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丁酉新政
“鐺鐺鐺鐺……”
“出來了出來了!”
三月初三,隨著一陣喧囂聲,等待殿試成績三日的諸多學子們終於看到了皇榜張貼的過程。
隨著“永樂十七年丁酉科殿試金榜”這一行字出現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安靜向下看去……
【呂宋金山、陸愈,第一甲第一名,賜進士及第】
【福建長樂、李馬,第一甲第二名,賜進士及第】
【雲南隴川、江淮,第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
【渤海安東、張渤海,第二甲第一名,賜進士出身】
【直隸蘇州……】
“不會吧!”
“是不是弄錯了?”
“對啊,狀元、探花怎麼會是呂宋和雲南考生?”
“今年呂宋出過舉人嗎?”
“雲南隴川,說不定是當初被流放的那群人……”
當金榜張貼,圍觀的學子們頓時炸開了鍋,人們不敢相信狀元、榜眼、探花分彆被人口稀少的呂宋、福建和雲南摘到手中。
這其中,不少人還在努力說服自己,例如福建雖然經過幾次遷徙而人口稀少,但畢竟出過好幾年的前三,今年能出現也不例外。
例如雲南雖然蠻荒之地,但滇西隴川一帶卻有許許多多被流放過去的江南文人,能拿到手也不奇怪。
可問題在於,人口不過二十餘萬,常年連舉人都出不了的呂宋,憑什麼能拿到狀元這第一名!
一時間,所有人都產生了不服的心理。
似乎早就預料到了考生們的舉動,朱高煦特意讓人貼出了陸愈的殿試原卷,並在一旁張貼出來。
【臣對皇帝陛下:臣聞聖人之治天下,未嘗不以稽古為道,今天下有變,不應以稽古為道,當行新道,不以……】
洋洋灑灑二千三百四十六字的答卷,字體為小楷且工整,通篇沒有一個多餘的墨點,令人看上去隻覺賞心悅目,沒有任何不舒服。
其字體看上去規規矩矩,實際卻暗藏鋒芒,不提答卷內容,單說這份書麵就能擠進二甲,更彆提其中內容了。
陸愈的內容主要從軍事、經濟、民生和君臣關係、君民關係多個方麵來講解。
二千三百多字的答卷如果翻譯為白話文,那足夠翻譯出上萬字。
例如軍事上需要開疆拓土,但需要開有效之疆土,而非無效之疆土,國家實力的使用要慎重,應當把國家擁有的強大實力與靈活的均勢政策結合起來,以更好地實現國家目標和利益。
一個大國有彆於小國的基礎,就是極致的國家利己主義,而不是浪漫主義。
為一個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業去打仗,對一個大國來說是不相稱的,也會帶給本國百姓難以承受的痛苦,使得國家被藩屬孤立。
經濟上,他鼓勵朝廷將海外金銀作用於百姓,並且為了防止豪強富戶及吏員從中作梗,最好派遣官員監督錢糧去向,是否落實到了百姓手中。
民生如何推動,百姓日子如何變好,陸愈則是以修建道路、堤壩等各類惠民措施,以及因地製宜的對各州府縣製定不同的經濟種植來提升百姓收入,製定工人的保障政策和律法等等……
放在後世來看,陸愈的這篇文章看上去中規中矩。
可是放在這個時代來看,陸愈的這篇文章中,最大亮點就是希望製定工人的保障政策,而在他之前,曆朝曆代雖然也注重工人權益,可從未有專門製定一套保障政策及律法的手段。
顯然,陸愈已經看到了大明工人群體的壯大,而這是他當選狀元的主要原因。
麵對陸愈那精美如印刷的原卷,先前還在叫囂的許多考生紛紛閉嘴,而站在人群之中的陸愈也瞥了一眼左右,隨後低著頭匆匆離去。
與他一樣離去的,還有奪得探花的江淮。
他們各自返回驛館,隨後便被衙門鑼鼓笙簫的給叫出,官員們與他們交代了幾日後入宮的事宜,討了個彩頭後便紛紛離去。
與此同時,關注他們的一些官員士紳也紛紛向他們投來橄欖枝。
這其中,甚至包括了朱高煦的老爹朱棣……
“您可彆浪費苗子,我覺得這幾個苗子都不錯,要是被選成駙馬,人家可不一定高興。”
武英殿裡,朱高煦對坐在位置上的朱棣勸導,隻因朱棣想從其中尋出一個人來做駙馬,而且他把目光投向了狀元陸愈和榜眼李馬。
麵對朱高煦的勸導,朱棣自顧自呢喃道:“這李馬不太好聽,堂堂榜眼怎麼能以牲畜做名字呢,給他改名為李騏。”
“爹!”見朱棣對自己愛答不理,朱高煦勸導道:
“況且,幾個妹妹都已經有了婚嫁,您現在就算想嫁,也沒有人選啊!”
