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日不暇給(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419 字 7個月前

第481章 日不暇給

“劈裡啪啦!”

硝煙裡、爆竹中,洪熙三年悄然而逝,洪熙四年為大明百姓所迎接而來。

奉天殿上,朱高煦下旨設正月初四為國慶節,與正旦、元宵一同放假,合計十五天。

此外,對於寒食節、上巳節等重要節日也各設一日至三日假期,自此大明朝節日有十六,放假六十二日,比起洪武、永樂間多出了不少休息的日子。

當然,對於官員們的休息,衙門各自在月初排休,亦可連休,但最多不能連休超過一個月。

旨意下達後,官員們高唱萬歲,喜色難掩。

此事宣布過後,朱高煦便也結束了朝會,開始了日常性的工作。

時間流逝,很快便來到了三月初。

在火車的汽笛聲中,朱瞻壑收拾好了行裝,乘坐火車向著東北駛去。

當下他要乘車前往鐵嶺,隨後乘馬前往鬆原,坐船前往鶴城,而後乘馬前往海喇兒衛。

坐在車上,朱瞻壑開始習慣性的翻看報紙,時間也過去的很快。

“好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火車緩緩駛過閘口,而這也代表著朱瞻壑正式踏足了朱高煦口中的東北地界。

見到朱瞻壑醒來,他們作揖道:“殿下,火車正在登船。”

這次估計是他親自指揮帶隊,因此這樣的經曆十分寶貴。

他原本以為是乘客坐船,然後在河對岸的火車站乘車離去,卻不想居然不是。

朱瞻壑好奇詢問,下車的駕駛員聞言作揖道:“回殿下,自然不是。”

由於這次是戍邊,故此他沒有帶沐氏和朱祁鉞北上,就連身旁的這十幾個力士也會在他抵達海喇兒城後暗中潛伏,不會直接出手幫忙。

由於遼東的百姓基本都是山東、淮北遷徙而來,故此朱瞻壑倒是能在火車停靠站點,補給水煤的時候聽懂許多。

雖說麻煩,但可以省下近一個月的時間。

朱瞻壑沒想到火車還能登船,畢竟當初他乘坐鳳陽府火車的時候,由於火車站在淮河北,故此他也沒經曆過火車過河的事情。

駕駛員話音落下,火車進入方向的船尾被放下木板固定,火車的車輪也被機械抱死。

不多時,火車啟動,帶著這節車廂向著東北方向進發。

“之所以今日會把車開上船,全因這車廂是特製的,河對岸沒有這種車廂罷了。”

黃昏前火車經過了山海關,為了火車通行,這裡重修了一段城牆,留出了四丈寬的兩條軌道。

北京東站的站長看著身旁十餘名西廠力士的朱瞻壑,畢恭畢敬的將其帶到了站台,隨後帶著他走上了那輛當初他北上的車廂。

看著火車緩緩停在了船隻甲板的軌道上,朱瞻壑這才下車打量起了這艘巨大的馬船。

由於活動空間小,故此船隻甲板上的鐵軌倒也很容易固定。

又是四個時辰過去,時間來到寅時的時候,睡夢中的朱瞻壑便感到了震動。

如今又是十一年過去,遼東的人口數量突破了四百萬,耕地得益於新作物的推廣,許多坡地得到利用,人口增長速度十分穩定。

“通常都是人車分離,乘客乘船去對岸重新換乘火車。”

朱瞻壑交代一聲,站長便退出了車廂。

此刻的它正緩緩的向前方駛去,不多時便感覺一陣搖晃,隨後朱瞻壑就看到了一艘巨大的馬船。

幾十年前,遼東是苦寒的代表,而今的遼東,雖說不能算上天府之國,但百姓的日子也過得極為舒坦。

“就連這艘馬船,也是臨時改造的。”

朱瞻壑讓人買來了一份遼東的報紙,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遼東人口突破四百萬,耕地達到二千七百萬畝。

不過由於已經是黃昏,短暫閒逛過後他便返回了車上,繼續向著北方進發。

這段城牆雖然空出來,但高處有兩道千斤閘,一旦放下千斤閘,即可將這段缺口給封閉。

想到這裡,他好奇的往外看了看,果然看見火車停靠在一個類似港口的地方。

它停在船舶位中,左右是混凝土延伸進入水中的碼頭道路。

“我還沒去過遼東和渤海,也不知道會是什麼模樣。”

“殿下,車已經準備好了。”

他迷迷糊糊的想要下車,卻見到車門處站著兩名西廠的力士。

這一切都是源於兀良哈的覆滅和渤海納入大明版圖,以及朱高煦多年前的百萬百姓遷入遼東政策。

朱瞻壑的成績在軍校之中隻能算中上,軍校每級八百餘人中,他隻能排在一百八十多名,故此他畢業實習的官職僅是一個總旗官。

雖說朱瞻壑上次北征也帶了一千兵馬,但由於朱棣的偏愛,故此他那一千兵馬幾乎有好幾個千戶幫忙,他隻負責帶隊就行,並沒有太多難度。

“殿下,這次一共一千三百裡路,由於需要在盤州線登船,故此需要十四個時辰後才能到達。”

“登船?”

