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陸愈願意貪腐,一百六十八貫,也不過就是他稍微盤剝就能得到的東西。
不過這麼對比,並非說這筆錢很少,反而該說略多。
一百六十八貫,這錢足夠在江南買十畝地,亦或者在南京或北京購置一套占地五畝的四進出宅子了。
若是拿來買糧食和雞鴨魚肉則是根本就吃不完,畢竟算下來,陸愈的俸祿是每日四百六十文。
相比較辛辛苦苦勞作一日也不過十幾二十文的偏遠地區百姓,陸愈的俸祿不可謂不高。
哪怕是隻有正六品的於謙,每年俸祿也有五十貫,每日俸祿一百三十多文。
比起那些貪腐的家夥,他們手裡的俸祿少得可憐,但比起普通百姓,他們的日子可就十分滋潤了。
儘管朱高煦說過,每任皇帝登基都會提高官員一成俸祿,但實際上有的時候不止提高了一成。
例如洪熙年間內地的正六品官員俸祿四十貫,折米為一百三十石,而洪武年間正六品官員俸祿不過一百石。
洪熙年間的正六品官員俸祿,比洪武年間高出了近三成。
於謙的五十貫年俸,彆說養家,就是再養一個小妾都毫無問題。
“好了,我也領俸祿去了。”
畢竟是新年,於謙也不太想在陸愈這裡逗留太久,他也有自己的家人需要照顧。
領了俸祿,然後好好回家享受這一日的休息才是他想做的事情。
“慢走,我便不送了。”
陸愈輕笑,於謙也懶得理會,徑直走出了書房。
在他走後,陸愈的笑容才慢慢舒緩,瞧著他的背影搖頭道:
“這廝若是能在車裡當一輩子禦史也不錯,就他這個性子,去到內地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歎氣一聲,陸愈便與弟弟討論起了在昆明就讀中學的事情。
與此同時,距離此地數百裡外的隴川府也開始刊登起了招募工人的消息。
“號外號外!《隴川月報》有消息,隴川鐵路不日即將修建,元宵節後開始募工,每日工價四十文,先到先入選,報名地點在報紙上!”
“我要一份!”
“我也來一份!”
“我要一份!”
南甸縣街頭,隨著幾個人在街上叫賣,不多時他們身上的報紙便被人搶購一空。
拿著幾十文錢,他們興高采烈的前往了縣內的報社繼續購買報紙。
在一處酒樓裡,江淮看著他們的背影,臉上不免浮出笑容。
“這條鐵路,終於要開始修建了……”
從他身旁走出,張渤海臉上也掛著笑意:“有了這條鐵路,隴川百姓的日子就舒服了。”
“隻可惜,我們這裡不能通往昆明府,不然……唉!”
張渤海還在想著所謂的鐵路,江淮聞言則是苦笑搖搖頭。
他比張渤海要看得開,既然工部說修不了,那就不修就行了,隴川的百姓能過得好,那他這個隴川知府也就有真功實績了。
“文清,有消息來了!”
在江淮與張渤海聊著天的時候,身著吏員常服的高觀拿著一份加急走上了酒樓的三樓。
江淮見狀,表情立馬由鬆散變得凝重,上前接過加急將其打開。
高觀與張渤海見狀,當即側過身去,沒有打探加急的消息。
看完加急,江淮並沒有因為朱瞻壑即將到來的消息高興,反而是頭疼。
除了這件事外他更頭疼的是徐碩被調走這件事情,要知道徐碩對隴川的支持力度很大,他被調走,無疑對對隴川帶來打擊。
還好繼任的人是趙軌,他與徐碩的交情很深,並且很支持發展隴川的鐵路。
加急中,趙軌讓江淮放心,並聲稱隴川鐵路就是雲南的咽喉,隻要隴川鐵路開通,那昆明、大理等府的物資就可以走幾百裡陸路前往南甸,隨後用隴川鐵路輸送商品前往西洋。
數百裡山路,與前往交趾、長江的路程差不多,困難程度也差不多。
與其和江南做生意,不如直接省去江南這個中間商,直接由雲南布政司與西洋溝通。
此外,朝廷已經批準開設雲南市舶司,市舶司駐地為蠻莫縣,等鐵路竣工就開始運營。
“太好了……”
瞧著趙軌給自己的承諾,江淮總算鬆了一口氣。
隻是他一想到朱瞻壑要來雲南,心裡還是不免緊張起來。
與此同時,酒樓下也出現了幾名騎馬而來,身穿鴛鴦戰襖的騎兵。
瞧見他們,江淮便知道他們是來尋自己的,因此連忙走下酒樓。
兩方在二樓碰到,而他們也熟悉江淮,所以沒有拖泥帶水,直接作揖道:“江知府,伯爺讓把這封信交給您。”
“好!”接過信,江淮對二人作揖表示感謝送信,高觀見狀則是笑著將手搭在兩名兵卒的肩膀上,摟著他們下樓去了。
給人打點什麼的,讓江淮和張渤海出麵有點有失尊貴,還是他這個吏員來做比較好。
在高觀他們走後,江淮他們回到了三層的雅間之中。
拆開信件,內裡內容無非就是宮裡有了旨意,敕令雲南兵馬清剿境內所有土寇匪患。
顯然,這與朱瞻壑的到來有關,而江淮並不覺得奇怪。
“我們這次,恐怕有些麻煩了。”
江淮不好與張渤海說朱瞻壑的真實身份,所以隻能說道:“武定侯府的一位勳貴子弟要來我們這裡擔任吏員。”
“武定侯府?”張渤海略皺眉頭,思考了片刻才繼續道:“就是當今皇後殿下的娘家?”
