自己這一世的十三歲去要求朱瞻壑,就當下來說,他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一年級的那群學弟今年出了十二個九門甲等,真是……”
朱瞻壑放下自己的書包,嘖嘖幾聲,這讓朱高煦來了興趣:“喔,比你那同窗江淮還厲害?”
朱瞻壑與江淮、郭紹的事情,朱高煦多少知道,也特意看過江淮的資料。
說實話,兩個農奴出身的人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著實讓人驚訝,更讓人驚訝的是江淮的品德很高,把這樣的人留在朱瞻壑身邊,也讓朱高煦有幾分放心。
“厲害,這次的一年級第一名是呂宋的陸愈,聽說他還是個舉人,估計是江寧中學第一個舉人學子。”
朱瞻壑喝了一口冰飲,爽快的說出這次一年級第一名的歸屬。
“舉人讀中學,還是呂宋出身?”
莫說朱瞻壑,便是朱高煦都覺得有些詫異。
呂宋雖然因為金銀礦得到發展,但畢竟遠離中原,人口也不過才二十幾萬。
這樣的人口比例能走出一名舉人已經很了不得,更彆提這名舉人居然還願意繼續讀中學了。
“我覺得這人野心不小,估計是準備中學畢業後參與科舉,奪得進士。”
朱瞻壑評價著那個陸愈的學子,同時嘖嘖道:“爹,你說他會不會太自信了?”
對於朱瞻壑的詢問,朱高煦放下朱筆,拇指交叉:
“能考中舉人,還能壓下心氣來學習中學知識,這樣的人沒有幾分自信,你信嗎?”
“那倒也是……”朱瞻壑點了點頭,隨後道:“爹,我們什麼時候去北京?”
“等伱畢業,我們就準備去北京了,到時候你和弟弟們在南京繼續讀書,你讀軍校。”
“好!”聽到軍校,朱瞻壑便眼前一亮,朱高煦也承諾道:
“等你軍校入伍學習,你爺爺說不定要北征,到時候你可以跟著你爺爺北征。”
“那更好了!”聽到自己可以和自家爺爺一起北征,朱瞻壑便高興的露出笑容。
朱高煦則是看著他的書包道:“去好好休息吧,讓你娘不用等我吃飯。”
“好!”朱瞻壑起身拿起書包便走出了春和殿,在他走後不久,亦失哈這才詢問道:
“殿下您的意思,七年後要對漠北出兵?”
朱瞻壑現在是中學二年級,還有三年才畢業,屆時軍校學習四年,第五年才入伍參軍考核,算下來也就是七年後。
七年後,那是永樂二十年,但亦失哈估計自家殿下不會等到那個時候才即位,估計解決完江南的事情,就到該即位的時候了。
“差不多,最近王戎上疏,說韃靼部和瓦剌部人口恢複的速度很快,估計七年後,馬哈木就能再拉出四五萬人,阿力台這邊起碼四萬。”
“必須讓他們雙方消耗消耗,或者看看韃靼部那些貴族還能不能打仗,如果他們打不了仗,把他們內遷也是一件好事。”
朱高煦評論著漠北的韃靼和瓦剌兩部,現在韃靼是大明燕然都指揮使司,雖然聽從調遣,但難免會隨著實力膨脹而反噬大明。
大明有絕對的實力,但能不打仗,朱高煦還是不願意打仗。
在鐵路出現前,對漠北打仗隻有支出,沒有收入,每打一場都是在虧本,這樣的戰爭情況持續下去,對大明來說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不過要是有了鐵路,那漠北的礦產資源就可以開發了,明軍想要在當地駐紮就簡單多了。
朱高煦揉了揉眉頭:“現在事情太多,我爹也漸漸不管事了,擔子都在我身上了。”
似乎是為了讓自己放心,老頭現在基本不插手六部的事情了,除了偶爾接受各國朝貢外,其他時候他都在研究自己的行宮,而他的行宮選址很有意思,就在後世頤和園、圓明園一帶。
老頭準備投入二百萬貫修建行宮,不過考慮到國庫空虛,他分為兩年修建,每年投入百萬貫。
對此也有朝臣彈劾,但朱高煦都把聲音壓下去了。
雖然他不知道鄭和處理印加帝國的事情需要多久,但想到曆史上西班牙也沒花費多大力氣就消滅了印加帝國,而鄭和的訴求也不是追求消滅印加帝國,因此處理起來應該會很快。
隻要鄭和那邊事情弄好了,大明也就不存在缺錢這一說。
當然,如果遇到好大喜功的皇帝,那就另當彆說了。
這般想著,朱高煦打開了一本奏疏,而奏疏的內容讓朱高煦露出笑容。
這是王瑄寫來的奏疏,內容是西江鎮到蠻莫驛道竣工的事情。
這條路的竣工,代表著日後明軍可以依托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控製緬甸平原地區,價值不言而喻。
“傳教令,都督僉事王瑄,累功拔擢左都督,授隴川伯!”
“是!”聽到王瑄終於得到了伯爵的封賞,不止是朱高煦高興,就連一旁的亦失哈也十分高興。
王瑄在靖難的作用無法公布出來,但他對於整個靖難過程十分重要,如果沒有他們父子三人和傅忠他們牽製沐春,那西南兵團絕對會提前出現在靖難戰場上,很有可能會在淮河阻擊渤海軍。
曆經十三年,朱高煦總算有了給王瑄封爵的機會,而伯爵隻是他對這個好兄弟封賞的開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