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西南事終
“這就是天朝的火車嗎……”
“嗚嗚——”
刺耳的汽笛聲響起,看著遠處一輛火車拉拽數節車廂的貨物向東方行駛,被足利義嗣派來大明參加即位大典的足利義教內心充滿震撼。
滿載貨物的火車速度並不比馬車快多少,可這種不需要馬匹就能拉拽數十萬斤貨物的存在,對於各國使臣來說隻存在於神話中。
通往天津的官道上,先後離去的各國使臣都看到了一輛又一輛的火車,有的時候就連他們也懷疑,大明朝是不是真的是上天之子。
“總有一天,我們也要造出這樣的東西!”
一時間,日本、朝鮮、暹羅、滿剌加、占城、甘孛智等國的使臣紛紛許下了這樣的豪言。
中原向來是四周的風向標,對於大明朝的政策,各國毫無疑問都會耗費大力氣去研究。
從一開始的火器、寶船,再到現在的火車,他們隻感覺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
帶著震撼,他們抵達天津並乘船出海,向著自己的國家踏上歸程。
北京安定門外,上萬騎兵旌旗招展,兩班文武紛迭而至。
“好了,都滾回去吧,等我凱旋歸來!”
各省的工場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尤其是北方的工場更是崛起十分迅猛。
在他走後,朱高熾和朱高燧才乘坐象輅向王府駛去。
困擾洪武三十三年的錢荒問題,不到十七年就被他極大緩解,而且就當下的情況來說,恐怕隻需要幾年,錢荒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很快,一萬騎兵與兩萬輔兵開始北上。
大明朝的軍費從一千八百萬貫驟降一千四百萬貫,省下來的四百萬貫並沒有存著,而是投入到了市場中。
馬背上,朱棣眺望這支威武之師,儘管知道這次北征的耗費不淺,很有可能徒勞無功,但他還是決定北上,不給馬哈木休養的機會。
“爹,大伯(二叔)、三叔,我們走了。”
反倒是朱高煦擔任太子以來,凡是朱棣想的,朱高煦基本上都能滿足他,亦或者幫他想辦法。
要知道一身甲胄起碼六十斤,以朱棣五十八歲的年紀,穿戴一身六十斤的甲胄在漠北奔走數千裡,如何讓人不擔心?
“老二,你看看他們這兩人。”
四月初三,朱棣率領燕山左衛,肇州左衛北上,大寧、渤海、遼東三個都司也各自集結兵馬往海喇兒靠攏。
“是啊爹,您彆太逞能了,朱能他們又不是不行。”
“老大和老三不知兵,您彆聽他們的,照您自己想法來就行,您的身體我清楚,再來兩次都沒事。”
三都司各自征募民夫,調派糧草,通過惱溫江和陸路往海喇兒輸送糧草。
“爹,這次北征,您照顧好身體。”
對於朱棣的政策,朱高熾基本隻同意修運河、梳理黃河、疏通吳淞江這些惠民的政策,其它政策一概與朱棣唱反調。
隨著他話音落下,指揮兵馬的朱能當即下令大軍出征。
朱瞻基與朱瞻壑穿戴甲胄策馬而來,與朱高熾、朱高煦他們作揖。
朱高煦擺擺手,朱高熾憋著一肚子話,見朱高煦一點不擔心,便忍住了話癆,眼巴巴看著朱瞻基他們作揖北上而去。
不多時,原本熱鬨的安定門瞬間就冷清了下來。
不過就結果來說,朱高煦的步子似乎一直很穩,因為他搞錢的手段著實有點多。
曆史上朱高熾與朱棣意見不合,朱棣還需要放夏原吉在關內監督朱高熾,避免朱高熾亂搞。
長時間下來,朱棣情況能好才奇怪了。
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熾他們倆,隨後便將目光投向朱高煦。
朱高煦這話還真不假,朱棣的身體可比曆史上好太多了。
“這次的耗費不淺,國庫若是有壓力,你便手書我。”
戰馬跟前,朱高熾與朱高燧這倆人雖然沒有參與這一戰,但他們卻提心吊膽,生怕朱棣熬不過去。
與此同時,整個大明也在穩步前進,通往南北的鐵路在一點點的修建。
朱棣滿意看著朱高煦,朱高煦聞言輕笑道:“不過一二百萬貫的軍費,父親若是擔心,那明歲削減五十萬貫的內帑來補貼國庫就行。”
沒有休息的時間,他很快就再投入了繁雜的工作中去。
兩父子在政策上的意見高度統一,偶爾不統一的時候,大多是朱棣覺得朱高煦太激進,步子邁太大了。
“老大、老三,你們回王府休息去吧,我也去處理政務了。”
眼見大軍出征,朱高煦對老大和老三交代一聲,便轉身坐上了大輅向城內駛去。
從西南戰爭中走出的大明朝,利用東洲運送的金銀不斷鑄幣,並以基建的方式將新鑄貨幣流通到百姓手上。
在民生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中,一場不算大的戰事也在蓄勢待發。
“去吧!”