坐在床上,看著不斷倒退的景色,朱瞻壑很好奇這個自家父親發家的地方。

“火車過河都是這種過嗎?”

過去的三十年時間裡,遼東人口從洪武年間四十萬不斷增加,靖難結束後便突破百萬,永樂十年時達到二百萬之多。

很快,這艘船開始在黑夜中向前駛去,朱瞻壑走上船首的位置看了看,儘管黑乎乎一片,但他還是能聽到浮冰撞擊船體的聲音。

遼河入海口的平均水深在丈許,儘管寬度不過百步,但由於河道之中沒有沙洲,故此工部考慮到技術問題,所以沒有修建高橋。

隻是一字時,船隻便抵達了遼河東邊。

朱瞻壑沒有上車,而是下船站在碼頭上,看著另一節火車頭將火車及車廂拉下。

原本的火車頭被拉下來送去檢修,一個新的火車頭和駕駛員接手了剩下的路程。

走上車廂躺下,熟悉的汽笛聲再次響起,將他往北方帶去。

一個時辰後,天色已經開始明亮,出現在窗外的是已經消融的積雪,以及泥濘的農田。

許多百姓早早起來,但他們並不是來耕種,而是走出散步。

這裡的百姓與京城百姓的穿著打扮無二異,看得出是一個很富裕的地方。

“這遼東百姓的耕地也不多,怎麼都是穿絹戴錦的?”

朱瞻壑拿著報紙好奇詢問,坐在他房間裡負責保護他的西廠力士回答道:

“遼東百姓的收入,主要是家中的工人和吏員,此地的礦工工價每日一百二十文,而煤炭、牛羊等價格又便宜,故此才有閒錢買絹錦綢緞來穿著打扮。”

力士的話讓朱瞻壑咋舌:“如此看來,這遼東的普通百姓可比南直隸的普通百姓要過得舒服多了。”

在朱瞻壑的形容中,普通百姓就是農村的百姓,而遼東的農村百姓能穿絹布,這便足以說明實力。

當然,除了遼東百姓收入高外,更重要的還是隨著江南紡織業開始規範後,各類絲絹綢緞的價格降低,能讓更多百姓享受更好材質的成衣。

這還是朱高煦沒把蒸汽機投入紡織業的情況下,畢竟現在大明要解決的是百姓的就業問題,在江南沒有新產業前,貿然推動紡織業進入蒸汽時代,這對江南百姓無疑是一種沉重打擊。

“渤海和遼東,誰的日子更舒服?”

朱瞻壑好奇起來,力士聞言也不假思索道:“自然是渤海。”

“渤海有牧場、大片耕地和各類工場,加上人口較少,各家各戶與朝中文武官員沾親帶故,日子很難不舒服。”

“這東北鐵路修建完工後,據聞便要著手開始修建長春至吉林的鐵路了,屆時有渤海水運和鐵路加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

朱瞻壑聞言頷首,隨後便沉默著繼續翻閱報紙。

三個時辰後,隨著火車緩緩停靠站點,朱瞻壑他們也來到了如今東北鐵路最北端的鐵嶺站。

這裡來往的乘客商賈繁多,主要是販賣比較耐儲存的南方蔬菜,以及南方的紅糖、白糖等商品。

走出火車站,他們換馬車向北趕路。

雖然是馬車,但由於渤海是最早製作水泥的地方,故此渤海許多官道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鋪設水泥。

這點,朱瞻壑感受的十分清晰。

從鐵嶺前往韓州路上基本是夯土路的官道,但在進入長春地界後,夯土路瞬間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

馬車在這樣的水泥路上速度並不算慢,每個時辰也能走四十裡,隻是需要再抵達驛站後換馬罷了。

渤海的牧場隨處可見,大片濕地草場被木柵欄圍起來,百姓在柵欄旁種植柳條,牧群就不敢逾越這些柵欄。

乘坐馬車的時候,偶爾經過一些年紀較大的馬場時,數百上千馬匹奔馳的畫麵讓人倍感澎湃。

江南的羊肉即便在兩京鐵路抵達鳳陽境內都依舊高達每斤十五文,而在這裡卻隻需要十二文。

不僅如此,一些培育的肉牛可以隨意屠宰,價格更是便宜,每斤約十文。

哪怕就連豬肉在這裡也極為便宜,與牛肉同價,僅十文。

這樣的物價,莫說在江南,就連在北平都難以享受到。

“等鐵路貫通,這些牛羊就可以乘車南下,供南方百姓食用了!”

朱瞻壑在馬車裡看著窗外的牧場,臉上笑意濃厚。

除了絲絹及糖類的價格較高,渤海境內各類商品價格似乎都十分低廉。

高人工、低物價是渤海的現狀,各縣各鎮水泥道貫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