“這倒是……”朱棣突然被喚醒,這才想起了自己已經沒有空閒的妹妹和女兒了。
嘖嘖幾聲,朱棣這才開口道:“那就算了。”
“奴婢領命……”王彥果斷應下,與此同時的殿外也有班值太監前來傳信。
“陛下,隴川伯王瑄有急報。”
“拿來!”聽到王瑄有急報,朱棣還以為麓川有變。
隻是當班值太監急匆匆將急報帶來,朱棣打開一看後,他這才古怪看向朱高煦。
“你這隴川伯恐怕早就等著了,金榜才剛剛張貼,他就迫不及待來要人了。”
“探花做知縣,虧他想得出來。”
朱棣有些生氣,朱高煦聞言卻作揖道:
“滇西之地十分重要,先前我看江淮答卷的時候,便覺得他有才乾,本想把他列為二甲,但二甲之中確實沒有比他內容新穎的人,故此隻能將他列為探花。”
“如父親所說,探花做知縣著實有些屈才,因此兒臣想將乾崖、隴川、南甸合並為隴川府,任其為隴川知府。”
朱高煦也沒能想到江淮能進入前三,要知道狀元、榜眼、探花都是進翰林的存在,將其中一人下放,不免會讓人覺得皇帝不喜這人。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覺得有些頭疼,興許就連王瑄都不曾想到,江淮居然能奪得探花。
“這件事你自己看著辦,我還是覺得應該先讓他進入翰林,然後再下放。”
朱棣如此說著,朱高煦也點頭認可,隨後作揖:
“既然如此,那兒臣先去春和殿操作,父親您稍許召大哥和老三前來敘舊便是。”
“去吧去吧。”朱棣擺擺手,朱高煦見狀也退了下去。
由於年末他便要即位,因此朱高熾和朱高燧便沒有返回封地,而是在北京休息,等待自己即位後再返回封地。
幾日後,朱高煦將陸愈等人召入翰林,隨後又以雲南、廣西、廣東、湖廣、福建等地新政不穩,將此次的三百餘名進士下放地方。
當然,為了彰顯朝廷並不是看不上他們,因此朱高煦也給了他們選擇的權力。
在留京為官、擇地就官的兩個選項中,大部分進士選擇了留京為官,唯有七十六名進士選擇擇地就官。
這其中,讓朱高煦感到詫異的,便是狀元陸愈同樣選擇了雲南,並且選擇了環境惡劣的車裡府。
當下車裡府尚未平定,甚至缺少漢人,饒是朱高煦都覺得疑惑。
雖說朝廷已經有了“抗瘧粉”,但一個缺乏漢人的地方,注定難以發展,更彆提這個時代的車裡傣族並不好相與,時常有戰亂發生。
為此,他特意召見了陸愈、江淮,而李騏由於選擇福建為官,故此朱高煦沒有召見他。
時至三月中旬,天氣已經漸漸變暖。
麵對陸愈和江淮,春和殿內的朱高煦坐在位子上,仔細打量著這兩位緊張的年輕人。
狀元陸愈二十三歲,探花江淮二十一歲,兩人的年紀即便在這個時代,也絕對算不上是成熟,因此麵對兩人,朱高煦主動開口道:
“賜座,好好說說你們想去隴川和車裡的理由。”
“謝殿下!”
二人畢恭畢敬的回禮作揖,隨後在殿內太監端來椅子後才小心翼翼坐下。
他們從剛才入殿開始就隱晦觀察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東宮殿下,說實話,他與他們印象中的那位很不一樣。
在江淮和陸愈腦海中,朱高煦雖然創造了南下擒龍的戰績,可世人都以為他是一副儒將的模樣。
隻是今日一見,那高逾六尺的外表,實實在在彰顯了這位殿下的模樣。
站在他麵前,饒是當下大明朝最驍勇的平安、瞿能等人,都不免顯得有幾分勢弱,更彆提江淮和陸愈這樣的文人了。
江淮還好,雖然是農奴之子,但父母被解放的比較早,從小也算不上缺乏營養,因此身材也能達到五尺六(約180cm)。
相比較他,自幼在養濟院長大的陸愈就差了些,身材堪堪五尺五(約176cm)。
這份身材放在百姓之中自然高挑,但放在注重外表的官員中,就顯得有些平凡了。
不過不管倆人如何,相較於朱高煦,他們都顯得“渺小”。
“殿下,臣以為,朝廷需要好好經營中南,而經營中南,又以滇西及滇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