兩父子就遷都北京這一件事都吵了不知道多少次,更彆提修撰《永樂大典》和下西洋、征交趾、滅思南田氏的事情了。
一個時辰後,朱高煦大步邁入了武英殿內,而桌上已經堆積了不少於二百份奏疏。
“哈哈哈……”聽到朱高煦這話,朱棣知道自己沒選錯人,故此抖動馬韁。
朱高煦身穿一身皇帝常服,麵對朱棣的調侃,朱高煦也瞥了倆人一眼,對朱棣回應道:
似乎因為朱棣離去,故此許多大臣開始紛紛彈劾現任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以及左都禦史陳瑛、禦史覃珩等人。
眼看朱高煦沒有駁回這些奏疏,故此上疏的大臣開始越來越多,最後彈劾他們的奏疏足有數百份之多。
麵對這樣的情況,朱高煦於四月初九下旨,召刑部給事中耿通查案,羈押紀綱、陳瑛、覃珩等三十餘名官員。
四月十七,耿通上交奏疏,稱在紀綱等人府中查抄賬本三箱,牽扯官員六百餘名,吏員二千餘名,查獲黃金十二箱,白銀八十七箱,銅錢六百餘箱,金銀珠寶、古董字畫等四十餘箱,宅院彆墅數十座,良田數萬畝。
四月二十,耿通上奏紀綱、陳瑛等人收受賄賂,依《大明律》,理應剝皮充草,以儆效尤。
奏疏傳至朱高煦麵前,朱高煦以:“紀綱等人皆為先皇臣工,於國朝有功,死罪可免,故此將紀綱、陳瑛等人發配渤海長春府為庶民。”
朱高煦對紀綱的懲處,引起了耿通等官員的強烈不滿。
在過去十七年時間裡,紀綱和陳瑛害死的官員可不在少數,解縉都被紀綱令人埋雪而死,更何況其它份量不重的官員。
不過對此,朱高煦下旨令群臣不得再議,堅決執行自己先前的旨意。
見狀,耿通等人也隻能無奈閉嘴,畢竟現在的他們連自保都困難,如果不是朱高煦約束新政派,那黨爭興許會提前二百年上演。
平衡的廟堂,讓朱高煦可以從容的理政,針對性的對各省做出安排,例如當下……
“這次牽扯了幾千人,查獲的金銀銅錢也不少,足有八百萬貫之多。”
“有了這筆錢,北方的工業也可以更細致的安排了。”
武英殿內,朱高煦拿著戶部遞來的查獲入庫所得做出評價,戶部尚書郭資聞言也作揖道:
“陛下,這筆錢其實可以用作西北鐵路的修……”
“西北鐵路確實要修建,但不是現在,等路線勘察好再說。”
朱高煦打斷,隨後將目光放到了郭資身旁坐著的工部尚書黃福身上。
“黃福,去歲讓你前往陝西、甘肅找尋的礦藏,情況如何?”
“回陛下,鹹寧縣的大西溝鐵礦已經找到,隻等調配錢糧就可以募工開采。”黃福作揖回答道:
“此外,甘肅等府的鐵礦、煤礦都已經找尋到,與大西溝鐵礦一樣,調配錢糧即可開采。”
黃福的回答讓朱高煦滿意頷首,山西及西北的礦,是西北富裕的基礎。
這些礦很早就有人發現,隻是因為運輸不出去,故此沒有大麵積開采。
一旦有了鐵路,那這些地方的資源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流入崤山以東的中原大地。
“先招募足夠數量的鐵礦工,對鐵礦進行開采,同時修建水泥場、火藥場來製作水泥和火藥。”
“西北之地偏遠,礦工工價不可能按照山西和北直隸的工價給,就按照每日百文撥給吧,至於水泥和火藥則是按照每日五十文撥給。”
朱高煦給陝西和甘肅定下了工價,這讓黃福不免作揖:“陛下,是否定太高了?”
黃福這話不假,在陝西和甘肅,當地工價十分便宜,哪怕是礦工工價,也鮮有超過每日四十文的。
現在官營進場,一給就是一百文一天,一年下來就是三十六貫半。
要知道即便是陝北這種荒僻之地,糧價也頂多就是每石五百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