“對!”江淮點了點頭,並不覺得張渤海輕視武定侯府。
自郭英病逝,武定侯府便陷入了後繼無人的局麵,不僅僅是他們,許多洪武年間的勳府都在陷入這種局麵。
說到底,隨著明軍編製從二百多萬衛所兵縮減到如今七十萬戰兵,與之減少的不僅僅是兵員,還有官職。
在官職緊缺,外部壓力依舊很大的情況下,軍隊采取的自然是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製度。
許多洪武年間的開國勳府雖然祖輩厲害,但並不代表子孫就厲害。
開國那麼多公侯伯爵,現如今以二代身份還活躍的,也隻有曹國公李景隆、黔國公沐春,以及穎國公傅讓、廣南伯傅茂了。
至於三代,當下也沒聽說有什麼出色的三代冒出頭來。
武定侯府除了一個郭鏞外,其餘人似乎沒有什麼值得誇讚的,而郭鏞這種能力的人在六軍都督府多如過江之鯉。
“畢竟是陛下的親戚,清剿山寇匪盜也算正常。”
張渤海沒有往其他方麵想,畢竟誰會相信皇帝把太子派到西南邊陲之地?
哪怕往前數兩千年,皇帝和諸侯王也僅僅隻是派子嗣前往北邊,亦或者在長江兩岸罷了。
如果不是江淮得到了確切的消息,就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總之,到時候我會安排他的。”
江淮倍感頭疼,交代了一句話後,便準備等朱瞻壑來到後,由高觀帶著他治理一下地方。
以他對朱瞻壑的了解,朱瞻壑應該不會鬨出什麼事情來,如果真的鬨出事情,那很有可能是和貪官汙吏大打出手。
儘管江淮對自己治下的隴川有自信,但還是不免有些擔心。
“唉,回家吧。”
搖搖頭,江淮卻也沒了喝酒的心思,隻想著回家好好想想應該如何在保護朱瞻壑的情況下,讓朱瞻壑了解西南民情。
不同於他的煩惱,此時的朱瞻壑還在為半個月後的遠行而高興。
“爺爺,屆時孫兒回來,便好好與您說說那滇西之地的風采!”
大明宮裡,一場家宴在這裡舉辦著,養心殿內坐著十數人,基本都是朱高煦的子嗣。
四十三歲的他已經育有九子六女,好在他記憶力比較好,加上他知道李世民、朱棣在曆史上犯的錯誤。
故此他對除朱瞻壑、朱瞻圻以外的子嗣都比較公平。
朱瞻壑是因為他是太子,而朱瞻圻是因為他小時候長得可愛,又喜歡與自己撒嬌,故此才多出些偏愛。
不過朱瞻圻不是嫡子,加上朱高煦也警告過張貴妃,所以朱瞻圻應該不會有什麼膽子敢跳出來爭儲。
事情如朱高煦設想的一樣,朱瞻壑的太子位十分穩固,他也對朱瞻壑大致滿意。
如果朱瞻壑能洗去那股少年人的執拗與黑白之分,他無疑是自己目前來說最好的接班人。
“來,飲酒吧!”
被孫子孫女簇擁的朱棣笑嗬嗬的舉杯,他的白發越來越多了,但臉色依舊紅潤。
六十三歲的他,怎麼看也不會有四五十歲時精神,但隻要他身體好,朱高煦便已經滿足了。
“老二,你過來與我喝一杯!”
朱棣舉杯示意朱高煦走過去,朱高煦拿起酒壺和酒杯,走到朱棣身前為他斟了一杯酒。
朱棣望著麵前孫兒滿堂的畫麵十分高興,不由得回過頭來說道:
“若是可以,北征之前,我還想來一場家宴。”
顯然,朱棣所指的不僅僅是朱高煦這一脈,對此朱高煦心知肚明,但他並不擔心會出現什麼問題。
“隻要您想,都可以。”
朱高煦目光炯炯有神,彎著腰與朱棣碰了一杯,父子二人舉杯一飲而儘。,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